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西方美术进入中国,大大丰富了中国写意人物画的绘画语言,如何固守中国的传统笔墨语言,吸纳西方的艺术语言来丰富张扬具有中国文化内核的写意人物画的绘画语言,是当今人物画家研究的课题。西方美术教育体系进入院校,无论是审美取向还是观察方法都与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巨大差异。中国人物画在这个环境下产生了巨大变化。素描介入中国人物画,画家的观察方法、绘画语言均与传统产生差异。如果说50、60后画家的笔墨语言相对纯粹,那么70后的画家显然是觉得传统笔墨已不能满足绘画语言的表现形式,于是水墨人物画概念的提出显然是对当下表现对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传统笔墨概念松了绑。
简介:水墨画中线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表现力,可以表现事物外在形体、同时用线表现事物内部特征、我们可以通过线性的表达,发现作者内在的情感。尹少淳教授在《尹少淳谈美术教育》一书中提出:“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绘画能够像中国画这样强调线条的表现力,并且将线条玩得如此变化多端、出神入化。”由此可见,水墨画中线条表现,有着更加广泛而深刻的意义。用线表现,是儿童十分喜欢的表现方法,同时,强调儿童水墨画的用线表现,用以呈现不同的线条质感、情趣、感受、笔墨、用线表达意境,传递情感,是一种十分有趣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以儿童水墨画表现中关于“线性”表达的差异性的比较与思考,解析产生这一差异性的情感因素。
简介:新圣器厅(NewSacristy,1519-1534)既是米开朗基罗最早的建筑设计之一,也是他唯一集建筑设计与雕塑艺术于一体的作品,体现了其对这两种艺术形式之边界的深刻探讨。新圣器厅向来是米开朗基罗研究的焦点,与之相关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对米氏整个计划背后的创作理念,学界尚乏深入的剖析。在维尔德、托内和奈高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以文艺复兴盛期的"比较论"为大背景,对米氏的新圣器厅进行重新审视和研究,通过对陵墓雕塑与建筑空间之间关系的仔细观察,并结合相关的草图和文献记载,透析米氏对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之边界的探索,并试图揭示他跨界的选择背后所蕴含的创作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