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王云五做过胡适的老师,也是胡适的挚友。他俩在年轻时相互将对方救出困境,改变了对方卑微的地位,促成对方成名成家,并终生保持友情。在交往中,年长2岁的王云五颇有点师道尊严,胡适则谦恭待之。王云五挽救颓唐自弃的胡适王云五与胡适的师生之谊始于晚清中国公学分裂之际。1908年夏秋之交,中国公学发生学潮,反对校董事会修改具有民主自治精神的校章。胡适在学潮中起草过多份宣言,还当选为学生大会的书记。10月3日,校方宣布将闹学潮的学生除名,胡适也名列其间。受退学处分的学生另行组建新中国公学,聘请王云五担任英文教师。王云五讲解英文深入浅出,善于解疑答惑,其学识和口才颇为学生所称道。胡适是新公学高年级优秀学
简介: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原名德泉,又名绮霞,1900年1月9日出生于北京安定门内法通寺草厂大院,祖籍河北南宫县。尚德泉5岁读私塾,后因父亲病故,家境困难,乃于7岁时入“三乐社”京剧科班,学武生,艺名“三锡”,曾演《 州庙》黄天霸一角,因身体软弱,改学旦角,执教老师见尚脸型颇似京剧名旦孙怡云,遂改艺名为“小云”。旧科班实行“打戏”(即老师用戒方打学生)。尚小云虽然聪明、肯学,但赶上教他的老师是性情暴躁的唐竹亭,所以没少挨打。有一次尚跟着唐学《落花园》的唱腔,有一句唱腔尚小云唱了几遍都没唱准,唐竹亭十分恼火,从椅子上跳起来,边骂边用戒方照尚小云腹部用力一捅,戒方刺入腹部,随着唐拔出戒方,尚的直肠
简介:琉球问题是清末中日关系中的重要问题。自日本觊觎和擅自强行吞并琉球以来,清政府不断地与日本进行琉球案的交涉。清政府拒签"分岛改约"草案的关键原因,是其从根本上不愿意放弃对琉球的宗主权,以极力维护宗藩体制,并有保住东南屏藩以兼顾中国海防及整个国防安全之意。甲午战前中日关于琉球案的进一步交涉中,清政府起初仍以"存球祀"为目标。朝鲜"壬午兵变"之后,尤其是中法战争及"甲申事变"之后,清政府希望把琉球问题与朝鲜问题互为条件地一并解决,但都没有实质性进展。由清方档案可见,在日本于1879年把琉球"废藩置县"之后,甚至在1895年因甲午战争而签订《马关条约》之后,清政府对琉球遭风难民救济抚恤的政策都没有改变,而且仍一如既往地称其为"琉球国",这是清政府根本没有承认琉球被日本吞并的明证。琉球案是清末中日双方反复交涉而最终并没有解决的历史悬案。
简介:朝鲜诗人金尚宪的《雪窖集》,以“丙子胡乱”后朝鲜文臣入质盛京为背景,再现了作为人质的朝鲜文臣群体于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生存状态和清初辽东地域风貌,是沈馆宗藩外交时期朝鲜汉诗的代表性作品。《雪窖集》蕴含了三重情感内涵,即乡关望断之离愁:对亲情血缘的认同,使人在分离情境中产生强烈的心灵感应和心理诉求;壮志难酬之悲慨:诗人对韶华遁逝、请缨无门的郁结之情,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基础;乐天知命之旷达:作品渗透出强烈的生命意识,隐逸、游仙与雅趣构成豁达心境的外化形式。探讨《雪窖集》成书始末、情感内涵与价值,对全面了解十七世纪前中期朝鲜汉诗与士人心态,促进中朝(韩)文化交流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简介:7.可贵的民族气节1937年,北京沦陷。日寇的铁蹄践踏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人民遭受涂炭,百业凋敝。日本军警宪特横行无忌地敲诈勒索戏班,京剧艺人生计维艰,尚小云也深受其苦。早在1931年,尚小云组建了自己的演出团体——重庆社。抗战期间,四川重庆是国民党政府的陪都。特务汉奸硬说尚小云有意将演出团体叫重庆社,三天两头找茬敲诈。一次尚小云在大栅栏的中和戏院演出时,特务汉奸还把戏院给砸了。脾气火爆的尚小云气愤难捺,跺着脚上前辩理。特务汉奸掏出手枪要抓捕尚小云,多亏几个演员保护着尚小云从戏院后台的窗户跳出,才幸免被抓捕。在全国人民奋起抗战的日子里,尚小云表现了一位艺术家的爱国之心和民族气节。日本侵略者侵占我国东北后,生拼硬凑了个“满洲国”。1932年3月,日寇把溥仪从天津偷运到长春,让其当傀儡皇帝。为搞所谓的登基庆典,日寇以重金聘请尚小云去长春演出庆祝戏。尚小云不为重金所动,闻讯后躲了起来,待日伪的“庆典”过后才露面。以拒演表现了他的爱国之心。日本侵略者拼凑伪满洲国后,将侵略势力向华北扩展。1935年4月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提出要使华北的冀、察、绥、晋、鲁这五省脱离南京政府,建立一个在日本驾驭下同满洲有密切关系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