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我出生于十九世紀末叶(1893年),到了二十世紀初年才受到学校教育。那时正是清朝光緒末年(1903年)。我考入的小学,名呌“官立高等小学堂”馐俏煨?1898)政变以后,废了科举、改办起来的学堂,是我家乡唯一的一所小学。我进了小学以后,始知有图画、唱歌等艺术学科。这种学科在当时不过是一种点綴而已。許多小学生讀的主要还是“五經”。但是我却对艺术科目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小学里唸了五年书,毕业后,經过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坚定了終身从事艺术事业的思想,轉瞬之間,已有四、五十年的历程。承党的殷切关怀,去年起我退职休养在家,得以有比較充足的时间,从头回忆,把个人的亲身經历,和耳聞目見的一些有关艺术教育的情况,作一些記录,以供
简介:<正>三、重庆时期重庆时期指的是由1941年到1944年全国木刻运动中心又移回重庆,而以1942年改組成功的“中国木刻研究会”为活动中心的一个时期。这一期間,不論在展览、出版、培养新生力量和理論的探討上,以至木刻艺术的国际活动上,都相当的活跃。从回溯看来,桂林木运的停滞以至衰退,大概有两个原因:第一、1940年秋至1941年春,桂林的反动势力增强,环境恶劣,文化人多离桂林,木刻工作者也不能例外,留桂林的仅有两三个人,也不能露面作什么活动;第二、是因为木刻工作者也有些洩气和組織不健全,敌不过环境的剧变,本身也开始动搖了。然而,全国木刻工作者的热烈雄心,是不会因桂林一隅的挫折而自餒的,于是各地氾濫着一片恢复“全木协会”的呼声,桂林同志既不能負起领导
简介:主题:线条与技法意识的颠覆问:请先谈谈"魏碑艺术化运动"的基本理念?陈:这是一个很难一言以蔽之的命题.魏碑其实人人都知道,从包世臣、康有为以来,"专攻魏碑"是许多书法家赖以立身的一个重要依凭.但我们仔细观察后发现,其实它已经包含了一个误区:"专攻魏碑"只是取魏碑的风格章法为素材与形体,却未曾有过只属于"魏碑"的一整套独特的用笔技法系统与线条表现语汇系统.换言之,是用人人都习以为常的写字方法来"写"魏碑,而不是将魏碑作为一个艺术表现对象来对待,至于像阮元、包世臣认为的"南帖北碑",即以魏碑系统的建立来与晋帖系统的悠久传统相抗衡的认识,则更是底气不足的.许多书法家在写魏碑时,用的是自幼写字的方法,而不能、也没有能力"用魏碑的方式写魏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