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良渚文化玉器,过去一直被认作周、汉文物。自七十年代江苏草鞋山遗址获得科学地层,始拂去其千年尘埃;八十年代福泉山、反山、瑶山等良渚大墓的先后发掘,出土了一大批精湛的良渚玉器,引起了海内外文博界的轰动,一个“良渚热”已悄然掀起。师友们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许多玉器重现或接近了它们原来的历史面目,为人们正确认识良渚文化的社会形态作出了贡献。当然,良渚
简介:
简介:能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1981年我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我们班共有18个人,包括15个男生和3个女生÷当时张忠培先生是我们的系主任.林法先生做了我们的班主任。后来才慢慢知道,他们原来是那么有名的教授。其他老师私下里都称张先生为张大帅,或者大帅.意思是可与张作霖媲美的东北王。张先生开创了吉林大学的考古专业.现在成为考古系。
简介:玉琮和玉钺被称为良渚文化的重器。自从1936年施昕更先生首次对良渚文化遗址进行发掘,这一地区所显示的文化内涵已不容人忽视,特别是1986年余杭反山、瑶山墓中出土了雕琢精工、刻有神兽面纹的玉琮、玉钺,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成为考古学、民俗学、文化学等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本文试就浙江淳安近年发现的王琮、玉钺来论述淳安古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关系。
简介:油画具有色料种类繁多、同一色系的颜料多样及对环境比较敏感等特性,加上颜料自身的风化作用,仅凭肉眼难以分辨。在修复性保护工作之前,对需要补色、补底处原色料的鉴定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以便为修复时色料的选择提供依据。为此,本研究运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XRF)等方法对7幅安徽博物院收藏的待修复的潘玉良油画矿物色料进行了物相及成分分析,讨论了补色修复时色料选择应注意的问题,以避免因色料粉之间不兼容(起化学反应)而对画作造成的二次伤害。
简介:长江上游成都平原上的三星堆一金沙遗址,与远在长江下游杭嘉湖平原上的良渚文化,有着某种内在的文化联系。三星堆出土的骑虎铜人像和金沙出土的玉琮及其线刻人像,是这种关系的具体反映,为探讨三星堆文化的来源及文化因素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据。
简介:曾侯乙墓出土。出白墓主头下。
简介:试论中国原始货币──玉孙文兔商品是一个外界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物①。当畜牧业,简单手工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后,便产生了可参与生产活动,充当等价物的商品。随着私有制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交换范围也逐...
简介:独玉即独山玉,因矿体产自独山而得名.南阳独玉的开采与加工经历了起源、发展、衰落、复兴四个阶段,有六七千年的历史,遗物非常丰富.依其器类、用途和社会功能等划分,可分为生产玉、装饰玉、仪礼玉、丧葬玉、生活玉、观赏玉、其他玉等.
简介:1987年3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考古队在西安市东郊昆仑机械厂清理的一座东汉砖室墓中,发现了一枚玉质五铢钱币(见中插彩照)。根据与其同出的一件朱书瓶中得知,该墓的具体时代为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九月丁亥。
简介:良渚文化玉璧功能考述王明达良渚文化玉璧的首次考古发现,是南京博物院1973年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的发掘。在198号墓葬中,璧、琮、钺等玉礼器都是良渚文化贵族的随葬品。自此以后,江浙沪的考古工作者都有一系列的良渚文化重大考古发现,玉璧作为良渚玉器中富有特...
简介:良渚文化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一带而得名.在中国考古学史上,良渚遗址的发掘,开了江南考古之先河.这个文化距今5200年~4000年,主要分布于浙北、苏南及上海一带,但它的影响范围很广,北达苏北和鲁南,南抵赣北和粤北,西至安徽的江淮地区.
简介:良渚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最发达的古代文化之一.体现集权和等级关系的大型礼制性建筑、高等级祭坛、显贵者墓地,以及由精美玉器等介质所烘托的礼仪制度,构成了我国文明史的一个重要源头.
简介:浅谈良渚文化玉璧的功能周世荣良渚文化出土大量精美的玉璧,它对中国古代社会和货币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良渚文化是长江流域太湖平原和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唯一的以大量玉器和以独具特色的玉文化作为主要特色的古文化遗址。良渚安溪一带,清末即以出土玉器闻名...
简介:良渚玉璧是阴阳观念中“阴”的外化形式,是良渚先民社会生活中地、坤、母、女等抽象话语的具象化,是地母之阴的象征。
简介: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经过多次野外发掘工作的开展.对良渚文化晚期遗存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为良渚文化分期补充了很多新的材料。
简介:窦良骥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重要文人,敦煌写卷中保存有他的至少十篇(首)作品,主要以功德记(碑文)、邈真赞等实用性文章为主,是考证吐蕃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这一时期敦煌文学的代表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考证他的生平经历,并从中揭示出吐蕃统治下汉族文人的真实心态。
简介:河北平山王(?)墓墓室西库出土玉器三百五十件,其中有一玉片,上有墨书文字九,今摹如下:这一玉片见于张守中同志的《中山王(?)器文字编》(中华书局出版,1981年5月)。全文尚未有译释。张守中同志所摹为8字。据河北省文物管理处中山国墓葬发掘负责人刘来成同志说,此片尚有一字漏摹,即在“子”和“吉”字之间有一“匽”字,则此片实为9字。
简介:记一件春秋玉玦林颖我店收藏一件春秋时期的五块,此为白玉,有黄褐色心斑,直径5.25厘米,厚0.2厘米,内径1.4厘米,缺口长1.9厘米,宽0.3-0.4厘米。玉的正面用S形阴线刻划有卷曲缠绕的变形龙纹,构图繁密,布局有序,雕刻线条极为流畅,充分体现了...
简介:在几十年中国古代陶瓷的教学与研究中,一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必须回答:陶器和瓷器是怎样产生的?或人类先民为什么要制作生产陶瓷器?
良渚古玉用途新论
良渚文化玉锥形器研究
张忠培先生与良渚
从淳安发现的玉琮、玉钺看淳安古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关系
安徽博物院所藏7幅潘玉良油画矿物色料的组成分析
骑虎铜人像与玉琮线刻人像——兼谈三星堆、金沙与良渚文化的关系
曾侯乙玉梳
试论中国原始货币──玉
南阳古代独玉初探
东汉玉五铢
良渚文化玉璧功能考述
良渚文化与中国文明
初论良渚文化木质遗存
浅谈良渚文化玉璧的功能
良渚玉璧象征意义新探
广富林遗址良渚文化遗存
敦煌文人窦良骥生平考述
中山国玉卜卜辞试释
记一件春秋玉玦
论中国瓷器的崇玉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