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清末预备立宪期间,清廷将法政教作为立宪的一项要务,推行一系列措施,加强法政教。对于这些措施,甘肃遵章一一办理。但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超出了甘肃地方社会的实际承受能力,因此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其实际成效非常有限,且使一些旧矛盾进一步深化,并引发出新的矛盾社会问题,新政未见其利先见害。考察清末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这类情况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 标签: 清末 预备立宪 甘肃 法政教育
  • 简介:马克、恩格斯是共产党历史实践的思想奠基人。马克主义党建思想具有普遍价值,是世界各国共产党实践运动的思想指南。马克主义党建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理论来源,用马克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必须解决思想移植的适应性环境问题,实践场域决定着马克主义放之中国“而皆准”的命运。从1938年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主义必须中国实际相结合,到延安整风时期确立以马克主义普遍真理中国革命实际相统一的毛泽东思想,对马克主义中国化实践场域问题形成的思想自觉,在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历史角度考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思想史意义上的前进轨迹显示了党的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步伐。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加强党的建设的结果。马克主义党建思想在中国实践中的每一步推进,都留下了中国共产党人杰出的创造。不同的时代环境和历史任务构成党的建设不同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整体,党的建设发展历程表现了继承创新相统一的连贯性思想逻辑。在马克主义党建思想中国化的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一系列重要理论,丰富了马克主义党建思想。马克主义党建思想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绘成绚烂多彩的历史长卷,坚持将马克主义党建思想中国共产党建设实际相结合,是最为出彩的亮点。中国共产党对马克主义党建思想做出的独特贡献是多方面的,最显著的表现是出色地解决了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如何建设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如何建设共产党两大问题。马克主义党建思想中国化的历程将伴随中国共产党的实践而继续延伸下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党建思想 中国化实践场域
  • 简介:“认同”一词是从英文identity而来,是近数年来从国外传入的众多新词汇之一。目前,这一概念基本为我国学术界所接受并广泛应用。如对文化、价值观念、民族、政党和政权的认同等。名词性的“认同”概念涉指身份、属性等,而具有动态意义的“认同”,则指“自我”在情感、信念上他人及其他对象连结为一体的心理过程。认同是指“我者”具有从属于某个群体的身份。

  • 标签: 国家认同 马克思主义 国家观 民族精神
  • 简介: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两教育活动,是各级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上探求新途径、新路子的现实选择。

  • 标签: 农村 思想教育活动 工作方法 中国 思想问题 形象问题
  • 简介:政教合一,并非西藏自古就有,而是蒙古征服大军压境的形势下元世祖萨迦派帝师八巴结盟联手的权宜选择。旨在建立蒙元皇帝萨迦教派共同凌驾于西藏诸部之上的新统治体制,对结束分裂局面和西藏进入中国版图具有特定功用。活佛转世,也不是古来就有。自元后期噶玛噶举黑帽系率先实施,明中叶格鲁派被迫效仿推广,活佛转世又成为化解教派领袖继承纷争的通行办法。它与佛教追求来世的基本教义照应,在供奉释迦牟尼之外,增设了另一个独立的“活佛”崇拜系统。政教合一活佛转世的偶然结合,构成了相互支撑、俱荣俱损的西藏神权政体的两大支柱。

  • 标签: 元明 西藏 政教合一 活佛转世 神权政体
  • 简介:自公元7世纪初佛教传人吐蕃,至今已历一千多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佛教逐步从一种外来文化演变为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深深扎根于藏族社会,以其特有的思维定式规范着藏民族的心态,以一种近乎“民族文化”的姿态渗透藏民族的生活,成为一种极为特殊的社会力量。特别是后期,西藏佛教在其发展史上,更大大超越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变成了西藏社会的支配力量,以致西藏地方政权也成了仅仅体现佛教意志的工具,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圈内出现了一个绝无仅有的、典型

  • 标签: 西藏 佛教史 政教关系 宗教工作 教派 地方政府
  • 简介:这里所说的普及沿边,在历史上包括今天的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及周边地区。远在商周时为中央王朝版图上的产里地(又名撤里),三国西汉时为南中益州地,东汉时属永昌郡,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为南涪地。隋朝属濮部地,澜沧江以东约为濮子部,以西称为芒天连属望部。

  • 标签: 普思沿边 中国 云南 历史发展 思茅地区 西双版纳地区
  • 简介:福(1832--1920)是清末民初我国著名的回族伊斯兰教经文家、翻译家,其一生抄写、注解、翻译伊斯兰教经卷多部,并致力于中国伊斯兰教教育事业。2007年是海恩福先生逝世88周年,本文就所接触到的资料,将海福先生对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贡献作一概述,以示纪念。

  • 标签: 海思福 经堂教育 贡献
  • 简介:<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赵云田撰著的《清代蒙古政教制度》一书,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分为十三章,首先概述明清之际蒙古社会状况和清朝统一蒙古各部的过程,然后从九个方面阐述和分析清代蒙古政教制度,包括:清朝主管蒙古事务的中央机构理藩院、盟旗制度、军府制度、刑法制度、卡台制度、朝觐制度、备指额驸制度、宗教和经济政策措施等。全书约二十四万字。

  • 标签: 统一蒙古 刑法制度 明清之际 清代 政策措施 政教
  • 简介:1937年10月,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艾奇、周扬……一批文化界知名人士离开了上海奔赴延安。到达延安后,延安土墙上贴着一幅幅欢迎的标语,其中一幅这样写道:欢迎青年哲学家艾奇到延安来!

  • 标签: 艾思奇 毛泽东 毛主席 延安时期 大众哲学 党组织
  • 简介:《安多政教史》对研究19世纪安多地区的宗教现状和社会政治状况、格鲁派的寺院分布情况等具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目前,学术界对《安多政教史》的历史文献价值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鲜有学者对其文献资料进行文本研究。文章试图应用文献学的方法,对《安多政教史》的作者、成书年代、资料来源、内容结构、数据、缺陷以及文本译介等方面加以阐述。

  • 标签: 《安多政教》 历史 文献学
  • 简介:吐蕃时期,拉萨在西藏中心城市的地位既已奠定。然而,明末清初西藏的政局动荡,围绕着政权和宗教之争,战乱不断,教派斗争亦十分激烈,社会经济环境较为恶劣,这严重影响了西藏城市的发展。西藏的区域中心城市在这一阶段随着政教关系走向出现了转移变迁,经历了乃东—日喀则—拉萨的迁移。随着清代中期政教合一体制的完善,政局的稳固、驻藏大臣的设立等因素,西藏的中心城市最终固定下来,逐步确立了当代西藏区域城市体系的雏形。

  • 标签: 西藏 政教关系走向 区域中心城市 明清之际
  • 简介:95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谱写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为实现自己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而不懈努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其所取得的成就与进步伟大辉煌,其所经历的困难风险也世所罕见。”让我们重温党的历史案卷,追寻95年来我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的足迹。

  • 标签: 党建 档案 党的思想建设 反腐倡廉建设 党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
  • 简介:永是梁启超的次子.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考古专业。说起傅斯年梁家的关系。其实二者并没有深交。傅斯年梁启超没什么交往.而且他本人对梁启超还有看法,他在给朱家骅的信中这样说过:“弟于任公(指梁启超).本不佩服。”但共同的事业——考古,让他永有了交集,并在梁思成、梁永兄弟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他们最无私的帮助。

  • 标签: 梁思永 傅斯年 工地 发掘 殷墟 美国哈佛大学
  • 简介:本文利用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的一些原始记录,从立法和实践诸方面对其早期政教关系作一细致梳理,阐明海湾殖民地的清教统治既非"神权政治",亦非"政教合一",而是一种以世俗政权为主导,以教会为辅佑,二者各自独立又彼此合作、相互促进的政体模式,从而修正、澄清了史学界的许多错误、模糊认识。

  • 标签: 马萨诸塞 政教关系 美国历史学家 新英格兰 清教 温思罗普
  • 简介:唐代温庭筠才思敏捷,每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宣宗尝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遣求进士对之.庭筠乃以"玉条脱"续,宣宗赏焉.

  • 标签: 温庭筠 对联 文化内涵 艺术风格
  • 简介:张舜徽先生早年治学,循着清人"由小学入经学"的学术路径,从经史考证出发,以经世致用为归宿。接触马克主义之后,在吸收中国马克主义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他实事求是,在以阶级分析学说研究古文字、考证劳动人民史事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成绩,其经世致用思想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他运用马克主义史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20世纪中国马克主义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张舜徽 经史考证 经世致用 马克思主义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