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张猛龙碑》,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刻,无撰书人姓名,明初出土。近代石已残泐。碑额正书题“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行十二个大字。纯用方笔。棱角森然。结体险峻奇特。碑连额高2.80米,宽1.23米。碑阳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碑阴刻立碑官吏姓名,共十二列,原碑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张猛龙碑》碑文记载了张猛龙任鲁郡太守时的政绩。该碑以方笔为主。兼用圆笔,字取纵势。中官收束,天骨开张,结构欹侧险劲,全篇书法清峻刚健。纵逸多姿。于整齐中富于变化。变化中归于庄和。隋代《龙藏寺碑》及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受此碑影响颇深。清代碑学大兴,倡学魏碑者无不推崇此碑。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誉其“意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平方之内。皆极精彩。作字工夫·斯为第一。”康有为在该书中还称此碑为“正书变态之宗”,并将此碑列为“精品上”。杨守敬《学书迩言》称此碑“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加之此碑碑文字数较多,碑刻基本清爽,故尔历来被认为是学习魏碑的上佳范本之一。如何习此碑?林散之先生学生中有主攻此碑者,在林散之一步一步地指引下已取得相当成绩。林散之对他的教导主要有:“笔能留得住,不使偏锋独出,此是习魏者特别之处”;“学张猛龙多近于整齐,不敢放笔学”,“大胆写”;“学张猛龙而能不守陈规,结合魏墓志诸家笔意,独出新机,此善于学魏碑者”;“能运用中锋写自己笔墨,所谓脱去形骸而得其神理,如此写下去不难进入上乘”等。林散之的这些教诲对习此碑者应是不无启迪的。
简介:文徵明《停云馆言别图》目前所见有四.分别藏上海博物馆、日本桥本末吉与天津艺术博物馆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单国霖先生认为“台北本”为拼合之作,而“上博本”乃文徵明《停云馆言别图》原本。本文对其关于原本的认定持不同意见。检讨受图人王宠行迹,其贡入太学在嘉靖庚寅(1529),而嘉靖丁亥(1527)既无北京之行,亦无南京之行。因而款署“嘉靖丁亥”的“上博本”不仅不是原本,且为伪作无疑。笔者认为对画幅款识中“赴南雍”一语应作宽泛的理解,则王宠嘉靖辛卵(1531)参加乡试,曾有南雍之行,因而款署“嘉靖辛卵”的“天津本”与“桥本本。更为可靠。本文继而又考王宠改字(由履仁改为履吉)时间为嘉靖戊寅(1518)春,则“桥本本”中文徵明仍以。履仁”称王宠,恰好暴露其伪。
简介:当代对画派的认知存在着过于宽泛和过于狭窄两种倾向。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一大批前辈学者将“扬州八怪”正名为“扬州画派”,已突破传统的画派界定理论。其后.“清初金陵画派”的提出与之一脉相承。画派界定应紧系特定时代的历史情境,综合考察其思想倾向、审美取向、风格特征和个性差异。和而不同是一个画派生命力的昭示。20世纪“新金陵画派”、“长安画派”等是时代造就,约定俗成.实至名归。有人生搬硬套古代封闭状态下形成的画派观,以“传承关系一致”作为“风格”的核心标准,否认这些画派;将正常的学术分歧扣上“打造画派的理论先导”帽子,有失学者风范。文章还认为当今画派热是具有丰富复杂的时代内涵的文化现象,正面、负面同时存在,应具体分析,不应全盘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