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古人云“学问如何观点书”。“点校”是古籍整理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要高质量做好并非易事,它需要综合性学问,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自不必说;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知识也不可少;还有对所点校书涉及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方言俗语,乃至其中包含的学科专门知识、名词术语等,也不可无知。除此,还需要有审慎态度,眼勤手勤,不怕麻烦,有疑必查,绝不可想当然。吕叔湘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说过“标点古书不可掉以轻心”(《文献》第十三辑),这一告诫太必要了,今特取之为题。依理说,对《戴震全集》这样一部重要的书籍,又是出版规划中的重点项目,整理应当是慎之又慎的,然而从本书的一些失误看,似乎点校者没有完全做到。当然,其中不排斥有缺乏必备知识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因为审慎从事不够。下面仅以《戴震全集》(二)所载《屈原赋注》的《通释》举例略作说明:1.傅岩:史记谓之傅岩。在河东太阳县北,今山西解州平陆县东北二十里又东北,
简介:<正>这个介入的题目是受了阿城本人1991年3月寄给我的一封信的启发,他对我是这样说的:早先,笔记小说(essaiounote)在中国十分发达。在某些阶段,它的地位几乎与散文平起平坐。后来,自1949年以来,甚至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散文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可以这么说,半个世纪以来,尤其自1949年以来,散文经历了它的“黄金时代”,以鲁迅为代表。这一阶段,文化人差不多个个写过杂文(zawen)。同时,短篇小说同样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种飞跃的原因之一得力于西方小说的翻译——小说在中国的地位很低,所以,人们称之为小说(“menuspropos”或“discoursmineurs”,据安德烈·莱维的译法)。长篇小说(longmenuspropos)这一术语里有一个矛盾。所以在中国出现了与传统章回小说不同的小说。然而,我认为,中国并不存在任何为西方术语接受的小说。我想,这是因为,中国文学传统基于诗,而散文,文学传统则基于《史记》,司马迁的《史记》、笔记、话本、章回小说,(《史记》是具有文学特点的各种描写的开端,已不再是历史传统。)所以,目前,小说(甚至长篇小说)的写作是可能的,但不是“长”小说。然而,笔记这一文类消失了。这是我想写笔记小说的理由之一。1984年,我开始一段一段地写些我的《遍地风流》,差不多在1985年,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