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3 个结果
  • 简介:隐逸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是解读中国文化的关键。从历史上看,隐逸的思想和行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不是固定不变的。明代的隐逸思想最能体现这种变化。从明初以不合作姿态出现的以道自高,到洪武以后“太平逸民”式的抱道以隐,到吴中地区追求精神圆融的“市隐”思想的流行,再到弘、正之际形成的以讲求治生之道和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隐逸思想,晚明在王学影响下提出了“道隐”思想,而在现实中,“通隐”成为人们追求的隐逸方式。

  • 标签: 以道自高 抱道以隐 市隐 治生与隐逸 通隐
  • 简介: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又号糜公,自称“清懒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明史》卷二百九十八《隐逸传》载,陈眉公自幼颖异,能文章,得到后来任首辅的同郡徐阶的器重;为诸生时,与董其昌齐名;当朝宰相王锡爵曾招他与自己的儿子王衡一起读书;“文坛盟主”王世贞“亦雅重”之。可以说,如果有意仕进的话,陈眉公的确具有许多便利条件。可是,他却出人意料地在二十九岁时,焚弃儒冠,隐居昆山。顾宪成在东林讲学时,“招之,谢弗往”;朝中官员多次举荐,“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终生杜门著述,闲时与黄冠老袖登山临水,吟啸忘返,足迹罕入城市。《明史》认为他“通明高迈”、“志尚高雅”,但也有人尖酸地讽刺他是“妆点山林大架子,附庸风雅小名家”,“翩然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衙”(蒋士锉《临川梦》)。本文拟从晚明“山人”心态这一角度切人,对陈眉公“隐逸”之举加以评析,以便通过这一典型个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晚明“山人”的人格以及作品。

  • 标签: 陈眉公 袁宏道 晚明文人 《红楼梦》 自然人性论 士大夫
  • 简介:魏晋《高士传》与中国隐逸文化朱子仪“高士”是古人给予隐士的许多名称中较常用的一个,取《易经》“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意思。这里的《高士传》用作总称,包括魏晋南北朝文人编撰的各种隐士史传。蒋星煜说:“隐士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扮演一种最受人家喝采拍掌的角色。...

  • 标签: 皇甫谧 高士 隐逸文化 隐逸观念 世说新语 魏晋南北朝
  • 简介:十月金秋,又迎来了一个五彩纷呈的老年节。龙岩卷烟厂300多名离退休职工在工人俱乐部欢庆自己的节日。他们要为自己同事中的22位金婚夫妇举行庆典。当一对对喜笑颜开、服饰整洁的金婚夫妇被拥上前排就坐的时候,全场一片欢呼。

  • 标签: 龙岩市 卷烟厂 中国 福建 婚姻 品牌战略
  • 简介:翻阅纸张已经发黄的日记,我见到了年轻时与哑默交往的记录。常常感动于他几十年默默耕耘,什么也夺不走他创作的热情,写出了自己的诗歌、散文、随笔。

  • 标签: 诗人 诗歌 散文 随笔
  • 简介:一、袁枚的诗好,日子过得更好袁枚,字子才,是一个才子,成名很早。赵翼曾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他在袁枚的诗集上题道:“子才果是真才子,我要分他一·斗米。”

  • 标签: 诗人 袁枚 才子 风骚 诗集
  • 简介:隐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隐逸传统源远流长,产生了众多的隐士,他们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天下"有道"与"无道"之时,或"见"或"隐"。汉语成语以其含蓄、凝练的特质为我们别开生面地再现了中国士人的社会理想、人格价值与封建统治政权之间的矛盾,揭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隐与仕的情结。

  • 标签: 成语 隐逸文化 隐士
  • 简介:阿杰是我学弟,住我楼上,进诗社是我介绍的。从认识那天起,他便每天给我发一首诗歌,他常在短信里这样描述:昨夜喝了点酒,诗兴上来,便写了首诗。诗歌内容大多空洞无味,像极了韩寒说的断句换行的散文。

  • 标签: 诗人 校园 诗歌内容 韩寒
  • 简介:虽然文学史著没有将叶橹先生列入'归来诗人',但是我觉得他可以作为'归来诗人'而存在。叶橹虽然不是以创作活跃于诗坛,但是他的诗歌研究与评论足以让他立足于诗坛。所谓'归来诗人',是指1980年前后中国诗坛上活跃着的一批老诗人,他们都曾驰名诗坛,后来在政治运动中受到冲击,被迫中断诗歌创作,直到新时期到来,才重返文坛,焕发出新的创作生命。这些诗人以艾青、邵燕祥、牛汉等人为代表。

  • 标签: 诗评家 诗歌创作 郭小川 诗歌研究 忆明珠 劳动改造
  • 简介:我读书不多,买书自然就更少。不过有几个作家的著作,我是每出必买的,他们是戴望舒、沈从文、陆蠡、朱生豪、契诃夫等等。理由很简单,就是我喜欢他们,包括他们的著作和为人。现在就是来谈谈戴望舒。

  • 标签: 诗人 翻译家 戴望舒 人物传记 中国
  • 简介:蒲风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原名黄日华,曾用名黄浦芳,学名黄飘霞,笔名黄风,常用笔名蒲风。1911年9月9日出生于广东梅县隆文乡坑美村一个贫农家庭。

  • 标签: 革命诗人 蒲风 黄日华 笔名
  • 简介:方澍,号六岳,无为人,清末民初时期在安徽颇具影响的诗人。光绪二十年中举,曾任李鸿章幕僚,兼东馆塾师。后外放江浙为盐运使,仅一年即辞职,归居故里“绣溪草堂”,后被推为劝学所长,服务桑梓,直至谢世。其诗文现存有《濡须诗选》、《岭南吟稿》、《紫蓬山志》、《巢湖志》等。读书与交友方六岳生于无为县福路口铁匠岗张村。自记事后,目睹清廷腐败、列强入侵。方六岳怀着一腔救国济民之志,

  • 标签: 盐运使 国济 方澍 清末民初时期 濡须 光绪二十年
  • 简介: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北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在北京的文化历史上,各民族人民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回族是在北京世居的古老民族,好求知,善学习,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在北京历史上涌现过许多卓有成就的学者、诗人和文学家。回族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劳动,为祖国文学宝库提供了许多珍品;许多诗人的作品,在北京文学史上闪现着耀眼的光芒。诗是文学的灵魂,人们思想的结晶。北京历史上的回族诗人有的是几代人生长在北京,有的是客居过北京,有的就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们的诗作丰富了北京文学宝库。

  • 标签: 北京 回族诗人 多民族国家 古代 民族聚居地区 文化历史
  • 简介:曹默庵(1900-1976),名翰文,宾川人,是解放前县里著名的才子,擅于诗。最近得读其遗著《默安诗抄》,想见其为人,不禁产生了敬仰之情。他的诗既有陶诗的自然韵味,又有杜诗的浓郁深沉,更可贵的是洋溢着陆诗那样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是留给后人的一份精神遗产。

  • 标签: 诗人 曹默庵 诗歌 生平事迹
  • 简介:王阳明终其一生都具有“隐逸情结”。结合王阳明中后期诗文可以看出,王阳明退隐情结的发生,主要是出于其政治上的原因,以及其家族文化中“隐儒”的传统和其自身个性气质上的追求等。王阳明深久的隐逸情结表现了他深受道家影响而对自然山水和简单真朴、自由洒脱的田园生活的喜爱。而王阳明的隐逸情结中所交织着的进与退、仕与隐、入世与出世的矛盾,正反映了其所包含的亦儒亦道的思想性格,体现了一种儒道圆融互补的人生境界。它在王阳明中后期的思想、性格和行为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王阳明 隐逸情结 道家影响 儒道互补
  • 简介:陈泰,字志同,号所安,元潭州路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工诗赋,著作《所安遗集》一卷,有涵芬楼秘籍本传世。清顾嗣立《元诗选》及《四库全书》均收载其作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该书:“大致气格近李白,而造句则多类李贺、温庭筠。虽或不免奔轶太过,剽而不留,又不免时伤粗犷,不及元之风规大雅,具有典型。要其才气纵横,颇多奇句,亦自有不可湮没者。久晦而终传于世,亦有由矣。”《元诗选》称其诗作“清婉有致”。

  • 标签: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辨正 出身 诗人 《四库全书》 涵芬楼
  • 简介:明清时期,北京作为封建皇朝的首都,是王侯公卿达官贵人的聚居之地,到处是豪门大宅。但是与豪门大宅形成强烈反差的却也有不少低矮窄小的房屋,特别是在北京城的边缘地带,如几座城门外的沿河地方,还有着一种被称为“鸡毛房”的破破烂烂的小屋。

  • 标签: 城门 聚居 北京城 首都 封建 诗人
  • 简介:关于“诗界革命”的源起,学术界一般都认为“诗界革命”是梁启超等人在戊戍变法前一二年提出的。《中国文学史》说:“在戊戍变法前一两年,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而不及黄遵宪。这种观点极有代表性,但值得商榷,原因有二:

  • 标签: 嘉应诗人 诗界革命 黄遵宪 史学思想 丘逢甲 革命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