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及其系列文件中,社区、群体及个人在认定和保护非遗的制度设计中有很高地位。尤其是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刊布的《伦理原则》更着重突出了社区的重要性。这些制度设计落实到中国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具体案例,可从中看出一些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在所考察的哈尼族案例中,口头传统类非遗清单编制和申报主体不合理,不利于口头传统的保护和存续。社区参与的缺失会导致清单编制的不清晰,而不当的社区参与也可能导致社区主义。学术上有关非遗保护中"社区"的考量,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遭遇主体的困境。

  • 标签: 哈尼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区 社区参与 社区主义
  • 简介:范式人同志1909年出生于福建省寿宁县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30年参加革命。是闽东工农红军、闽东苏维埃政权和闽东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1939年9月。他率福建代表团北上延安出席党的“七大”。之后,转战南北。在他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61年。三年暂时困难时期,他受命回福建担任省委第二书记,负责省委的日常工作和全省的经济工作,与家乡人民心心相连,休戚与共。本刊特选载《范式人传》的有关章节。以缅怀这位福建人民的好儿子,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 标签: 范式人 生平 福建 中国共产党 七千人大会
  • 简介:本文通过对社区构成要素、社区分析尺度的引介,通过文献综述,总结了基于社会—空间属性的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研究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变迁。在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功能研究方面,本文从历史叙事、空间承载、城市特色彰显三方面进行了探讨。基于城市社会一空间复合属性的理解,本文提出了社会一空间视角下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研究框架。

  • 标签: 社会—空间 伊斯兰文化社区 城市规划
  • 简介: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和敏感的时期,因清代乃是满人人关后以异族身份建立的新朝,其政权易手发生的鼎革含义与前朝以汉人为主体的更新换代大有不同。故从晚清到民国初年,对这段历史的诠释主要受制于立宪派和革命党激辩后留下的思想遗产。革命党认为,明清易代出现的大量遗民舆论正可为清末的反满行动提供抗争资源.

  • 标签: 明末清初 思想文化研究 范式 中国历史 民国初年 思想遗产
  • 简介:社区-共同体是文化传承的主观性相对性语境条件,还是道德实践的主观间客观性语境条件?或者,社区-共同体是现实中自然传承的文化主体,还是因自由实践而可能的道德主体?这是"非遗"保护实践的理论难题。"非遗"保护如果仅仅赋权给现实中作为自然传承的文化主体的社区-共同体,而不是作为因自由实践而可能的道德主体的社区-共同体,就可以被称为"社区主义"。社区主义的"非遗"保护路径,首先既不能维护道德主体自由实践的应然自律权利(人权),最终也就不能有效地保护文化主体自然传承的实然实践形式(文化多样性)。

  • 标签: 群体言语 言语共同体 社区 社区主义 法则 准则
  • 简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对于深刻认识和解决当前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种种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引领意义。这一理念,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和推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既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又有着更为普遍、更为一般的指导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展开,尤其是随着其所强调的"以社区为中心"原则的不断普及,反过来又会从文化交流的角度,为推广"和而不同"的文化多样性观念,进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发挥具体而切实的作用。

  • 标签: 人类命运共同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以社区为中心
  • 简介:中国农村社区原有的传统民俗活动在现代化浪潮中受到冲击和消解,新的社区文化空间正在经历变革和重构,民俗文化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受到质疑。但是,在以金华、衢州为中心的浙江中西部农村,民间婺剧活动正呈现出繁荣的发展势头,在当地农村社区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本文从几个方面来论证民间婺剧活动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形式如何介入新的社区文化空间的建构。其一,复兴的民间婺剧活动在其具体形态上产生了哪些变化;其二,变革中的农村社区民众对身边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持有怎样的文化心态;其三,民间婺剧活动如何在社区空间和人的意识领域实现文化扩展和建构。

  • 标签: 婺剧 复兴 社区 文化空间 重构
  • 简介:文化旅游景点通常被视为是在促进乡愁,在那里,游客们被带回到过去,观看文物或历史古迹。它们往往被展示为传统仪式或艺术表演的静态意象。这种文化的商品化可能不是非常本真的,对民间艺术家来说,他们从中获得的经济收益往往微不足道。印度社会组织banglanatakdotcom发起了“为生活的艺术”(ArtforLife)倡议,旨在增加有着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农村和地方社区的生活选择,一个成功的策略是将艺术家的村庄发展为文化旅游景区。本个案研究讲述了卷轴画家村Naya、Fakiri歌手村Gorbhanga和住着桑塔尔(Santhal)原住民的Tunta村,这些村庄都位于印度东部。在这些村庄中,游客们与艺术形式的实践者即活着的遗产进行互动,享受到一种民间艺术传统的真实经验。艺术家社区已经有能力创新旅游产品和管理旅游服务。节日已成为推进新旅游景点的重要工具,村落也已成为教育旅游目的地。在此过程中,艺术家的平均月收入大幅提高,同时社区的环境卫生和生活条件也得到改善。文化旅游给妇女和年轻人提供了体面的工作机会。本文指出:旅游发展策略可以复兴遗产,增强社区认同感和自豪感,给当地社区带来巨大经济收益,使社区成员拥有并管理旅游业而非成为旅游业的低端工作人员。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业 社区 赋权
  • 简介:城市的回族社区实际上是一种“民族聚居区经济”。“民族聚居区经济”具有两个向度上的含义:一个是空间向度上的含义,特指民族经济商务活动和族裔人口在地理上的相对集中;另一个是社会向度上的含义,特指民族经济商务活动已深深嵌入到族裔社区的社会结构之中,并与这个族裔社区的各个社会层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 标签: 回族社区 都市环境 商文化 民族聚居区 民族经济 西北
  • 简介:中国古老而丰富的动物文化是西方学界长期关注的热点,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长臂猿考》以独特的视角阐释了从商周至元明中国猿意象的历史流变,剖析了崇猿传统的文化渊源,并对中国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四大传统猿主题,即“猿啸哀”、“猿连肱涧饮”、“猿善猴恶”、“猿通臂”进行了探讨,纠正了长期以来不少认识上的误区。在研究方法上,高氏不仅注重文字文献和图像文献的引证,而且通过长期饲养猿以观察其生活习性,搜集和积累有关猿的音像资料,其研究动物文化的宏通视野和独特方法都具有一种范式意义。

  • 标签: 高罗佩 猿文化阐释 范式意义
  • 简介:社区建设是近年来城市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笔谈所组织的一组文章,从社区建设的基  本问题、社区建设中的若干具体问题和西宁市的社区建设等方面,对社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做了多角度的探讨。

  • 标签: 城市社区发展 条件
  • 简介:随着以微博为代表的Web2.0时代社交网络的兴起,互联网深刻地影响和改变整个世界。网络社会的崛起,催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社区——虚拟社区。以新浪微博为研究个案,试图分析虚拟社区的发展趋势。文章指出,从Web1.0时代到Web2.0时代,主流的虚拟社区的本质和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即从空间型虚拟社区发展到关系型虚拟社区。关系型虚拟社区是在人们通过基于信息通信技术所形成的虚拟关系网络进行互动和交流后所产生的虚拟社区。在社交网络的推动下,人类将生活在覆盖所有网民(netizens)的关系型虚拟社区之中。关系型虚拟社区日益嵌入人类的生活,人类在关系型虚拟社区中实现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的全面融合,形成"大社区,小世界"的格局。文章还探讨了关系型虚拟社区的特点,最后展望了互联网人类学的研究前景。

  • 标签: 社区 关系型虚拟社区 微博 网络人类学
  • 简介:本文明确了"社区""群体"和"个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15条)的三重奏常常被简化为"社区"的这一现状并试图矫正。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可以使用首字母缩略词"CGIs",或者强调群体和网络的重要性,甚至调用"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工具。但如果这种简化情况不能避免,则可以利用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没有定义"社区"这一点,用"遗产社区"(欧洲委员会2005年《文化遗产社会价值框架公约》第2条)的概念替代"社区"——尤其是在引入了人与组织的网络这一观念的佛兰德政策变体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式的流动性和灵活性。

  • 标签: CGIs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鲁公约 遗产社区 行动者网络理论
  • 简介:20世纪以前,中国和西方有各自的史学传统。中国的史学以前后相沿的历代正史为代表,形成了一种具有连续性而且内容广泛全面的纪传体全史范式,这种范式不仅体现在断代的国史编纂中,而且还扩散到地方史的编纂领域,以这种范式编纂的地方史被冠以一种极富中国特色的名称——地方志。

  • 标签: 史学研究 史志关系 中国 方志学 地方志
  • 简介:"以一元多线论为基础的现代化范式"把"现代化"主要看做一个有特定内涵的全球历史大变革进程,看做一个并不具备终极目标价值而且道路模式选择多样的历史范畴,从而使之成为史学研究的对象.它和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现代化论有原则上的不同,也不同于建立在"五种生产方式序列"基础上的"革命范式".东、西方两种对立的单线演进历史模式,在史学方法论上都有绝对主义和排他性色彩.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则是开放的、包容的、多面向的.现代化范式的出现打破了史学长期由单一范式支配的局面.史学范式的多样化,是中国史学繁荣之道.

  • 标签: 一元多线论 现代化 现代化范式 史学范式
  • 简介:在我国方志学学科的现代建构中,认清、梳理、把握方志学内在的研究范式,是现代方志学学科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对方志学研究范式的概念、功能以及历史进行简要考察和阐述,明晰现代方志学研究范式的基本范畴,便于更好地推动方志学学科在新形势下的发展。

  • 标签: 方志学 范式 学科发展
  • 简介: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发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社区”是被理解为可以与“传承人”相互置换的一个概念来加以强调的,对社区在非遗保护中的参与、知情乃至引领权利的强调,体现了UNESCO力图通过文化的保护来保护普通人的权益的根本目标。每个社区都具有非均质的、多样性的特点,社区成员在传承和实践非遗项目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作为非遗知识保存者的实践者”同“单纯实践者”之间的不同和相互协作,他们通过不同的分工,共同促成了相关非遗项目的延续与实施。社区内部的差异性,加上不同国家文化传统、政治形态和经济条件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具体的非遗保护实践可能很难避免政府力量主导的情况,但这并不应该成为参与非遗保护的任何国家或地区忽视社区参与和引领的理由,相反,政府力量应该以一种“文化对话”的态度,尽量克服具体实践过程中强势干预的立场,最终促成非遗保护中社区主导的局面,并为普通人的全面发展作出切实的贡献。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区 作为非遗知识保存者的实践者 单纯实践者 文化对话
  • 简介:<正>ThedietarystructureandcustomsoftheTibetans’includebothsimpleandcomplexelements.Thetransitionfromadietcomposedmainlyoftsampaandbutterteatotheintegrationofalienandindustrialized

  • 标签: Tibetan ALIEN fried VEGETABLES drinking sweet
  • 简介:“文革”运动使社会局势和状态处于“非常”之中,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得进行,以至在总的“非常”态中,实际上还包含着“顺应之中的正常”和“应对之中的正常”。前者附着于“非常”,是“非常”的调节机能的显示和表达,故会产生“正常中的扭曲”;后者拉扯着“非常”,是“非常”的制造功能的扩展和延伸,故会产生“正常中的妄为”。所以,不管是非常中的正常(顺应与应对);还是正常中的非常(扭曲和妄为),正是这两个方面的交汇和兼容,构筑了“文革”社会史的复杂面相和精彩题旨,以至它既说明了时代的错乱,又在本质上证实了生活的逻辑不容篡改。立足在这个判断上,以非常与正常的交错关系,将“文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串联起来,不仅可构建一个有血肉、有灵魂的研究文本,更能从中看到血肉躯体之伸缩,读到灵魂归附之挣扎。

  • 标签: 文革 社会生活 非常 正常
  • 简介:城市是人类文明萌发和生长之地,城市社区文化的多维组合,孕育城市精神,展现城市风貌。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化的聚集效应、继替效应,改变城市社区文化生态;城市化所引发的居民生活方式的变革,城市化推动下的城市社区的有效治理,则不断赋予社区文化新内涵。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西宁市社区文化的典型类型,映射出西部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文化变迁的基本趋向。

  • 标签: 西部 城市化 社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