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04年10月。奥地利因为女作家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ElfriedeJelinek1946-)摘取了举世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而大放异彩。耶利内克,这位自幼学习音乐、25岁在维也纳大学获得管风琴硕士学位、最初是以女诗人的面目闯入文坛和剧坛的文学家、戏剧家,一夜之间成为全世界倍受关注的焦点。尽管。她先后获得过海因里希·伯尔奖、格奥尔格·毕希纳奖、施蒂利亚州文学奖等许多奖项,但对遥远的中国读者来说还是陌生的,直到她的成名作《钢琴教师》(1983)于2001年被奥地利导演迈克力·哈内克拍成电影,并在当年的嘎纳电影节上获得三个大奖:评审团大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主角奖,我们才对耶利内克这一名字有了印象,对她的创作风格有了一点儿感受。因此,当耶利内克荣膺诺贝尔文学大奖的消息刚一传来,中国的学者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获取了版权,翻译并出版了她的小说和戏剧。
简介:二零零五年三月,约翰·尚利的《怀疑》在百老汇首演两天之后,约翰·保罗教皇二世去世了。那个周末,全世界悲痛的人们都在悼念这位迎来苏联共产世界的崩溃及第二届梵蒂冈会议宗教改革的中流砥柱的教皇;而持异议者则批评罗马教宗的集权以及对恋童癖教士们的劣迹的置若罔闻。一九七八年,保罗教皇在他的首次布道中呼吁人们,莫“困惑于现代世界的生命意义”,莫“为怀疑所困,怀疑会招致绝望”;他指明补救之道便是绝对的忠诚与信仰,二十七年来他对全世界的教民们再三呼吁,“无须恐惧。对上帝敞开心灵之门。”保罗教皇的去世与《怀疑》纽约的热演无疑是个巧合,但它令走出剧院的观众无不体验到那奇异的和谐。
简介:奥地利现代主义作家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在“语言危机”的促动下,转向以舞蹈为代表的身体艺术,创作了多部哑剧和舞蹈剧;同时,他对身体的表达方式有深刻的审美反思,并在杂文《论哑剧》中提出了关于“纯净姿势”的美学构想。本文首先评介他的美学思想,之后具体分析他为维也纳女舞蹈家格蕾特·维森塔尔量身定做的哑剧《爱神与普绪刻》,并以之为例阐释“纯净姿势”的表现形式及其功能。
简介:2006年6月,利盖蒂的黯然离世在音乐界引起不小的话题。身在黄国得克萨斯州首府奥斯汀的音乐家乔希·罗森(JoshRonsen)在大学毕业后开始深入研究利盖蒂,收集并翻译了一系列关于利盖蒂的访谈。他曾经这样写道:“利盖蒂是当之无愧的作曲大师,他的个性和独创性感染了无数音乐家和听众……我的计划旨在收集未曾出版的英语访谈以及将法语访谈译成英语让爱好者阅读……希望对于读者来说这是有价值的,就好像利盖蒂于我的价值一样。”本文在这些访谈中选择了一些涉及利盖蒂创作理念和影响这些理念的经历、爱好的问题,以及利盖蒂对于外界对自己评价的看法,将其译成中文。同样,我们也希望我们所做的对于广大读者朋友,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