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现实生活中,美术作品作为知识产权的载体之一,凝聚着创作者的智慧、灵感和心血,不仅装点美化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其中,优秀的美术作品,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国家和民族的成长同呼吸共命运,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美术作品按照创作的历史时期可分为古代美术作品、近代美术作品和现代美术作品,同时,按照是否属于文物又可分为文物美术作品和非文物美术作品.正是因为美术作品有着特殊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不少不法分子把目光投向了美术作品,在利益的驱动下,挖空心思、肆无忌惮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这些违法犯罪活动在实践中具体有下列几种主要表现形式.本文拟从刑法角度对美术作品的法律保护作一论述.
简介:这是一个被设定为由"里"和"外"两部分组成的展览主体。外面是我部分参与过编辑工作的相关出版物。这些出版物在在这里就像一个引子、入口,引导进入方盒子内在的空间本身。细心的观众可以透过这个空间的窥视口,看到一个在视觉上无限伸延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聚光灯下用沙子在泥土上堆积的"知识"的物理碎片被四周的镜子无限地复制、反转、再复制、再反转、……;而这种方式也使得"知识"这个词的物理属性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被观看。在这里,窥视口是可供若隐若现的,观众才有主动性。而泥土提供了作为大地的隐喻,"沙"所堆积的知识的碎片,被放置在大地上(也可以说从大地中被抽离出来),我假设它代表了知识的本
简介:一个艺术家的艺术轨迹几乎就是一部微缩的、从特定且相对独立的角度关照社会的艺术史,个体在特定的时空维度中受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大背景影响,个人艺术的呈现很大程度上成为社会形态和思想形态的载体。当代艺术在过度的求新求变的过程中停留在没有思辨的"新"的程度,如何上升到足够"深度"的思辨表达是艺术生效的拐点,超越了个人性精神层面的界定,智慧的、思辨的方法论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做客本期"对画、对话"栏目的是孙建平、王明贤、徐唯辛三位先生。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孙建平与徐唯辛都是学院出身、担任美术学院领导的工作,孙建平曾担任天津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的副院长,徐唯辛是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常务副院长,但在艺术上却都是从学院艺术转向当代艺术。他们采用巨大的尺幅、不约而同的选择肖像作为思辨的表述通道,作品中所蕴藏的思想和方法论各不相同。王明贤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研究所的副所长,中国"文革"美术专家,多年研究"文革"时期的美术。三个看似相关又似无关的个体由各自的艺术经历谈起,话题涉及从学院艺术到当代艺术,特殊时代与独特的艺术遗产,知识分子与知识分子绘画,艺术家的方法论与艺术语言四方面问题,试图通过对话来探讨当代艺术中个体艺术如何对社会产生效应以及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责任思考和所应当承担期的文化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