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行为地理学是本世纪六十年代末在美国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研究不同阶段、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在各种环境下所作的行为和决策。具体地说,它主要研究人的主观因素(如心理状态、感觉经验、感应环境和理性思维等)对地理环境变化和分布规律的影响。行为地理学不仅是地理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还是人文地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同时代表了人文地理学的综合研究方向——用心理学方法、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七十年代以来,欧美行为地理学迅速发展,并以新的面貌为人文地理学研究“创造”出许多“全新”的内容,成为近年来世界上社会科学“行为革命”的主要方面之一。
简介:清至民国的306年是陕西自然灾害频发的一个时期,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是旱灾和水灾,总计旱灾发生年193年,水灾发生年242年。根据资料分析,平均1.55年有一个旱灾年,1.26年有一个水灾年,频繁性是水旱灾害发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水旱灾害的发生还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增长趋势,其高发期也与“明清小冰期”的气候冷暖波动或冷暖交替时期基本对应;从灾害影响的范围来看,旱灾具有广泛性的特点,较大面积以上的旱灾年可占旱灾年总数的51.3%,水灾则具有局部性的特点,较大面积以上的水灾年仅占水灾年总数的29.34%;就水旱灾害发生的地区而言,旱灾主要集中于关中和陕北,水灾则主要集中于关中和陕南,地域性是水旱灾害的一个共同特点;水旱灾害的发生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关中和陕北地区的旱灾主要集中于夏、秋二季,陕南的旱灾则主要集中于夏、春两季;陕西各地的水灾则以秋季为最多,夏季次之;水旱灾害在年际发生特点上具有各自的周期,陕北旱灾变化的周期是40、80年,关中是80年,陕南是20、50年,陕北水灾变化表现出35、90年的变化周期,关中和陕南为30、80年的变化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