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有座风光秀丽的革命名城,水连滇贵,山接越南,蜿蜒如带的澄碧河与鹅江在这里汇合成奔腾汹涌的右江,它就是被称为“鹅城”、“凤凰城”的威扬四海的百色起义和红七军诞生的地方百色。1929年夏,年仅25岁的邓小平,受中共中央的委派,风尘仆仆来到南宁,同张云逸同志一道,负责广西革命的全面领导工作。9月,召开中共广西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政治决议案”,确定“准备武装暴动夺取政权”的纲领。10月,邓、张率领广西第四大队和广西教导队总队到右江,同韦拔群同志领导的农民武装会合,在百色、平马、那坡等地,与熊镐等反动势力,展开激烈战斗,捷报频传,连连得胜。
简介:清代是我国古陶瓷生产最辉煌的时期,烧造的瓷器品种繁多,各类颜色釉的制作水平达到了历史高峰.清代的红釉(彩)名称更是多达几十种,如"矾红"、"抹红"、"珊瑚红"、"红彩"、"钧红"、"均红"、"鲜红"、"郎窑红"、"牛血红"、"霁红"、"宝石红"、"豇豆红"、"釉里红"、"胭脂红"、"胭脂水"、"粉红"等.为弄清各种称谓红釉(彩)的主要呈色元素及其影响作用,本工作采用无损的X射线能谱分析(EDXRF)技术对清代瓷器的红釉(彩)进行系统测试,获得了各种红釉(彩)呈色元素定性及半定量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清代红釉彩可以依据呈色元素划分为四类,即低温铁红彩(Fe)、高温铜红釉(Cu)、低温金红彩(Au)和朱砂红彩(HgS),并且各元素含量的改变会影响红釉(彩)呈色.
简介:江苏省明清时期的建筑彩画是研究古代建筑彩画艺术发展、演变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其制作工艺继承和发展了宋代建筑彩画的官式作法,表现出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作为江苏地区传统建筑彩画中彩画色彩重要组成的“二色”,普遍存在有严重的褪变色现象,轻则影响了彩画的艺术效果,重则危及彩画的长期保存。为明确了解彩画中“二色”发生褪变色的主要原因,在实地调查、传统工艺调查和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采集样品的科学分析检测,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二色”颜料层褪变色最为明显是由于光照、高温高湿、二氧化硫协同作用,其中颜料和胶料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所致。本文利用实验结果比对,分析了实际情况下“二色”的褪变色病害,得出了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分析。
简介:剥色是古代纺织品染料分析的第一步。如何选择合适的剥色方法和试剂是做好染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为此,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模拟古代染色样品及其老化样品为对象,对染料剥色方法和试剂进行了实验研究。本研究采用古代常用的九种植物染料苏木、茜草、紫草、栀子、槐花、姜黄、黄柏、五倍子/栗壳靛蓝对现代丝绸用古代方法模拟染色。选取DMF、乙酸、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石油醚、2%碳酸氢钠(pH=10)、盐酸/甲醇/水(2:1:1)(括号中为体积比,下同)、3M盐酸/甲醇(1:1)和10%硫酸/乙酸乙酯(1:1)等溶剂对各种染色丝绸进行剥色实验。此外,对染色后的丝绸进行老化,并将其与未老化的样品做剥色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盐酸/甲醇/水、DMF、乙酸的剥色效果好,但盐酸/甲醇/水体系丝纤维水解严重。苏木、茜草、紫草、栀子、姜黄、黄柏染色丝绸用甲醇/水、10%硫酸/乙酸乙酯、2%碳酸氢钠剥色均有一定效果,姜黄和黄柏染色丝绸也可以用乙醇和水剥色。媒染染色丝绸用EDTA/DMF的无损方法剥色效果好。五倍子和栗壳丝绸用水或70%乙醇剥色效果好,靛蓝丝绸用吡啶、吡啶/水、DMF、乙酸剥色效果好。热老化丝绸上色素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氧化和交联作用,剥色效果不如未老化的纤维。如果剥色试剂不符合后续分析的要求可以用蒸干重新溶解或者萃取的方法。
简介:杏雨书屋藏羽153V《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中九色鹿王舍身救怀孕母鹿故事所述的释迦鹿苑度五比丘说法一事,当是参考竺佛念所译《出曜经》。鹿王舍身救怀孕母鹿的本生故事,借鉴了窥基的《妙法莲华经玄赞》,窥基的注文采自玄奘《大唐西域记》,并有补充润色。玄奘所述并非凭空杜撰,而是在鸠摩罗什所译《杂譬喻经》《大智度论》及《大庄严论经》的基础上编纂而成。写卷中“九色鹿王”之名。借用了九色鹿救度溺水人故事中主角的名称,与佛典中“菩萨鹿王”的记载相结合,传达了因果报应和舍身布施的宗教含义。
简介:GCMS(色谱质谱联用法)可用来鉴别陶器上的残留有机物,通过某些特定的生物特征测定样品。J.Eerkens的实验样品来源于美国内华达州西大盆地区26Ny938号遗址表面采集到的残损陶罐(编号JEC294)。陶罐散发出微弱的松香味道,所以他试图分析该陶罐中的残留有机物。由陶罐上切下1cm2的陶片,两面各磨去12mm,磨成粉末后加入氯仿与甲醇。充分混匀后经过离心与超声波降解,用HCl酸化为脂肪酸甲酯。GCMS法测此混合物得到谱图。分析谱图认为样品内包含饱和与不饱和的二羧基脂肪酸,还有不少的萜类化合物,包括倍半与二倍萜类化合物。根据倍半类与二倍萜类的存在,认为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