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长庆气藏基本上分布在靖边古潜台之上,潜台区面积与储层面积相当.古潜台东部边缘被古侵主潜沟切割,许多支潜沟已经侵蚀漫延到西部,西部主力储层受古岩溶地貌的控制作用日益明显.长庆地区可划分为三个二级古岩溶地貌单元,分别是西部古岩溶高地、中部古岩溶斜坡和中东部古岩溶盆地.中部古岩溶斜坡可进一步划分出三级古岩溶地貌单元为古台地、古残丘和古沟槽(或古谷地).古台地为岩溶斜坡带主体,可进一步划分为古台丘、台缘斜坡和古洼地等三个四级古岩溶地貌单元.通过研究,该区古岩溶作用具有六个方面的特点:(1)主力储层的网状裂缝十分发育;(2)小型溶蚀孔洞发育,岩溶洞穴少见,层位性强;(3)主力储层微角砾岩化较强;(4)岩溶作用普遍具有较强的选择性;(5)小型溶蚀孔洞中的残留物主要是原地聚集的含膏质等易溶矿物的碎屑白云石;(6)古沟槽(或古潜沟)十分发育.根据在古岩溶地貌上探井和开发井所钻获的高、中、低或无产能井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古岩溶斜坡是天然气富集的有利地区,而台缘斜坡是寻找高中产井的目标区,古残丘的古岩溶作用差异大,天然气富集规律难寻,古洼地和沟槽的溶蚀作用极弱,孔洞极不发育,是低产或无产能地区.
简介:白垩系碳酸盐岩构成了南美板块北缘广泛分布的被动陆缘地层,而且在诸如梅里达安第斯(MeridaAndes)和塞拉德佩里哈(SierradePerijfi)这样的隆起和变形的山岭有出露。与井下资料进行过对比的区域地震剖面显示,300m厚的白垩系碳酸盐台地在委内瑞拉西部的整个马拉开波盆地都有分布。我们采用由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提供的1600km^2三维地震反射数据以及对确定地震反射面的地质年代和环境有用的井下资料,研究了马拉开波盆地南部的白垩系碳酸盐岩地层。井下资料有助于识别地下的重要岩性层段并与盆地边缘露头研究的层段进行对比。3.7~4.5s(5-7km)深度范围的地震反射时间切片显示,在整个三维地震研究区存在一个明显的不规则反射面,并显示为宽约600m、深约100m的近圆形下凹。我们认为这些近圆形的构造是落水洞,它们是下白垩统碳酸盐台地在热带气候条件下出露地表时遭受风化的结果。观测到的这些圆形构造的规模与现代岩溶环境灰岩落水洞的规模相当。推断的岩溶地层与测井资料的对比显示,这套古岩溶地层分布在阿普第阶(Aptian)阿泊恩(Apen)组浅水碳酸盐岩层序内。我们推断马拉开波盆地南部的古岩溶是在阿普第期海平面下降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墨西哥湾在内的世界其它地区的阿普第阶证据显示,阿普第期出现过海平面下降。在马拉开波盆地以及南美北部广阔被动陆缘上的其他盆地,阿普第阶的古岩溶都可以成为以往未认识的油气聚集带。
简介:岩溶作用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品质既有建设性影响又有破坏性影响;例如,溶蚀作用和角砾岩化能够增大孔隙度和渗透率,而洞穴坍塌或岩溶期后流体流动引发的胶结作用则可能减小孔隙度和渗透率。岩溶还会对钻井作业带来挑战,其原因是它会使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结构(permeabilitystructure)高度变化而难于预测,从而增大钻井泥浆比重预测的难度。露头、岩相与地球化学资料相结合,可以约束地震尺度(seismic—scale)岩溶类型、分布和成因的预测,从而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碳酸盐岩储层建筑结构的认识,进而制定出更加安全的钻井方案。然而,很少有人利用地震反射资料来描述地震尺度(seismicscale)的区域性岩溶构造(karstfeatures)。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利用时间偏移后的二维地震反射资料研究了波斯湾地区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厚度3km的侏罗系一中新统地层中岩溶的分布、规模和成因。我们识别出了43个地震尺度的岩溶构造,它们表现为由杂乱反射构成的垂直管状地层柱(verticalpipecolumns),这些地层柱被向下倾斜的洼地(downward—deflecteddepressions)封盖,而在这些洼地之上又上超了上覆的地层。这些地层柱高可达2km,涉及了从上侏罗统到上白垩统的地层,而且其直径可达5.5km。我们解释认为,这些地层柱是深成岩溶作用(hypogenekarstification)的产物,岩溶流体主要是沿着先存断层运移,在地层出露地表的关键时期,表生岩溶作用则使深成岩溶作用产生的洼地(hypogene—generateddepressions)进一步加宽加深。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岩相和地球化学资料相结合,地震反射资料能够而且也应当被用于预测深成岩溶储层,帮助改善碳酸盐岩储层的描述质量,更好地认识与其相关的可能危及钻井作业的因素。
简介:苏里格气田南区奥陶系马家沟组气藏储集空间以碳酸盐岩岩溶孔洞缝为主,古岩溶发育程度对奥陶系油气成藏及储层分布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古岩溶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古地貌形态是控制古岩溶发育程度的关键.因此,为了寻找有利开发目标区,必须进行古地貌恢复.多种方法分析比较后采用石炭系填平补齐法进行岩溶古地貌恢复,划分出中西部古岩溶台地和东部古岩溶斜坡两个二级地貌单元及岩溶高地、鞍地、洼地、古坡地等六个次级地貌单元.古地貌与产能对比分析认为,岩溶台地与鞍地的转换带、岩溶斜坡中的残丘地带及沟槽两侧是天然气富集的有利地区,试气产量大于10×104m3/d的高产井多分布于此;岩溶洼地、古沟槽不利于天然气聚集,这些区域大多数井试气无产能或日产气量很小.
简介:阿根廷西北部Subandean区是一活动的薄皮褶皱一冲断带。志留系页岩中主滑脱面西倾2°~3°,所有的大型东倾断层都源自这一主滑脱面。泥盆系页岩中较大的中间滑脱面形成一些迁移构造并将上部构造层和下部构造层分隔开。Subandean冲断带在纬度约22°40’处有轻微收缩(约60dkm(36%))。大约在8.5~9Ma,随着ElPescado地区的抬升和CincoPicacllos地区大型后冲断层的形成,Subandean冲断带开始变形。在该苑东边,断层时代变得年轻,Pintascayo地区的抬升始于7.6Ma,而BajaOran地区的抬升大约始于6.9Ma。这两个地区同时持续抬升,至少直至4.7Ma。SanAntonio地区的断裂活动大约开始于4.4Ma,Aguarague地区大约在2.7Ma开始抬升。受层序外运动影响的主要时间段大约从4.5Ma至今。文中提出了两种冲断层收缩模式,第四纪冲断层的收缩率为8~11mm/a,与该区全球定位系统的测定结果极为一致。该区油气的形成和运移与构遣变形、抬升以及油气聚集同时发生。
简介: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新工具,利用这些工具开发了一种基于区带的强大而系统的勘探方法,可用于评价非常规油气资源。这种方法与油气系统模拟相结合,可以在非常规油气资源区带勘探的早期高效快速识别“甜点”。油气系统模拟可以用于预测页岩地层中油气类型及数量、吸附气含量以及对页岩储层水力压裂增产处理等非常重要的地质力学性质。上述参数图又可以转化为油气生成、滞留和孔隙体积等要素的成功几率图,这些图件可以与诸如进入区块的可能性和揭露目的层所需的钻探深度等非地质因素相结合。这些基于区带的图件都用概率单位表示,因而通过简单的相乘即能获取区带的总体成功几率图,从而圈定甜点的位置。相似的方法也可用于煤层气资源评价。在本文中,我们以北美页岩油和页岩气区带为例,对这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这些例子中既有资料丰富的阿拉斯加北坡的页岩区带,又有资料比较少的美国东北部和南部地区的页岩区带,而亚太地区许多含油气盆地更类似于后者。我们以实例说明,基于有限资料的油气系统模拟预测结果,与钻探和生产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有了基于油气系统的地质资源量评价结果,再加上区带总体风险评估结果,油气公司就可以在非常规资源区带勘探的初期根据存在经济可采油气资源的概率就区块收购做出决策。
简介:赣江断裂带发育在江西省境内,全长大于600km,宽50—120km,走向NNE20°±,伴生有一系列NE向和NW向的次级断裂。在地球物理上,它是一个具有显著的重力、航磁异常梯度带的深大断裂带;岩石学上,它是一个晚中生代的火山岩线;沉积学上,控制了一系列晚白垩世-古近纪的红色沉积盆地。构造形迹和沉积作用特征表明,中新生代是赣江断裂带活动的高峰期,主体上表现为一个大规模的左行走滑脆性剪切带,具有大规模左旋走滑变形北强南弱、走滑时代北早南晚的穿时特点和伸展断陷向北扩展、沉积中心向西迁移的演化规律。控盆作用及构造交切关系表明,赣江断裂带起始于印支期扬子与华北板块碰撞造山之后的早侏罗纪(J1)。年代学、运动学研究表明,该断裂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构造演化:左旋走滑(K1)、滑脱伸展(K2-E)和右旋挤压(N—Q),其动力学原因主要受侏罗纪以来太平洋板块运动体制的制约。通过分析赣江断裂带深部地球物理、几何学、运动学等特征和成因演化,并在对比郯庐断裂带地质特征后,认为郯庐断裂带已越过长江,赣江断裂带很可能是郯庐断裂带的南延。从晚中生代以来,赣江断裂带可能就与郯庐断裂带连成一体,构成了中国东部一个统一的巨型平移断裂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