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受教育部研究生司委托,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乡土中国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2007年历史人类学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于2007年8月1日至13日举行。学校正式学员共80余人,均为在校硕士生、博士生和高校青年教师,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南大学、暨南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湖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山西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云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政治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嘉应学院、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联合大学、韩国江陵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45所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另有旁听学员100余人。
简介:2014年6月6日至8日,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明清史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历史学科联合举办了“明清史研究新进展学术报告暨东北地区明清史专业研究生交流研讨会”,报告暨研讨会在东北师范大学举行。会议邀请常建华、葛金芳、牛建强、孙卫国、何孝荣等知名学者就其各自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分别进行了主题讲演。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明清史专业研究生及青年教师与会,与讲演学者进行了充分的对话交流。常建华教授的报告《清中叶的闯关东与移民日常生活》以嘉庆朝刑科题本为中心,从社会文化史和日常生活史角度解读清中叶以后“闯关东”移民的生计模式与社会关系。孙卫国教授的报告《“文化移植”与“文化触变”—以关公崇拜之东传朝鲜为中心》,系统考察了关公崇拜在朝鲜王朝的传播嬗变,并以此为线索透视了朝鲜半岛在接受中国文化过程中逐渐演生“本土化”的意涵。牛建强教授讲演的《明代河南地域社会研究中的史料问题》,从河南地方文献的鉴别筛选切进,对明清史研究中的史料运用方法做了独具心得的阐述,并从特定的视角,指出了河南区域社会研究的文献、问题特点。葛金芳教授的讲演《唐宋至明清时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从经济结构变迁角度着眼,论证了其关于两宋以降江南地区迈入处于封闭的自然经济与开放的市场经济间过渡阶段的“农商社会”门槛的学术主张。何孝荣教授以《明朝宗教的特点》为题,梳理分析了明代宗教的世俗化与多元融合的历史发展特征。
简介:蒙古文《格斯尔》有木刻本和多种手抄本传世。由于背景信息的缺乏和传播形态的复杂性,《格斯尔》各版本的文本性质,形成、演变过程及其相互的关系都是颇具争议的论题。本文通过对蒙古文《格斯尔》中《格斯尔镇压黑纹虎之部》的三种异文进行文本比较,探讨了它们的文本性质,以及它们从口头文本演变为书面化与经典化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