学科分类
/ 19
365 个结果
  • 简介:成都平原地震构造环境主要受近场中强地震和外围大地震的影响.成都平原内的第四系分布广泛,主要为河流相的砂卵石层夹粘土、粉土层.这种地层在土层地震反应计算时往往会产生一个峰值,具有显著的放大作用.本文共收集了107组土动力参数的实验资料,统计分析了粉质粘土和粘土两种粘性土的实测土动力参数,给出了它们在不同深度的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的统计值.然后,选取1个典型钻孔,建立了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分别运用本文“统计值”、“十五结果”、“规范值”、“推荐值”进行地震土层反应计算,从反应谱形状、地表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特征周期等方面,验证了本文“统计值”的适用性和针对性,结果表明在盆地内使用“规范值”和“推荐值”时应谨慎,不然可能会对工程的抗震设防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的“统计值”比“规范值”和“推荐值”更适用于成都平原地区,对各类工程建设的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 标签: 粉质粘土 粘土 土动力学参数 成都平原 动剪切模量比 阻尼比
  • 简介:台湾地处中国大陆东南边缘是菲律宾海板块凸向亚欧大陆俯冲-碰撞异常岛弧带。福建位于台湾岛弧西侧活动地块。闽台独特的构造格架、地球动力状态和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使之成为研究海陆板块俯冲-碰撞效应及其对板内地震活动影响天然地区。本文主要依据近30多年以来对福建地块的地震地质背景、地壳变形观测、构造应力场、地震活动性以及地壳-上地幔结构探测、地热场等资料,结合台湾学者详细对台湾岛弧地球动力与强震构造等研究成果,探索海陆板块俯冲-碰撞地球动力特征及其对板内活动地块影响,进而揭示板间-板缘-板内强震活动关联性和动力性状的异同性。试图为本区强震预测和防震减灾对策提供新思路。

  • 标签: 活动构造格架 地壳变形与应力轨迹 强震动力学特征 弧陆能态结构
  • 简介:本文整理了26个渤海海域场地土动力测试报告,并按埋深分段统计了0至115m深度范围内粉质粘土的动力参数,即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然后,将本文统计值与袁晓铭推荐值和施春花统计过的北京地区粉质粘土的动力参数值进行了比较,发现海域场地土与陆地场地土的动力参数值存在较大差异.之后,选择渤海海域的两个场地,建立了相应的土动力模型,分别选取实测值、本文统计值、施春花统计值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发现本文统计值与实测值的结果符合的较好.在渤海海域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工作中,某些粉质粘土层难以获得动力参数时,可以参考本文的统计值.

  • 标签: 渤海 粉质粘土 土动力学参数 土层地震反应
  • 简介:为了研究地震活动的时空复杂性,采用地震活动数据构造了一种加权复杂网络模型,并研究了网络的拓扑和边权结构。结果显示,地震加权网络的节点强度分布及边权分布均具有幂律分布特征,网络的含权团簇系数和平均最近邻度显示地震加权网络具有伴随着边权重-拓扑相关性的分等级的组织结构,团簇熵的计算结果表明,大地震的网络拓扑结构更有序。地震加权网络的动力演化揭示了在大地震前后一段时期的网络拓扑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异常。这些结果表明,地震活动显现出一种内在相互作用的网络动力行为。

  • 标签: 地震活动性 地震复杂网络 复杂系统 网络拓扑结构 网络动力学行为
  • 简介:本文应用二维滤波法,对北祁连地区1989年、1990年及1991年三期重力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结果发现反映重力场局部变化的高频部分在1989年至1990年间的变化和1990年至1991年间的变化与1991年1月祁连5.1级地震及1991年10月皇城5.2级地震相对应。本文还对该地区重力场和垂直形变的变化关系、重力场变化的动力特征等,作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 标签: 重力场 垂直形变 二维滤波 水准测量 北祁连地区
  • 简介:2004年2月1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发生了Ms7.3级地震,其发震断裂为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的贡嘎错断裂带.由于地处高山无人区,存在区域历史地震漏记,但1970年以来5级以上地震活动是完整的,近20年来强震活动增强.综合分析认为,2008年于田Ms7.3地震可能加速了本次地震的发生.根据经验统计关系估计,2014年于田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为30-40km,最大水平位错量为1.0-1.5m,地震的复发周期为300-400年.通过阿尔金断裂上前人资料和区域构造的综合分析,认为2014年于田地震是在青藏高原向北东运动背景下左旋走滑的阿尔金断裂向南西端扩展的结果.

  • 标签: 于田地震 阿尔金断裂 地震活动 发震构造 动力学背景
  • 简介:本文简述了GPS测量技术,重点介绍了福建地壳形变GPS观测网利用GPS定位技术在地壳形变监测方面及其在地球动力方面的应用,并取得了有重要意义的科学成果。

  • 标签: GPS地球动力学 地壳形变 观测台网
  • 简介:本文详细介绍了我省GPS观测网络的主要内容与进展,以及该观测网络1995~1997二期观测概况,观测数据的处理及所得到的结果,网内的地壳运动,包括网内各部分的应变。应变计算表明,福建沿海强震的孕育发生,其力源可能是印度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碰撞以及菲律宾海板块对台湾岛东侧仰冲挤压的共同作用所致,前者作用是均匀的,后者是不均匀的,但福建沿海强震的孕育发生与后者的关系更为直接。

  • 标签: GPS观测 地球动力学 地壳运动
  • 简介:为了降低模型制作加工成本和节约试验空间,开展结构缩尺比例小于1:10的小模型结构抗震试验。目前,国内相关的试验设备较少,本文将参考大型反力墙的结构形式,研究小型钢架反力墙,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力学性能分析,为后续的制作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结构抗震试验 小型钢架反力墙 优化设计 ABAQUS软件
  • 简介:武都殿沟泉是甘肃陇南地震台的流体综合测点,主要观测项目有模拟水氡、数字化气氡和数字化气汞。模拟水氡资料始于1987年,数字化气氡观测始于2001年1月,数字化气汞观测始于2007年6月。本文分析了该测点的水氡、气氡、气汞等观测资料。结果表明,水氡资料连续可靠,在一些地震前记录到明显的震前异常,特别是一些大震前与其他水氡测点的异常同步。气氡资料波动较大,部分时段与水氡资料变化一致,但动态稳定性明显不如水氡。数字化气汞资料开始观测至2009年7月比较正常,从2010年以来资料基本无法使用。

  • 标签: 水氡异常 水氡观测 气氡观测 气汞观测
  • 简介:依据中国地震局地下流体学科技术协调组制定的《地下流体观测站(点)质量与效能评估方案》,从5个方面对海南省地下流体3个固定观测网三大测项的监测效能进行了评估,较全面地分析了海南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网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建议性的改进措施。

  • 标签: 地下流体 监测预报 效能评估
  • 简介: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瑞昌发生5.7级地震。本文以九江—瑞昌为中心,向外扩展至500km搜集了11个台站共计26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与该地震有关的地下流体前兆特征,以借鉴于监测我省的地震。然而所获取的有限资料,经处理分析后认定这些资料均不足以作为前兆特征,无法从中提取具有借鉴意义的前兆信息。但从调研中亦获得了启发性的教训,它对我省的地震监测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前兆信息 地下流体 地震异常 资料分析报告 震前的 中亦
  • 简介:本文收集、整理了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8.7级地震和2005年印尼的8.5级和巴基斯坦的7.8级地震,我省地下流体数字化监测台网观测到的震时和震后效应。测点以永安-晋江断裂为界线,北边多数表现为水位上升,南边多数为下降。初步分析认为,这种现象可能与现代构造应力场有关。

  • 标签: 印尼87级地震 震后效应 构造应力场
  • 简介:本文记叙了2005年10月02日福州洪水对流体的干扰及其分析

  • 标签: 洪水 流体 干扰 分析
  • 简介:通过对发生于1999~2000年间库玛中东段地区3次5级以上地震前地下流体短临异常的分析对比,得出了该地区地下流体短临异常的时空强演化特征。

  • 标签: 地下流体 短临异常 时空强演化
  • 简介:详细介绍台站地震分析报送软件的设计思路与实现方法及各模块的功能特点。该软件利用VB开发,能自动识别并转换台站常用分析软件的产出结果,通过ODBC5.1驱动,完成远程入库;使用书签技术实现了工作日志的编辑、浏览及打印,满足地震台站工作的需要。

  • 标签: 软件设计 模块功能 地震目录
  • 简介:在对福建地区前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收集上世纪九十年代闽台地区若干次中强地震的前兆异常资料,并对异常的形态、时间及空间分布与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后认为这些异常反映了地震前局部应力场的变化和台湾强震前大范围内的地壳活动增强。

  • 标签: 地下流体 前兆异常 地震
  • 简介:福建地下流体工作主要存在观测水点监测能力退化、监测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学科管理相对滞后三方面问题。“十五”期间福建地震地下流体观测技术的发展方向:1井网布局以优化为主,注意控制台网的整体规模;2提高现有骨干台站的综合观测能力;3加强流体“气”、“热”及物理意义较明确的测项方面的实验研究观测。

  • 标签: 地下流体 现状 展望
  • 简介:汶川地震中公路桥梁破坏严重,且破坏形式在破裂面南、北两端出现显著的差异。本文从震源机制、断层运动方式和桥梁本身特点等角度,分析了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断层南端由于释放能量巨大,断层逆冲作用显著,结构在竖向和水平向地震力作用下出现强度破坏;而断层北端右旋走滑作用显著,结构在剧烈的地面错动中出现位移型破坏。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强震区的桥梁抗震设计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 标签: 汶川地震 桥梁震害 震源机制 抗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