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社会学习隐喻具有内在的系统性,至少包含"过程隐喻"、"行为隐喻"、"沟通隐喻"、"治理机制隐喻"、"范式隐喻"、"认知隐喻"、"载满青蛙的独轮车隐喻"。还原社会学习隐喻且与系统方法耦合起来,呈现通往系统适应性治理的桥梁。城市社会为利益相关者参与社会学习,螺旋式产生公共治理知识提供了契机,社会学习隐喻系统投射了城市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与系统性。剥离社会学习隐喻簇的显性与隐性,系统适应性治理的意蕴内含其中。不必严格地去定义社会学习,隐喻中"协商"、"参与"、"对话"、"生态保护"、"适应性学习"等等在生活中形成、反映、指导实践。从城市治理的实践中反思社会学习隐喻的系统性、自反性,再回过来扩展社会学习,提升治理能力。
简介:针对"群体"是否具有智能这一问题,从"群体"特征角度着手进行分析,将"群体"定义为通过信息共享,在共同目标的作用下,自发或者有组织地联系在一起并且能够相互影响的一群人。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群体的心理特征、情感特征等,发现群体可通过"竞争"、"协作"等方法,激发个体的智慧来增长群体知识。"群体"具备的这种能力可视为"群体"的智能,即"群体智能"或"社会智能"。由于"社会智能"及其涉及到的群体所拥有的海量数据的复杂性,提出可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作为研究"社会智能"的方法论的构思,并总结出研究"社会智能"的两个一般性方法:基于连接模式的方法和基于信息传播的方法,最后指明了后续的工作方向。
简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机制系统,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往往是从实现民主政治、经济与生态、人与社会等纵向方面加以论述,是一种用正确设想来设计发展过程的方法。基于逻辑上完善性和科学性,我们应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统横向分解成发展层面,并在实施过程中加以考查。从构建社套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看,层面系统包括理论层、机制层和实践层三个层面,理论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导,机制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的制度设计,实践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利进行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