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电视剧是媒体艺术。对于古装题材,不论是后宫剧还是前朝剧,批判的视点是必然之意,但是,是道德底线的坚守还是无恶不作,是对人性的观察与体悟还是唆使为恶,最核心的追求是人文价值还是张扬权谋,这是后宫剧必须正视的问题。当下后宫剧在斗狠斗恶方面走得很远,这种以批判封建制度为理由的展恶是不值得提倡的。谁作恶可能都有理由,有的犯罪甚至有被同情的一面,但是,任何理由下的害人都是恶,人性的扭曲和恶行不能因制度和环境就可以完全开脱!电视剧作为大众传媒作品应该具备最起码的文化属性,要让观众在观剧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收获和提升,在民族历史文化中发现人性的光辉,传达正确的历史观,而不应该为了收视率而失去人文关怀的立场和态度。
简介:吕晓明:原先只知道上影厂要拍一部《谈情说爱》,至于导演、内容,一无所知。观看了以后感觉这样的影片形态不仅上影厂没有过,即使中国电影自新时期以来也没见到过。因为我们以前美学上的探索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如八十年代以前,第四代导演是纪实风格,而第五代导演则追求一种意象,到九十年代初所谓“第六代”导演,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方式。而此片与之都不一样。此片主要是叙述的视点与以往不同。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方法并不少见,但中国似乎还十分新鲜。这种主观的视点实际上有两重意思,一重意思指的是作者的主观视点,还有一重就是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点,一种表现色彩。不是仅仅停留在追求所谓生活的真实,所谓的纪实。作为中国
简介:"抱起他,把他送进墓地,神的愤怒使国王落得一个司耻的下场."--欧里庇得斯,1947年春天,两位处于第一任期的国会议员应宾西法尼亚州麦基斯波特地方一民间团体之邀,就塔夫脱-哈特莱法案24展开辩论.这是与美国历史有着必然关系的两位政治家的第一次相会--约翰·F.肯尼迪和理查德·M.尼克松.这两个男人,后来的美国第35任和第37任总统,此后因许多其他记忆和情感的纽带而联系在一起,甚至在他们死后,也因两个互不相干但又相互呼应的迷团而联系在一起--第一个迷团起于肯尼迪的遗孀杰奎琳·肯尼迪,永远将约翰·F.肯尼迪因被刺身亡而宣告结束的短命的仅仅一千天的总统任期与传说中的"卡米洛特"25联系在一起;第二个迷团则由参议员罗伯特·多尔于1994年在理查德·尼克松的葬礼上引发,他声称20世纪下半叶是"尼克松的时代".
简介:<正>《孩子王》是一部语义份量很重的电影。有人提出影片的叙事和表意形式有矛盾,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影片的叙事面与每一个事件都是放射性的:色彩、构图、画面与情节共同构成了一元性的故事。我同意这种说法,影片是从生命和文化的关系上对文化进行反思。开始,老杆调到场部当老师,他被抛入文化与生命的“两难”处境里,他既不代表生命的一方,又不代表文化的一方,一旦当了老师便处于文化与生命的冲突之间。影片很多镜头的语义内容非常明显。牛群、不讲话的孩子、山野以及自然景观,表现了原始的生命,这些东西是没有秩序的,包括没有文化的王七桶也不能讲话。无序的生命状态是一个意向系列。到了课堂上,教室里排列着桌子,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