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选取辽宁省5个水稻产区代表站点(开原、东港、辽中、庄河、大洼)1960-2009年水稻生长季(4至9月份)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观测资料,对辽宁省近50年水稻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展开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近50年年平均气温以及水稻生长季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是0.303℃/10a以及0.219℃/10a。水稻生长季平均气温可以分为2个时期偏冷期和偏暖期。其中偏冷期为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前期,偏暖期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期。水稻生长季≥5℃、≥10℃、≥15℃积温都呈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增温57.088℃、57.046℃以及56.605℃。辽宁省近50年年降水量以及水稻生长季降水量变化都呈波动减少变化趋势,降水量平均每10年分别减少15.8mm、19.3mma,且具备较为显著地阶段性分布特征;辽宁省近50年水稻生长季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6.7h/10a。
简介:摘要本试验选取浚单20为供试品种,针对豫中地区玉米,进行分播期试验,分析不同播期对浚单20关键发育时期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结构等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整个生育期来看,第三播期在拔节至抽雄期的生长阶段随着温度升高加快发育期进程,发育期提早,促进玉米成熟。而第五播期在进入生殖生长阶段(抽雄-吐丝普遍期)由于温度降低,导致发育期延迟。玉米株高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较敏感,第三播期生长前期株高较之前播种的低,中期生长迅速,到后期株高和前期播种的基本持平。第五播期株高明显低于其他播期。播期越早其营养生长越快,玉米植株的生长量较大;抽雄-成熟期,环境气温高,玉米呼吸强度大,叶片衰退快,播期晚则相反。不同播期处理的浚单20产量分析变化来看,随播期的推迟,产量逐步减少,但播期推迟到第五播期后,光温积累不足,光合作用能力减弱,作物产量有一个明显的下降,所以应适时播种,以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简介:事物因差异而结成关系,信息在差异关系中获得呈现,人们也只能通过差异关系来识辨信息;在认识产生的过程中,主客体之间没有直接的接触,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被多级中介的,诸如信息场、主体生理结构、主体认知结构、主体认识的物化工具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的形式;被多级中介的认识是在中介中建构和虚拟的认识,认识发生的每一个中介环节都是一个相对于该中介环节的性质而发生信息选择、变换和建构的装置,通过中介环节的建构,对象信息必然会发生某种扭曲或畸变性的再造,并且,在人的思维的信息加工活动中还能够创造出主观设计的新信息,这就必然会呈现出主体对客体认识的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被虚拟化的情景;虚拟现实的实质是通过直接模拟信息环境、感受体验,直接操纵感受体验的转换,进而实现对人的认识的虚拟;虚拟现实不仅为人的认识的可能方式开辟了极为广阔的前景,而且还有助于从根本上阐明作为信息活动的人的认识活动的一般过程和机制。
简介: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涝、防灾、减灾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着重从观念、机制两方面研究了今后工作的措施%蕹ビ盟虻图塾盟勰畹淖渌俣然郝⒐抑厥恿伺┮挡档姆⒄购臀榷ǎ谏唐匪募鄹裆涎霞酉拗疲┮挡档纳唐匪С鲋械暮艽笠徊糠肿薷怂こ坦芾淼ノ怀械!=τ傻胤秸旱5姆篮椤⑴爬缘裙嫘灾С鲎薷怂こ坦芾淼ノ桓旱!?br/>1.2受管理机制影响
简介:鉴于生物群体在空间中展现出的大规模集群运动已经成为集群行为研究的一大热点,从集群运动的唯像描述到动力学机制的逻辑线索展开综述.唯像描述部分中主要介绍“一致性序参量”、“集群对称破缺”、“集群规模分布”和“空间关联”等集群运动的唯像特征.它们大都具有定量的实证基础,有些还体现出一定的定量普适性(适用于多物种).在动力学机制部分分别介绍“吸引与排斥”、“对齐规则”、“相互作用范围”、“个体异质性”和“相互作用的线性叠加”等微观规则,重点总结了基于轨迹追踪的机制推断成果.还特别着重区分实证与假设.通过这样的逻辑梳理,既描绘出“集群运动”这一新兴领域在不长的时间里积累的丰硕成果,又清晰地系统展现出我们在追求集群运动普适律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多远,以及摆在面前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