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正>福建民俗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1990年10月27日至30日在三明市召开。会议以福建婚俗的调查与研究为中心议题展开研讨,共收到论文45篇。来自台湾的民俗学者也参加了研讨。

  • 标签: 民俗学会 福建省 学术讨论会 中心议题 三明市 年会
  • 简介:<正>在我国广大农村,有数天一次的集市贸易,人们把这一天上集买卖叫赶集,赶街、上圩等。而福建则叫“赶墟”、“趁墟”。有人则满,无人则虚,“墟”是为“虚”之误矣。这种乡村市集起源很早,唐代柳宗元即已有“绿荷包饭趁墟人”之诗句。日本学者加藤繁,对此曾作过历史的考察。(见吴杰译本《中国经济史考证》,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清以来墟市已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聚落散处,乃各择适中之地,以为有无贸易之场,故有墟。耕贩兼营,乃共悬确定之期,以为贸迁往来之约,故有日。”但是,福建的墟期是如何编排的?它有何特色?各地有何差别?它是否有某种规律性的东西?这些问题,在农村集市贸易日益发展的今天,颇值得我们作一探讨。

  • 标签: 墟市 诏安县 赶墟 城市志 农村集市贸易 大农村
  • 简介:追溯福建文化传统的源头,我们尚可发现几千年前古越族先民在福建这片土地上留下的雪泥鸿爪,这些断发纹身的“东南蛇种”,在地老天荒中创造了福建文化最遥远的一章.然而,岁月悠悠,历史的尘埃渐渐湮没了他们的痕迹.汉晋唐宋以来,一次次中原汉民的南迁洪流涤荡着古老的越族文化,越族先民一部分被融合,一部分退居山林.第二期的福建文化就由那些南来的汉人及日渐同化的越裔来谱写了.福建地僻东南一隅,濒海而多山.绵亘于西带边界的武夷山脉.曲折绵长的海岸线,给这时期的福建文化造成了这样一种地理环境:西南与东北的阻隔则不易受政治及战乱影响而利于存留中原古文化,并融汇形成自身特色;东部、南部面海而难以交流.终于,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航海业的日益发达,濒海优势给福建文化带来了新时代的曙光.唐宋以后,福建成为域外文化入华及中国文化向东南亚传播的交汇点.宋元的阿拉伯、波斯宗教、建筑、商业文化入闽,明清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东浙并随之带入西方文明,使福建文化第三期再呈异彩.本文拟就福建文化传统的形成与特色作些探讨,试图从区域文化的角度略抒浅见.

  • 标签: 福建文化 闽越人 泉州 宗派色彩 闽越文化 闽北
  • 简介:1999年,福建晋江市深沪湾出水一批文物,包括铜铳、铁炮、瓷盘、铜锣、锡壶等,晋江市博物馆对该批文物进行了征集。2000年、2006年,中国水下考古队先后派人到文物出水现场调查,初步判定其为一处明末清初古沉船遗址。在对该批文物进行整理后,可知晋江深沪湾沉船的性质应该为军事战船。

  • 标签: 深沪湾 沉船遗址 军事文物
  • 简介:2008年,福建南安市丰州镇北面、桃园村与西华村北部交界处的皇冠山发现两晋南朝砖室墓群,泉州市博物馆与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共同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12号墓(M12)为平面呈凸字形的券顶单室墓,墓砖模印纹饰精美华丽、种类多样,少量墓砖模印文字“天监十壹年”。出土随葬品23件,以青瓷器为主。该墓对研究泉州地区的早期移民、佛教传播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福建南安 南朝 砖室墓
  • 简介:进入新世纪,在经济发展中,文化因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针对新形势,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举措,在广东掀起了文化发展的热潮。在国务院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广东省申报的78个项目有41项(合并后为29项)榜上有名。日前,在广东举办的广东省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活动中,西部时报记者专访了广东省文化副厅长杜佐祥,就广东建设文化大省与岭南文化的新整合,进行了专题采访。

  • 标签: 广东省委书记 岭南文化 副厅长 文化厅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
  • 简介:探讨传统宗教信仰与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关系,是宗教本土化研究的有益尝试。传统宗教信仰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祖先崇拜和村庙信仰具有特殊重要性,从祖先崇拜到其它神明信仰是一个义务和情感逐渐减少、功利逐渐增多的现代版“差序格局”。这种差序性的影响在于塑造了一种差序化的社会责任观:一、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时以血缘、地缘为关系本位,对族人亲戚和同乡照顾较多,是地方公益事业的一股重要力量;二、企业家对利益相关者缺乏足够的社会责任,甚至为了一己之利而不惜牺牲他人利益,使得有违产品安全、环境安全、劳资关系和谐的事件时有发生。传统宗教信仰无法产生普世化的社会责任,它无法为全面提升中国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提供根本动力。

  • 标签: 传统宗教信仰 祖先崇拜 企业家社会责任 差序格局 社会责任的差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