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正>查阅了一些姓名学和民俗学方面的著作,却始终未见到关于河北人鸿号习俗的论述,心中有所不安。鸿号活动曾是河北省许多地方影响甚大的民间风俗,其内容又涉及到姓名文化的许多重要方面,对于姓名学和民俗学的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何况这项活动演变到50年代初期已悄然而止,虽说尚有少量参与人健在,若不抓紧做些调研工作,现代人岂不是坐失良机?正是从这方面考虑,笔者想首先把一些仅知的情况和想到的意见提供出来,以引起各位同行们的重视,为及时挖掘和整理鸿号活动的有关资料,共同做些有益的工作。

  • 标签: 河北农村 取字 民俗学 姓名文化 姓名学 字号
  • 简介:<正>在青海农业区,各民族居住类型的代表,要算“庄廓”了。庄廓,土族语称“日麻”,撒拉语称为“日孜尔”,既指四周筑有高墙的独居院落,也指围成院落的高墙,一、打庄廓农村建房,都是先打出一圈四方形的庄廓墙后,再在院内建筑屋舍。庄廓墙依房屋结构不同而定高低厚度,有高6米多,墙基厚1.5米的庄廓墙,也有高2米,墙基厚1米的庄廓墙。所谓打庄廓,与用土坯砌墙完全不同,是指用墙杆、墙板、杵子、撅子等工具打筑

  • 标签: 青海农村 居住建筑 撒拉族 伊斯兰教 撒拉语 钢筋混凝土结构
  • 简介:<正>一引言本论文是对浙江省温州地区周岙村和廊下村的岁时民俗的记录。从对岁时民俗的记录中,可以观察到一个地区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的方方面面,这不仅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构成人类学研究中的民族志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古代便有文人对岁时民俗进行过详细记录,如南北朝时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清代敦崇的《燕京岁时记》和顾禄的《清嘉录》等等,都为后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近代以来更有众多的中外学者对汉族的岁时民俗进行深入细致的记录和研究,使汉族的岁时民俗研究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 标签: 温州地区 岁时活动 岁时民俗 土地神 元宵节 习俗
  • 简介:本文从经济史角度考察艺术起源,认为实用艺术为艺术之父,装饰艺术为艺术之母,宗教是艺术的助产婆,图腾是新石器时代艺术的特色。从而概定了图腾艺术对于促进社会分工的重要历史地位,并认为交换产生于私有制之前,艺术商品化亦发生在人类的远古时代,远古艺术品是一般等价物的早期形态。

  • 标签: 装饰艺术 物质生产活动 中国原始社会 图腾艺术 实用艺术品 物质生产劳动
  • 简介:基于各地农村出现大量高额彩礼婚姻现象,将其置于微观家庭代内关系之中进行考察,在分析彩礼功能从表达性向工具性异化的基础上,得出高额彩礼在农村家庭内部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代内剥削,这种剥削具体表现就是家长为了降低儿子打光棍的风险,强迫女儿早婚来准备儿子结婚所需要的高额婚礼支付。

  • 标签: 高额彩礼 代内剥削 代内关系 婚姻市场 女性早婚
  • 简介:“文化义工”作为一支推动群众文化发展的生力军,正在初步形成、完善并发挥积极作用,本文意在阐明文化馆引入丈化义工组织,促进文化惠民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 标签: 文化义工 群众文化 文化惠民
  • 简介:作为上海旧时四大食品公司之一“冠生园”的开创者,冼冠生在经营食品工业的同时也涉足农业,大举开展农业合作实践活动,并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农业合作活动的附加值。本文就以冼冠生的农业合作活动为中心,探讨他在农业合作方面的理念、实践和成就,探讨其灵活的经营理念和以公众需求为本的商业价值取向,剖析他独特的商业眼光和的社会关怀。

  • 标签: 冼冠生 冠生园 农业合作
  • 简介:崧泽文化时期的经济基础是玉石小商品经济。犁耕促进了集约化农业商品粮生产,用于粮食交易的石权和商品交易计数的陶筹随之出现,陶豆等陶器则可能出于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而实现了量产;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催生了艺术家阶层的诞生;核心地区与边缘地区商品生产形成产品和市场的互补。崧泽文化圈及其商品经济贸易圈为手工业和商业精英成为社会上层提供了路径,引发了社会的等级分化,使得长江流域的社会分化即复杂化开始于崧泽文化时期,明显早于其他地区。

  • 标签: 崧泽文化 商品经济 玉石贸易 石权 陶筹 量产
  • 简介:阿尼玛卿山的虫草经济经历了三个不同形态和阶段。在"散挖-行商"阶段,高海拔草原成为季节性人口争相涌入和采挖虫草的公共资源。虫草商人处于行商阶段,市场体系尚未成型;在限采·禁采阶段,草原承包制在公有制语境下有名无实,各级政府介入分肥,限制和禁止的高压行政管理未能减缓外来人口的压力。随着政府角色从利益相关者转变为社会服务者,虫草经济开始对生态移民政策发挥积极作用,虫草商人也从行商中分离出来;在契约-电商的新阶段,草原承包制全面推行,牧民获得草原收益和管护的权利。市场体系建立后,契约交易发展迅速。虫草电商的崛起加剧了虫草资源的竞争和垄断。虫草给牧民带来生计机会和草原经济的繁荣,同时也给草原生态带来巨大压力和可持续性问题,以及藏族传统文化的变迁。政策设计应着重维系人类、文化和自然的连续体以促进草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虫草 文化变迁 市场 契约 经济人类学
  • 简介: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这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然而,与西方先进博物馆相比较,我国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相互融合程度还不够,馆校合作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如何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努力。本文以三个教育项目举例,探寻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变化对于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育融合的意义。

  • 标签: 角色变化 参与者 引导者 馆校合作
  • 简介:农村文化是指与农村区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联系、适应当地群众需要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法律意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文娱活动的统称,是农村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反映。农村文化的发展反映着农村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农村文化的发展推动着新时代农民的全面发展。发展繁荣农村文化,既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 标签: 农村文化建设 现代与传统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文明程度 精神文化需求 农民群众
  • 简介:文章就环洞庭湖区新农村人文景观建设方面进行了探析,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反规划”理论及其方法,提出构建环洞庭湖区新农村人文景观的对策。

  • 标签: 环洞庭湖区 新农村 人文景观 反规划
  • 简介:从传统与现代框架下解放出来的农村社会具有独特的运作逻辑,它包含一种强大的超越时间的力量,能够自我延续。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韧性,来自于农村社会主体农民的民俗,而后者就是让农村社会历经中国社会转型成为今天这样一个社会的主导力量。民俗构成了农村社会最为核心的部分,农村社会的主体将珍视的生活策略包裹在其中,凭借其回应社会变迁。将农村民俗变迁嵌入到中国转型中去探讨,根植于农村民俗变迁来记录和认识中国社会转型这一独特的历史进程,更能够深入而持久地洞悉在中国传统如何经过社会主义走到了现代。

  • 标签: 农村民俗 变迁 中国社会转型 生存策略 回应
  • 简介:独特的麒麟艺术,是樟木头客家古镇民俗文化的品牌,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文章论述了樟木头麒麟艺术的起源、特色、传承发展和深远影响,以及在推动樟木头驶上现代化城市提速快道所起的效应。

  • 标签: 民俗文化 麒麟艺术 樟木头 经济发展
  • 简介:六朝时期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开发赵庆伟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其地理范围有狭义和广义之别。广义的珠江三角洲,其西、北、东顶点直抵高要、清远和惠东,大致包括广州、佛山、珠海、深圳等近三十个县、市。从便于选取材料的角度出发,本文拟取其广义。六朝时期是珠江...

  • 标签: 珠江三角 六朝时期 《南方草木状》 广州 海外贸易 《齐民要术》
  • 简介:20世纪70~80年代,金上京都城遗址及周边墓葬群出土了一批金银器,从器物的种类、样式、铭文中可以窥见金代初期古都城市的经济面貌和社会生活状况。

  • 标签: 金上京 都城 金银器 商业经济 中国 文物考古
  • 简介:文章从当今经济建设的热点话题文化经济、文化产业的基本内涵切入,概述了当代文化产业建设状况、文化产业对文化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和主导地位,并以云浮市新兴县发展六祖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资源的实践提出总体构想,论述了文化经济时代文化产业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 标签: 文化经济 六祖生态文化旅游 产业资源 基本内涵
  • 简介:<正>明末清初,蓝瑛开创的“武林画派”和以龚贤为首的“金陵画派”,崛起东南艺坛,声望称誉一时.这两派不仅在画风上存在着密切联系,而且两派中某些画家还有过直接的艺术交往,吴宏、冯仙湜等八家合作的《冈陵祝寿图》轴,便是极为难得的实物例证.一1978年3月,这件作品曾在南京博物院举办的《古代绘画联展》中展出,绢本,设色,纵226.9厘米,横98.5厘米.全图布局缜密,冈峰层叠,以略带斧劈皴为主,近似蓝瑛自称的所谓“仿李希古”的笔法.瀑布流泉,生动有致.溪桥上山腰中有几位点景人物,神态悠闲.矫松苍健,笔力雄伟,尤近“武林画派”特

  • 标签: 金陵画派 冈陵 武林 画家 图绘 试析
  • 简介:浙江农村地区民间宗教的实践活动,为我们提供了民间宗教在世俗化大潮中,如何通过宗教市场实现社会整合的案例。在传统民间宗教礼俗的基础上,围绕着宗教产品的生产、消费,村落内部资源实现了代际流动和阶层流动,达到了去社会分化的效果。同时,代际之间、阶层之间在宗教消费和获得面子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过日子”的价值和意义,重塑了村落社会的道德伦理价值,实现了内部整合。

  • 标签: 民间宗教市场 宗教产品 佛纸 宗教消费
  • 简介: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自杀是公共领域之外的私人事务。但事实上,自杀并不仅是一种个人行为,它还指向复杂的社会伦理和文化逻辑,与乡风民俗、价值观念、家庭功能、社会认知等"地方性知识"密切相关。忽视自杀者的日常生活及其意义世界,并不能有效解释急剧社会变迁中的自杀现象。把自杀行为看成"社会事实",通过对农村两类自杀高危人群的特点、动机和类型分析,可以发现导致农民自杀行为的一般性因素、发生机制和个体差异。

  • 标签: 自杀行为 地方性知识 自杀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