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自2000年以米,国际能源及温空气仆俭测机构(IEAGHG)一直在Weybum地区的二氧化碳监测和储存项目中采用以时移地震数据为主、微震髓测为辅的地球物理临测方法开展二氧化碳监测活动。我们不仅重视地震监测结果,同时也重视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方法。通过应用合理的反演方法(叠前地震反演和基于模型的随机反演)达到优化地质模型,预测储层的储存条件的目的。应用地震振l嘧偏移和相位角分析盖层中可能发育垂向断裂的区域。利用观测到的低水平微震信息作为建立流体.地质力学模型的约束条件,模拟了注入二氧化碳前后储层的变形关系。最后,我们用钻孔现有的制制套管作为电极,采用电阻率成像法进行了Weyburn地区二氧化碳监测,得出了可行性的研究成果。
简介:人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适当选择和实施二氧化碳(CO2)储存项目具有长期安全性。然而,CO2从地层泄漏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例如,在废弃井中注入的C02有可能泄漏进入上覆地下含水层。在CO2泄漏事件中,操作者应谨慎、快速地进行补救措施。迄今为止,CO2泄漏修复计划侧重于使用泄漏井的封堵方法。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需要圈闭或去除含水层中泄漏的CO2。鉴于保护饮用水资源和满足相关许可证要求的重要性,本项研究对一系列假定泄漏情况的多种修复方案进行了分析。本文考虑了3种特定修复目标,即降低含水层中可移动CO2数量、降低含水层中CO2总量以及降低液相CO2浓度。首先,利用多相流模拟器TOUGH2评估控制地下水含水层中泄漏的CO2范围和形状的过程与参数;其次,通过系统模拟来鉴定控制CO2提取的多相流动过程与相特性,例如浮力诱导流、毛细管捕集以及CO2溶解和离溶作用。随后,对比了不同修复方案的效果,包括:(1)通过垂直和水平抽水井去除气相和液相CO2;(2)注入水以溶解气相CO2并增大毛细管捕集力;(3)结合多井注入与提取方案。基于本项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多种有关不同修复方案效果的结论。首先,如有必要,通过固定和/或提取可有效修复地下水含水层中泄漏的CO2;其次,对于未形成重力舌区域内的小范围CO2羽而言,通过处于CO2羽中部的单独垂直井在数年内可去除所有CO2。在形成大范围重力舌的情况下(在盖层下圈闭的薄层、大范围CO2羽),去除CO2羽水平井更加有效,虽然这可能需要10年或更长时间。实际上,在这些情况下,注入水并快速固定和溶解CO2羽可在短期内生成更有效的圈闭。但最有效修复大范围CO2羽的方案包括结合连续和/或同时多井注入和抽取。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有效圈闭和修复大�
简介:存储式试井在测试过程中无法掌控压力计入井后的工作状态和判断存储的数据是否满足地质解释的需要,只有在测试管柱起出后回放数据才能确认,影响测试成本、测试进度和测试时效。交互式井下无线传输试井系统将井下信号发射装置直接与测试阀相连,随测试管柱下入井内,通过电缆将带有接收器的直读工具串下入井内固定位置,阀下压力计录取数据后通过发射器以无线方式发出,接收器接收后通过电缆传送到地面,实现井下关井状态下压力计数据的地面直读。2013年以来,应用交互式试井技术完成海上探井测试31层,实现了井下关井条件下的实时压力监测,提高了资料录取和储层解释评价的时效性,累计节约作业费用4689.8万元。该技术对海上探井测试工作制度的决策和测试作业成本的降低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渤中34-2/4油田位于渤海南部海域,属于中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采用普通射孔作业时,聚能射孔弹射孔后形成射孔压实带,严重影响油井产能。结合该油田储层特点,采用外置式复合射孔技术对低孔、低渗地层进行补孔增产作业。该技术是一种新型复合火药射孔技术,由起爆、传爆、聚能射孔、气体压裂、井下做功数据实时采集系统,以及地面数据处理系统组成,具有动态超正压破缝的特点,施工作业前采用模拟技术软件优化射孔方案,施工过程中采用井下高速压力计实时监测压力变化,施工后采用三维声波测试仪检测施工效果。在BZ34-2/4-B7井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对低孔、低渗储层改造效果显著,日产液由2~4m3提高到28m3,且作业简单,安全可靠,可为海上同类储层的开采提供借鉴。
简介:本文概述了斯洛文尼亚北部区域Macesnik滑坡的发育历史及其防治措施。1989年,Macesnik滑坡诱发于Sol’cava村的上部区域,随后滑坡体体积不断扩大。2005年,Macesnik滑坡己对多处民房和农场以及panoramic公路造成了严重威胁,滑坡体到Savinja河和Solcava村的距离仅为1000米。该滑坡体长约2500米,宽100多米,总体积200多万立方米。滑坡体深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平均深度10~15米,坡脚区域由于被露出地面岩石阻挡,其深度达到30米。不稳定的滑坡块体由含水的强风化石炭纪物质组成。目前的活动滑坡处于宽350米、厚50米和总体积约为800~1000万立方米的古滑坡范m内。自2000年起,利用36个钻孔对Macesnik滑坡进行了勘查,其中,有28个钻孔安装了可用作压力计的测斜管:利用20个横剖面对表面位移进行大地测量监测,开展这些工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滑坡的成因和机理。所以,应该合理地规划滑坡防治工程,减缓滑坡运动,降低滑坡运动造成的危害。由于滑坡运动强烈(最大速度50厘米/天,平均速度25厘米/天),所以,制定滑坡防治工程方案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2001年以后,在防治工程的第一阶段,幕本上完成了滑坡周边区域的地表排水工程(如地表排水明渠),并定期维护。在防治工程的最后阶段,制定了计划,建立了把地下排水工程(如深排水沟)和抑制工程(如混凝土垂直竖井)相结合的方案,混凝土竖井起排泄滑坡积水的深水井的作用和阻止滑动面向表面滑动的销钉作用。根据滑坡体的长度及其纵向几何形状,可以把Macesnik滑坡分成若干段,并且应该按次序实施滑坡的逐步防治工程。2003年秋季,在Macesnik滑坡最上部800米长的区域开凿了3个平行的排水深渠(长250米,深8~12米),有效地证明了上述方法。由于2004年滑坡运动速度减缓,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