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从人脑科学和现代心理学分析,人类的认知主要还是通过学习和试错中完成。观看这几年人工智能发展,也是这样我们周围的事物正变得越来越智能。从汽车到智能手机,到个人数字助理,甚至包括机器人。我们不只是在讲每天层出不穷的、突破性的新功能。更重要的是,设备、计算机和机器都在聪明地执行任务。
简介:为了研究群结构时空网络中的同步现象,运用线性稳定性分析方法和强耦合极限近似,得到时空网络中群同步的本征值关系、拓扑条件及比值条件,给出了判断时空网络是否能发生群同步的判据,并在具体的一般网络中得到验证。发现了小集团结构的重要性,它们可以决定如何在各个群之间加入连接才能达到群同步以及达到群同步的最好的连接方式。通过观察其中最大的小集团,可以判断群同步发生的临界耦合强度。给出了同步相图,整个时空网络存在5个状态:完全不同步状态(US)、群同步状态(GrS)、群内同步状态(IS)、完全同步状态(CS)和过渡状态。当把两个群构成的网络扩展到多个群,扩展到整个二维时空,可以看到不同的斑图转换,得到网络从完全不同步到完全同步的多种路径。
简介:以基于自主体模拟和投入产出模型为建模手段,在宏观层面构建了中国17个部门的投入产出模型,在微观层面构建了部门细分的企业创新模型。模型通过微观企业自主体的创新驱动宏观层面部门间投入产出关系、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趋势的演化。研究发现,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使得能源消费峰值和碳排放峰值出现的年份存在不确定性。能源消费峰值年份在2025年至2036年期间呈现正态分布;而碳排放峰值年份在2024年至2033年间呈现正态分布;其中,能源消费峰值出现的概率最大年为2031年,概率为23.57%;碳排放峰值出现的概率最大年为2029年,概率为33.51%。以多次模拟的平均值分析,中国未来能源消费量的高峰约出现在2031年,高峰值为5146Mtce;中国碳排放高峰出现在2029年,峰值为2.7GtC。
简介:摘要利用祁连山区9站1960~2004年45年冬季最大冻土资料,分析了祁连山区冬季冻土的时间变化及影响因素,并对比分析了冻土深年和冻土浅年高空环流特征。结果表明祁连山区冬季最大冻土深度的年际变化呈现逐渐减小趋势,其减小速率为7.11cm/10a,可靠性通过了0.001信度检验;冻土深度与气温是呈反相关关系,冻土深度随气温的升高而减小,气温对祁连山区东部山区影响最为明显,其次是西部山区,影响最小的是中部山区;冻土深年,新疆脊较正常年份强,且偏西,高空气温较正常年份高,而OLR较正常年份强;冻土浅年,新疆脊较正常年份弱,气温较正常年份低,OLR较正常年份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