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南宋邓椿的《画继》是继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之后中国画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画史著作。《画继》中出现了多处以《圣艺》为代表的有关宋徽宗的记载,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本文以《画继》中对宋徽宗的记载与评价为依据,来透视邓椿对宋徽宗画史地位的认知和画史形象的塑造,并以此窥见南宋美术史家著史态度的微妙变化。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画继》中宋徽宗的形象,包括其艺术成就的定位,"形似"和"神似"观,编纂画册和对待画工的态度及文人审美倾向等。第二部分通过分析《画继》对宋徽宗喜好文人画的记载,透视邓椿自身对于文人审美情趣的偏好。而这种对于文人趣味的倡导,体现了宋人审美风尚集体转变,也反映了《画继》与之前两部美术史著作著史态度的区别。

  • 标签: 宋徽宗 画继 邓椿
  • 简介:“二重证据法”的提出推动了古史研究和考古学研究的发展,但是对此方法的滥用也招致了批评之声。对考古学学科特点和考古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梳理,可以证明“二重证据法”应用于中国考古学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而有关西方考古学不使用历史文献以保持“纯洁性”的观点是一种误解。本文分析了考古学研究在使用“二重证据法”过程中存在的“滥用”和“不用”现象,指出该方法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范畴和操作程序,认为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和严谨的态度采用包括“二重证据法”在内的一切有效的方法,推进中国考古学的新发展。

  • 标签: “二重证据法” 考古学研究 反思
  • 简介: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历史文物。在各类文物中,石质文物占有极大的比重。由于石刻能够长期保存,并且石料资源丰富,特别是石刻所表现出的晶莹、厚重及润泽,都是其它材料所不易达到……

  • 标签: 明代 露天石狮 化学保护 文物保护
  • 简介:化学防护和化学加固是目前保护土、石、砖等材质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常用方法。所用化学材料主要是有机硅等憎水性有机化合物。这些材料能起到一定的防水和加固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导致了更严重的破坏。其中,憎水性保护层的起壳剥落是最常见的破坏现象,特别当环境干湿循环频繁,文物本体或地下可溶性盐含量较高的情况下,憎水性化学保护层很容易从文物本体上起壳剥落,造成文物的加速腐蚀破坏。为了减小此类破坏的危害程度,本工作探讨了化学保护剂在混合使用和多层配合使用条件下的防护和加固效果。结果发现,以憎水性较弱的化学材料做基底渗透,以憎水性较强的化学材料做表面保护,由此构成的多层保护措施可以降低化学保护层起壳剥落的危害。其主要原因是,多层保护形成的憎水梯度分散了吸湿膨胀形成的界面拉应力,也缓解了盐结晶析出产生的膨胀应力。

  • 标签: 不可移动文物 防护 加固 界面应力 多层
  • 简介:博物馆的管理工作象其他行业一样主要分为人、财、物的管理,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只有人员管理到位才能更好的完成“财”与“物”的管理。我认为博物馆人员管理工作可以着眼于两个方面:即制度化与情感化。制度化重视规范,情感化则强调人文,但是制度化与情感化并不是“严”与“仁”的矛盾,而是人员管理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 标签: 人员管理 情感化 制度化 博物馆 管理工作 人的管理
  • 简介:萧梁钱币铸造遗存在20世纪有多次发现,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三次.即民国24年(1935)冬,在南京通济门草场圩因修筑铁路取土,出土了大量萧梁钱范.1997年、1998年又分别在南京东八府塘西井巷和镇江医政路金田工地发现两处萧梁钱币铸造遗存,并出土了大批萧梁钱范、相关铸造遗物和一些钱币等①②③.南京、镇江两地发现的数处萧梁铸钱遗存,为研究萧梁时期钱币铸造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大约到了六朝初期,我国的传统钱币铸造工艺再次发生巨大变革.即从西汉、新莽、东汉以来的单面型腔叠铸工艺过渡到了双面型腔叠铸工艺.这些深刻变革历经孙吴、刘宋时期的探索、发展,直到萧梁时期完全成熟.在钱范的形制、钱腔的布局与浇铸系统的设置、钱范材料的选取和处理、钱范的厚度等方面均有所改革和突破,显示出此时的钱币叠铸工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④.萧梁钱范充分体现了尽可能提高铸钱生产效率的思想,它以其高超的技术思想和工艺技巧,将中国传统范铸工艺水平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同时,萧梁钱币的双面型腔叠铸工艺也可能是范铸法向母钱法过渡的中间产物.因而引起钱币学和铸造史界的广泛兴趣.

  • 标签: 萧梁铸钱遗址 铸造工艺 古钱币 历史文化
  • 简介:悬棺葬是我国古代奇特的一种葬俗,而悬棺的升置方式更使人们感兴趣。如何把数百斤重的棺木置于高达数丈乃至数十丈的悬崖绝壁之上,这是人们疑惑不解的问题。史料记载和传说中对其吹得神乎其神,对此感到不可思议。为了解开这“千古之谜”,中国悬棺研究课题组在同济大学古代机械制作室,使用自制模型,对多种升置悬棺的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实验目的这次对升置悬棺的多种设想进行模拟研究,是为了从工作原理、升置工具、运动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各种方法的特点、可行性及适用范围。

  • 标签: 葬俗 模型实验 千古之谜 古代机械 制作室 疑惑不解
  • 简介:本文以西周玉器雕刻过程中的斜刀技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斜刀技法的工艺特征。用实验考古的方法,模拟了不同类型的斜刀效果,并将实验结果与西周玉器上的斜刀刻痕进行了对比观察和分析,总结了西周斜刀技法的工艺特征,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于斜刀技法的认识。

  • 标签: 西周玉器 实验考古 斜刀技法
  • 简介:动物的情感世界是一个抽象而复杂的科研课题,如何通过展览将这一深奥的科研命题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科普命题是目前许多自然博物馆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本文首先从科学角度诠释了动物具有与人类相似的丰富的情感世界,然后进一步剖析设计者是如何将“走进动物的情感世界”的展览主题表达出来的。同时,本展览方案还对开放式生态景观陈列法进行了多项创新性设计,在保证景观科学严谨性的前提上实现展览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实现了展览科学性与美学性的有机结合。

  • 标签: 自然博物馆 动物标本展 开放式陈列
  • 简介:一前言我国古代采用黄铜铸钱不仅在铸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冶铸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黄铜铸钱有力推动了我国古代黄铜生产制造业的发展,并在明中后期催生了炼锌术。然而,对早期黄铜的炼制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本文试通过模拟实验,对早期黄铜的炼制工艺进行科学探讨。

  • 标签: 中国早期 模拟实验 冶炼工艺 黄铜 生产制造业 明中后期
  • 简介:本文对河北徐水东黑山遗址出土的66件战国至唐宋时期铁器样品进行了碳十四年代测定、金相组织观察和夹杂物成分分析,认为该遗址内出土的铁器制作年代集中于战国两汉时期,铁器的材质全为生铁和生铁制钢产品.采用了铸造、退火、炒钢、淬火以及可能存在的灌钢等工艺,同时该地区至少在汉代已能根据不同的材质和工艺制作不同的器物.本研究为深入认识战国两汉时期太行山东麓北段的钢铁技术提供了新的科学材料。

  • 标签: 冶金考古 铁器分析 东黑山遗址
  • 简介:郑和下西洋的大宝船据历史文献记载合今长123米,宽50米.按木帆船的结构规律和造船法式,(型、舱)深应有25米.这样,据阿基米德浮力定律,它的满载排水量高达4万多吨.下西洋的大船队共有208艘船,分超大型、大型、较大型、中型、小型五类.所以,总吨位多达200万吨.但迄今为止并没有出土文物考古发现能证明存在过这么大的巨舶,也没有模拟实验和航海试验的成功例子来证实可以有这么大的木帆船.可见,当我们把研究思路从传统的尺寸转换到相应的吨位,问题就清楚多了.

  • 标签: 单船最大吨位 船队总吨位 考古和文物 实验和试验
  • 简介:为研究出土铜器的焊接技术,但文献中仅有少量关于铜焊的记载,而且模拟实验研究少有进行,因此,进行了实验室焊接工艺的模拟研究。以北周武帝孝陵出土铜器中检测发现的焊料为依据,进行了相关的焊接模拟实验研究,并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能谱分析仪分别对铜锡合金、纯锡焊接红铜样品进行了检测分析,结合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排除了焊料为纯锡的可能性,进一步证实了孝陵发现的焊料为铜锡合金焊料。本研究开展的铜焊模拟实验为日后系统研究铜焊技术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 标签: 北周孝陵 焊接 铜锡焊料 模拟实验
  • 简介:为探讨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古菱角的实验室保护方法,选用PEG4000法、山梨醇法、乙醇-十八醇法对其进行试验,并以空白样品为参照,分别对不同方法处理后的古菱角样品进行多方面分析,以选取保护效果最佳的处理方法。经过处理的古菱角尺寸干缩率明显下降,基本密度大幅提高,菱壳强度增加,并能保持成分基本不变。切片显微观察表明,加固材料的填充能有效支撑菱壳的细胞壁,使古菱角保持稳定的状态。乙醇-十八醇法通过乙醇置换脱水后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使十八醇渗透菱角进行加固,处理后的样品表面色泽与冻干的空白样品最为接近,且久置后状态稳定,在三种方案中最佳。

  • 标签: 古菱角 实验室保护 加固定形 脱水干燥
  • 简介: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馆长和博物馆学家开始认识到了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传播性质.正因为如此,在他们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化费很多的时间来思考展览的传播能力,以期在博物馆展示中获得更好的传播效应.这无疑是一种良好的愿望.然而,我们也应意识到,这一愿望的实现必然是一种综合性努力的结果,应当具有相应的技术支撑.在我们看来,在提高展示传播效应的努力中,增强展示的把握能力是一个基础性的环节.只有当展览能够紧紧把握住观众的注意力,展览良好的传播效应才有可能实现.

  • 标签: 博物馆 展览设计 主题 展览结构 视觉形象
  • 简介:冶金考古是对古代金属及有关矿冶遗存开展研究的一个考古学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既包括遗迹、遗物等物质性载体,也包括技术思想、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产组织、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研究问题。冶金考古研究既需要运用考古学、历史学、历史地理学、民俗学和民族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也需要采用环境、地质、矿业、冶炼、铸造、压力加工、腐蚀与防护、理化分析和年代测定等自然科学的技术与方法,是名副其实的交叉学科。

  • 标签: 冶金考古 实验室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文社会科学 技术思想
  • 简介:为了筛选出能用于丝织品文物防霉且对人、环境安全的生物代谢产物,选用目前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的安全性防霉剂纳他霉素,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采用抑菌圈法对现代天然丝织品材料进行了防霉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否以乳酸链球菌素作为助剂,500μg/g(以有效成分计)纳他霉素在丝织品上防黑曲霉、青霉、毛霉效果明显。纳他霉素对白色丝织品的色泽和机械强度无破坏性影响。纳他霉素在丝织品文物防霉上有应用前景。

  • 标签: 丝织品 文物 纳他霉素 乳酸链球菌素 防霉剂
  • 简介:论文曾在博物馆评估与观众研究的专门兴趣组织会议上进行宣读。澳大利亚博物馆协会,悉尼,新南威尔士1996年11月。

  • 标签: 博物馆 观众学习 讲解工作 讲解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