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在品特前、中、后三个时期的戏剧作品中,对于女性问题的态度是发展变化的。前期的女性是妇道的体现者与压迫的受害者,表现出作者对于女性的人道主义同情;中期的女性是道德的反叛者与自我的张扬者,她们以“身体”为武器,颠覆父权制度,表现出激进的女性主义色彩;在后期作品中,品特将女性问题置于更宏观更普遍的与权力相联系的政治问题之中进行考察,将女性划分为政治权力的受害者与附庸者两类,揭示在政治权力的支配与压迫下,女性所遭受的特有肉体与心灵的苦难,进而说明女性所受到的压迫实质上是现存世界上统治者对于被统治者的压迫的组成部分,从而将批判的矛头更加明确地对准一切霸权。

  • 标签: 品特戏剧 女性 女性主义 政治
  • 简介:本论文在诠释了摄影中女性的同时,通过纵观女性摄影的发展,来阐述现代女性摄影的状态。摄影对于女性来说不管是从一开始的被动接受还是后来的主动寻求,她们无疑在摄影史中都绽放了美丽的身影,但与此同时也受到很多质疑。当代女性摄影家在创作中同样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她们要在现实中不断地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同时也要面对现实或是传统的改变,但是这种改变还是应改从自我认识开始,并且应该在女性摄影的发展中不断探求其真谛所在。

  • 标签: 神秘摄影中女性社会地位女性自拍自我意识寻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中国古代戏曲史的研究中,女性常常是缺席的。无论翻开哪一部戏曲史研究著作,有关女性戏曲创作和研究几乎只存残篇断简,这不能不说是戏曲史研究的缺失和遗憾。虽然戏曲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可以说是永远的热点,但是有关女性戏曲创作,女性戏曲批评以及女性与戏曲文化等研究仍然乏人问津,仍存在不少的空白和缝隙有待填补。

  • 标签: 女性戏剧创作 女性文学 戏剧剧本 戏曲形式 女性主义 戏剧评论
  • 简介:所谓“女性电影”,并非单纯指女性导演的或是以女性为主角的影片,其准确的含义应该是绝大多数由女性执导,以女性话题为创作视角的并且带有明确女性意识的电影、录像、DV和多媒体实验作品.而在长期的理论探讨中,研究者所指的女性电影多指女性故事片.

  • 标签: 当代女性 电影批评 女性电影 女性导演 女性意识 创作视角
  • 简介:从性别视角(genderperspective)切入戏曲研究,首先要考察的就是中国戏曲和女性文化的血肉关联。从宏观上考察这种关联,既有助我们着眼现实从社会学层面把握戏曲的审美个性,又有助我们深入历史从文化学层面把握戏曲的本体特征。

  • 标签: 女性文化 中国戏曲 审美个性 性别视角 本体特征 现实
  • 简介: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你好,忧愁》之后,孟京辉工作室的"台柱子"黄湘丽带来"女性独角戏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九又二分之一爱情》,绿色的漆皮沙发、金属质感的桌椅、镜面的墙壁、一个立麦、地上如同月球表面的几个窟窿,以及巨大的石膏人头……典型的孟京辉式舞台布景,与之前两部独角戏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似之处。独角戏,是孟京辉这些年来想在舞台上做的一场实验,试图去颠覆大众对传统独角戏的认知.

  • 标签: 独角戏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女性 舞台布景 孟京辉 三部曲
  • 作者: 王莹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10-03-13
  • 出处:《戏剧之家》 2010年第3期
  • 机构: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尚美的国度。悠久历史蕴藏了中国古人对女性美的诸多独到见解与研究。随着五千年历史的研究,中国人的审美观也在不断的变化,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为中国美这个时尚气息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着重从王昌龄女性体裁诗歌入手,结合现如今"女人戏"的热映,试图根据诗歌的内容,来拓宽微电影的选创素材。

  • 标签: 王昌龄 女性题材诗 微电影 素材
  • 简介:1942年,袁雪芬及其伙伴打起“新越剧”大旗,进行越剧改革,推动女子越剧进入“三花一娟”后的另一个高峰期。其时由于新式知识分子的加入及编导制的采用,越剧已经与电影、话剧等现代文艺形式有了更多的融合、交流,具备了较多的现代特质,为其剧种成熟奠定了基础。建国后,在“人民新戏曲”这一大方向下越剧继续进行改革,但其时的文化语境已经截然不同于袁雪芬或“三花一娟”时期.由此越剧与其时的“人民”语境之间便产生了既相依又相悖的微妙关系。

  • 标签: 人民 越剧 女性 悲情
  • 简介:陈力在2000年第九期《中国戏剧》上发表同题文章认为,长期以来,主宰文坛或占主流地位的始终是男性视角下的男性观点,因而以往作品中对男女两性的评判难免有失公允。

  • 标签: 男性视角 女性视角 文坛 现当代 舞台剧 作品
  • 简介:在中国古代戏曲评本中,有一部内容十分特殊而在今日已十分罕见的本子,那就是清雍正年间“笠阁渔翁”刻汤显祖名著《牡丹亭》的评注本《才子牡丹亭》。此书批者署名“阿傍”,笔者曾将此书批语与史震林《西青散记》相关内容比对后,断定笠阁渔翁的真实身份便是清代戏曲家、《太平乐府》(《玉勾十三种》)的作者吴震生(1695—1769),而阿傍即其妻子程琼,此书系出自夫妇二人之合作。

  • 标签: 才子 注本 雍正年间 女性意识 戏曲家 《牡丹亭》
  • 简介:《秀拉》是诺贝尔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之一,作者通过对具有鲜明个性的叛逆黑人女性秀拉的塑造,为我们揭示了在男权至上以及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社会背景下黑人女性追求自我的艰辛。本文以马斯洛的层次需要原理作为依据,更为深入的对黑人女性自我迷茫与缺失进行了分析,同时充分体现了秀拉在进行自我构建的艰辛历程。而秀拉作为一个追求自我的独立黑人,被孤立的她更是摆脱了传统的束缚成为了新一代黑人的先锋,成为追求自我的先行者。

  • 标签: 托尼·莫里森 秀拉 迷茫和缺失 自我建构
  • 简介:本文具体分析十七年文学中有代表性的女剧作者及其剧本。指出:此期女性戏剧①中的女主人翁在“性别平等”的口号的指引下离开“家父”转而向新崛起的男性权威靠拢。她们盲目追求以男性为标准的平等,力图改变的只是男人对女人的看法,而非谋求自身的最大发展。她们自身的性别被问离,变成了男人的另一个版本。而作为个人的“她”,只以一个空间的符号出席。

  • 标签: 女性戏剧 性别间离 十七年文学
  • 简介:本文尝试借助精神分析理论、原型批评、女性主义思想等理论资源来解读2014年好莱坞电影奖最佳影片《消失的爱人》,深入挖掘女主人公艾米的形象内涵。影片中的艾米有着复杂的三重形象,分别对应着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重人格结构,但艾米的本我取代了自我在心理结构中的中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弗洛伊德的体系;艾米的形象是对美狄亚、阁楼上的疯女人等女性原型的激活,颠覆了以往银幕上自我牺牲或自我毁灭的女性形象;艾米的形象表面上体现了对女权主义立场的焦虑和反拨,似乎可以看作“反女性主义”的电影,实际上以狂想曲的形式反映了女性生存的困境和女性绝望的反抗。

  • 标签: 精神分析 美狄亚 阁楼上的疯女人 大众传播 女性主义
  • 简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由于主题的限制,女性角色塑造得比较单薄,但依然揭示了女性角色背后的社会伤痛,即男女权力不平等。虽然剧中女性角色的人生轨迹各不相同,但她们都或多或少带着男人附庸的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高小琴、高小凤、梁璐、吴慧芬、陆亦可、魏彩霞、张宝宝,都是男权的受害者。

  • 标签: 《人民的名义》 男权 女性角色 伤痛
  • 简介:明代陈与郊的剧作在女性形象的刻画上可谓是下了不小的功夫,在陈氏现存的七个剧本中,每剧都有奇特的女性形象出现,绝不雷同。她们各自因出身、经历、所处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精神风貌,这些不同的精神风貌共同筑起陈剧丰富多彩而深邃细腻的女性人物画廊。这些形象具体分为以下三种:1.执着于爱情而至死不渝为爱至死不渝是大多文人传奇反映的主题思想,至明万历年间已成习套,鲜出新意,陈与郊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虽然也趋附时流,讴歌生

  • 标签: 至死不渝 习套 人物画廊 明万历 主题思想 梁红玉
  • 简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没有哪位男性作家像曹禺这样如此痴迷于女性人物形象塑造.关注妇女的悲欢离合、精神状态及未来走向。在曹禺剧作中,那些塑造得最为成功、最为感人、最为亮丽的艺术形象均为女性。热情、泼辣、带着原始情欲的蘩漪、金子们是曹禺戏剧作品中塑造得最为独特、引人、成功的艺术形象;温柔、善良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美德的愫芳、侍萍、瑞珏们则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女性人物形象画廊.至今仍闪耀着诱人的艺术光芒。

  • 标签: 曹禺剧作 女性关怀 戏剧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 意识 人物形象塑造
  • 简介:元朝统治天下后.这个从马上打天下,在马上治理天下的蒙古族,将国民分为四等: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很明显知识分子的地位一落千丈,对知识分子打击更大的莫过于元朝统治者废除了自隋朝以来的科举制度。知识分子用以考取功名,发挥才能的途径没有了。这条读书做官的道路走不通了,甚至连自身的生存都成了问题,万般无奈之下有些知识分子开始了以写剧本为生。他们生活在下层人民中间,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关注现实生活,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是长期埋头于书斋里的文人写不出来的。关汉卿正是这些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在长期辛勤的写作中,最终成了大名鼎鼎的剧作家。

  • 标签: 关汉卿 剧作家 女性形象 知识分子 现实生活 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