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郑声自其产生之日起,就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焦点问题之一,雅郑之争曾在中国延续两千余年。如何看待“郑声淫”,如何理解孔子放郑声之实质以及如何看待郑声和郑风关系等,仍然是当前需要进一步探讨问题。本文认为,郑声和雅乐相比在音乐、歌词舞蹈等方面有着丰富表现力,其表现内容也有着一定反抗意义,所以被统治者和封建卫道士视为“淫乐”.孔子“放郑声”并不只体现在理论上,而且也表现在实践中;郑声和郑风不是两种音

  • 标签: 郑声 郑风 孔子 美学意义 春秋时期 民间音乐
  • 简介:<正>筹字作一件管乐器名词,是在相国寺手抄本佛教乐谱中见到。相国寺位于河南开封,始建于北齐,唐、宋年间是古刹鼎盛时期。印度和日本高僧都曾在这里羁旅,成为佛教文化交往中心。据记载,相国寺佛教音乐十分繁盛,历代寺院中都有大批乐僧,自幼受到严格训练,音乐造诣极高,并有秘谱世代传袭。至本世纪初,传到

  • 标签: 相国寺 手抄本 河南 世代 印度 北齐
  • 简介:铃与钟源流关系,学界认识比较统一。然而,对于由铃而钟重要转化期晚商铃,众说纷纭,分歧较大。大致为:1.非乐器说;2.与乐器相关说;3.乐器说。晚商铃功能复杂性、多重性所引起认识不确定性,是困惑乐钟演进史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根据大量考古材料具体辨析,认为:1.须有区别地认识晚商铃,不能简单将晚商铃一律视作动物铃,晚商存在着为人相配或由人执用铃;2.铃之为乐传统自二里头文化开始不曾中断,部分晚商铃具有直接或间接乐用功能;3.可以通过对晚商铜铃重新梳理及新材料出现,逐步辨别出曾经晚商乐铃,并建立起由铃而钟演化衍生更加充实、具体谱系,廓清编钟之源。晚商乐铃认识需要一个较长过程,本文仅提出了一个可资重视理由和参考路径。

  • 标签: 晚商 铜铃 乐钟源流
  • 简介:元杂剧、明清传奇以作家为创作主体,知识分子与元代社会特殊契合,把剧本文学提升到古典文学高度,明清传奇雅化,商品经济发展,促成了清代花部戏及京剧发展,自魏长生开始,演员逐渐成为戏曲创作主体。前一时期发挥是剧本文学优势,后一时期发挥是表演艺术优势,他们都是宝贵文化遗产。今天时代,具备了形成以作家、演员、导演为主体创作条件,期望出现多元化戏曲创作格局,促进戏曲繁荣。

  • 标签: 作家 演员 主体地位 剧本文学 表演艺术
  • 简介:<正>田秧歌是主要在我国南方流行、伴随田间劳动一种民歌。它归类,目前一般认为和山歌是属种关系。主要依据是:田秧歌伴随劳动协作性不强,它音乐不受劳动动作制约,旋律和节奏同山歌一样具有悠长和自由特点。从现象看,田秧歌与山歌有着一定联系,一些山歌也经常在田秧劳动中唱。然而,从分类角度看,田秧歌是否反映了山歌类本质属性呢?分类是人们认识事物一种思维方式,科学分类则要把事物本质属性揭示出来。

  • 标签: 秧歌 山歌 劳动号子 本质属性 民歌 属种关系
  • 简介:歌唱艺术中,声乐概念产生总是要受到诸如歌唱生理机能运动、歌唱操作技术方法、歌唱生理运动感觉体验、歌唱心理感受反映、歌唱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方法等多种主客观条件因素制约和影响。而这类主客观因素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和个体差异,又在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声乐理论概念和歌唱观念形成,导致某些概念、观念相互混淆。本文就是要通过具体分析、解剖、辨析来澄清造成这类混淆根本原因。

  • 标签: 声乐概念/声音观念/术语/歌唱感觉体验/混淆/辨析
  • 简介:<正>研究《乐记》,必须首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它作者是先秦公孙尼子,还是西汉河间献王刘德。拙作《<乐记>作者问题辨证》(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创刊号)即为此而发。二是它基本哲学思想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本文所谈便是这一问题。三十多年来,哲学界、音乐界大多认为《乐记》

  • 标签: 外现 哲学思想 乐记 感情激动 唯物论 唯心论
  • 简介:<正>对于黄自美学思想,可能作出完全不同判断。可能说:黄自认为音乐是现实生活反映,因为他写道:“艺术是生活表示,一个时代艺术就表示一个时代生活”(《西洋音乐进化史鸟瞰》《乐艺》一卷二期)。“伟大艺术都不失为民族与社会写照”(《怎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1934年10月21日《晨报》)。也可能说:黄自认为音乐不反映现实生活,因为他断言:“纯正音乐是表象而不是摹仿艺术,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活都没有直接关系。在绘画、雕塑、戏剧与诗歌中,内容与外形都是判然为二;而内容总不

  • 标签: 西洋音乐 美学思想 黄自 现实生活 汉斯立克 民族音乐
  • 简介:晚明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在他《曲律》"论腔调"中说过这么一段话:数十年来,又有弋阳、义乌、青阳、徽州、乐平诸腔之出。今则石台、太平梨园几遍天下,苏州不能与之角什之二三。其声淫哇妖靡,不分

  • 标签: 王骥德 戏曲理论 沈宠绥 民间戏曲 曲律 周贻白
  • 简介:曲牌【东瓯令】以古代“东瓯”之属地而命名,历史悠久,一直保存于明清诸多曲谱中,至今仍在昆剧以及福建一带民间器乐曲中流传。古温州(永嘉)一带常称“东瓯”,有学者断定昆剧曲牌【东瓯令】源于“温州民间小曲”。基于此,本文以《善本戏曲丛刊》系列曲谱为文献依据,查阅并统计【东瓯令】同名曲牌106支,同名异曲73支。然后从曲词、曲谱、曲调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辨析,同时说明曲牌【东瓯令】不一定是因“温州民间小曲”而得名。

  • 标签: 东瓯令 词牌 曲牌 曲谱
  • 简介:文章通过对历史记载查证以及对音乐形态比较研究,发现戏曲高腔与道教音乐之间存在着只有它们彼此才有的共同特征,而且这种共性具有先天性遗传因子。以图辨析它们之间存在亲缘关系,证明高腔早在元明以前,在形成戏曲之初即已形成,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 标签: 高腔 道教音乐 目连戏 韵诵交错 腔滚交错 漏板
  • 简介:本文对竹笛吐音技术模拟音运用进行了辨析,认为只有采用“突哭”作为模拟音,训练出来吐音技术才能发出正确笛音。

  • 标签: 竹笛 吐音 哭模拟音
  • 简介:调、调式和调性作为基本乐理中三个重要基础概念,在国内众多教科书中表述和指代却不尽相同.造成学生不解甚至一知半解。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基本乐理教材.以及相关工具书中这三个概念和异同.并提出三个概念各自侧重意义,以期促进三个概念定义规范化。

  • 标签: 调式 调性 概念 定义 基本乐理
  • 简介:中国历史上,“乐”概念至少发生过三次变易,一是西周“礼乐”之“乐”变殷商及其以前图腾之“乐”、二是汉代“五声八音总名”之“乐”变西周“音声舞容”之“乐”、三是近现代“艺术音乐”变“五声八音总名”之“乐”。《乐记》作为后儒对西周礼乐制度追记,“礼乐”之“乐”是其讨论主体。但其中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殷商及其以前“乐图腾”观念。本文以“乐本篇”为例,分别讨论“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通伦理”、“审乐知政”及“郑卫之音”、“桑间濮上之音”中所涉及图腾之“乐”,认为,只有用“图腾之乐”这一“乐”观念阐释这些重要范畴,才能合式克服以往儒家经典注疏文献中存在已久隔膜或误解。

  • 标签: 乐本篇 “乐”图腾 干戚羽旄 乐通伦理 郑卫之音
  • 简介:吕剧是山东代表性剧种,在全国戏苑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吕剧来源、形成、唱腔音乐原生态以及这一剧种名称由来、起源地、创始人等问题却众说纷纭。本文对几十年来学术界诸多说法进行了梳理,通过调查研究及辨析,提出自己看法。

  • 标签: 吕剧 来源 发祥地 名称 山东 剧种
  • 简介:清皇朝定都北京后,中国戏剧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历史时期.以顺治朝为始,清代前期戏剧文化、戏曲艺术总趋势是在不断发展.其间,内廷改戏,始于顺治.而康熙、乾隆两朝则是清代宫廷戏曲发展繁荣时期.

  • 标签: 二帝改 康乾二帝 戏辨析
  • 简介:本文通过深入田野调查,以符号学基础理论为出发点,梳理、描述鼓浪屿钢琴文化及其相关文化事象,揭示鼓浪屿钢琴文化符号化现象,进而探讨了符号化对于鼓浪屿钢琴文化发展意义。

  • 标签: 鼓浪屿钢琴文化 符号化 文化意义
  • 简介:韩邦奇《苑洛志乐》版本复杂,我们可以将其梳理为三种版本体系:一为嘉靖二十七年原刻本体系;二为经杨继盛修订而成康熙二十二年吴元莱本体系;三为乾隆十一年薛宗泗裕德堂修订本体系。自原刻本之后,康熙二十二年本较多体现了杨继盛、孟长安之思想,而薛宗泗本则注解较详。故整理《苑洛志乐》文献,必探明各本优劣。

  • 标签: 韩邦奇 苑洛志乐 版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