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4 个结果
  • 简介:从19世纪张澍发现西夏碑[注1]以后直至今天,西夏文字和历史成为国际上很多国家专家学者关注的研究学科,并已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唯独农田水利建设等少数领域,由于资料奇缺,很难涉足。1988—89年,前苏联东方学家克恰诺夫教授把极其重要的西夏文法典《天盛鼎新律令》(直译为《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翻译、研究、出版,

  • 标签: 西夏文字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资料 东方学 专家学者 教授
  • 简介:<正>最近,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了《敦煌吐蕃文献选》一书,书中汇集了王尧、陈践二位先生从法国《敦煌吐蕃文书选集》一、二两辑中所选译的藏文文献,并收有译者的考释文字。把敦煌所出的古藏文文书译为汉文,以利于更多的研究者阅读和研究,这是我国学术界共同的愿望。《文献选》的出版,标志着这个工作有了可喜的进展,而这个进展是与王尧、陈践二位先生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

  • 标签: 战国策 敦煌石室 敦煌文书 史记 吐蕃 民族出版
  • 简介:敦煌莫高窟第297窟甬道南壁有两行西夏文题记,为西夏福圣年间某人礼佛时所刻写,具有发愿性质。此文在前人释基础上对该题记进行了重新释,同时结合该题记对西夏统治敦煌的时间进行了探讨,认为西夏最早于1053年取代沙州回鹘政权,开始了对瓜、沙二州的统治,至1227年蒙古军攻占敦煌为止,西夏共统治敦煌达174年。

  • 标签: 莫高窟 第297窟 西夏文 题记
  • 简介:为促进全国各类博物馆,重视对社建文物的征集和收藏工作。国家文物局在2000年,召开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在会上,针对全国博物馆征集收藏中对“反映我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文物普遍收藏较少的现状”。国家文物局提醒全国各博物馆重视征集收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实物的收藏。

  • 标签: 文物征集 博物馆工作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收藏工作 国家文物局 重大历史事件
  • 简介:古代纺织资料和现代民族学纺织资料,虽无直接渊源关系,但两者之间应该存在地域纺织技术的传承,所以在研究史前时期纺织技术或工具时,借助当地或者临近地区的民族学资料作为参考和进行比较,是一种较为可信的研究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小河墓地出土的毛布,其经头、经尾和两侧幅边反映了织物在布轴和织轴上的处理形式;其次对新疆各地少数民族的简易织带地机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认为这种地机与处在新疆毛纺织业发展初期阶段的小河居民毛纺织业的生产能力是相适宜的。在此基础上,根据最少添加和最低功能原则,探索复原出小河织机的形制。并根据织机的一般发展规律,利用新疆民俗材料佐证,认为小河时期的毛织机是无综地织机。

  • 标签: 小河墓地 毛布 织机 青铜时代
  • 简介:《古都文化展》是1999年末在首都博物馆推出的,以精品文物为主要内容的中型陈列展。展览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凝固的音乐——建筑艺术”,第二部分“多彩的梦幻一陶瓷艺术”,第三部分“变奏的韵律——书画艺术”,第四部分“沉醉的凝思——工艺佳品”,第五部分“神往的心灵——宗教艺术”,第六部分“遥远的回响——民俗风情”。以北京地区辽金至明清的历史纵线延伸,以文物的类别和艺术形式横向展开,展出文物150余件,图片图表20余幅,模型和其它展品11件。陈列试图突破过去常用的历史陈列模式,又区别于专题性展览和纯粹的艺术品展示,运用展览空间氛围的营造,利用文物展具的媒介作用,突出文物精品的艺术美,引导观众在欣赏珍贵文物艺术成就的同时,体味古都文化深厚的沉积,激发爱国热情。

  • 标签: 《古都文化展》 陈列艺术 首都博物馆 艺术品 古代建筑 临时展览
  • 简介: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馆长和博物馆学家开始认识到了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传播性质.正因为如此,在他们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化费很多的时间来思考展览的传播能力,以期在博物馆展示中获得更好的传播效应.这无疑是一种良好的愿望.然而,我们也应意识到,这一愿望的实现必然是一种综合性努力的结果,应当具有相应的技术支撑.在我们看来,在提高展示传播效应的努力中,增强展示的把握能力是一个基础性的环节.只有当展览能够紧紧把握住观众的注意力,展览良好的传播效应才有可能实现.

  • 标签: 博物馆 展览设计 主题 展览结构 视觉形象
  • 简介: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之一。商代王都人口众多,对盐的需求量甚大,在当时生产和交通条件都不发达的情况下,单靠从商都之外运入,恐怕难以满足。今天的豫北地区在商代虽然比现在温暖湿润,生态环境良好,但仍然存在某些盐碱性土壤。因此,殷都食盐除了从山东、山西以及四川等地区输入外,普通百姓也可能就地取材,制造土盐,以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

  • 标签: 殷商时期 商都 制盐
  • 简介:博物馆藏品定名规范的症结是庋藏文物的藏品名问题。它包括品名的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本文从命名法与品名语法特点入手,提出了以形制为中心词的品名拼接公式。特别是具体分析了庋藏文物中时间、作者、质地等字段内容中存在的多重堆积、同层并列,词义不清等难点.论证了“文物现在价值的生成时间”、“生平影响最大”的姓名和“框架主体的基本物质名称”等填写原则。最后在文末列出了一个用于电脑信息管理系统的庋藏文物定名规则实例。

  • 标签: 庋藏 生成时间 博物馆藏品 末列 信息管理系统 语法特点
  • 简介: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严文明中国文明的起源这一看似距离现实生活非常遥远的问题,现在却成了许多人关心的热门话题。不但中国人在研究,外国人也想了解个究竟。其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科学研究的进步,特别是考古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使我们有可能得到一些比过...

  • 标签: 中国文明起源 龙山时代 新石器文化 史前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 发展水平
  • 简介:本文通过对崇源铜器群的分析,认为该铜器群可能出自荆门市沙洋县十里铺镇的白玉冢,其墓主等级为上大夫且与楚王关系密切,铜器群年代为战国早期晚段。荆州区马山镇蔡桥村发现的蔡桥台基遗址群,年代早于纪南城。清华简《楚居》所述历代楚君的居处,多达14个,唯独不见“葳郢”,似乎表明“葳郢”的出现不得早于《楚居》成篇之时。有可能“葳郢”的出现在“郡郢”之后。“葳郢”有可能位于目前多数学者认定的秦将白起所拔的楚都纪南城之内。那么,纪南城的始建年代就不会早于楚肃王时期,也不会晚于楚宣王早期,废弃年代则为公元前278年,而江陵蔡台基址群,也有可能是早于“葳郢”的“郡郢”。春秋时期的楚郢都,在宜城楚皇城附近可能性较大。

  • 标签: 郢都 崇源铜器 蔡桥基址群 楚居 纪南城
  • 简介:银币在我国出现于何时,是中国货币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前人对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以司马迁为代表,他认为远在虞、夏时代,中国已有银币,一直到秦才变成装饰品和宝藏的财物,不再作货币。在《史记·平准书》中,写到“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及至秦,,一中国之币(原文为‘中一国之币’),为二(原文误为三,今改正)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

  • 标签: 布币 平准书 空首 中国货币史 上币 铅饼
  • 简介:目前博物馆藏品分类工作中存在的“非科学性”问题比较明显。我们应该认真探索博物馆藏品分类的理论,迅速改变目前传统博物馆藏品分类法中的“非科学性”。博物馆界的前辈和研究藏品分类学的学者、专家和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曾经努力设法谋求一个博物馆藏品的统一分类法。早在

  • 标签: 博物馆藏品 藏品保管 十进位分类法 中国博物馆学会 保管人员 邮票博物馆
  • 简介:自2011年起,河北省博物馆针对不同的目标观众群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专题讲解,受到观众的普遍好评,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专题讲解是在展厅内进行,以陈列展览的文物、图片为依托,就陈列中某一单元或某些特定内容进行的深入讲解,可使观众的参观目的更具针对性、实效性,使观众的认知心理和审美情趣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是创新讲解方式的一条新思路。

  • 标签: 博物馆 专题讲解 讲解形式
  • 简介:<正>吴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与中原文化的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总概吴国历史,我们认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自太伯至周章为第一阶段。这个时期,吴国与中原地区绝少来往。由于吴国分布地区本是“荆蛮”所在地,偏居东南一隅,其文化面貌与中原地区的商族文化、周族文化皆异,加以太伯、仲雍是为了“避季历”才奔至荆蛮地区,故其与中原地区来往甚少。第二阶

  • 标签: 中原地区 吴文化 中原文化 吴国 文化关系 土墩墓
  • 简介:在目前的博物馆编目工作中,无论是藏品的分类,定名的方法,现状描写,计件方法,数值符号,著录,简述等等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一套规范化的专业词汇,这不利于开展广泛的交流,不利于实现高效率的自动化检索,难以组成网络化的藏品信息系统。所谓标准化就是对某一事物作出定性定量的统一定义,或者加以全面统一的规定。藏品编目卡的各项标准的制定和填写应贯彻国家有关文物政策的法令、法规,并要与有关标准,同级标准相协调。下级标准不

  • 标签: 藏品编目 编目工作 自动化检索 信息系统 藏品管理 定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