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苹果手机是现代科技时尚的典范,通常两者难以融合,但这一次却很成功。虽然有些怪,但并未过火,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首先,它是传统的又是时尚的。原本书法习作或者创作是在雅室案前,静静写来,缓缓书去,心平气和地进行的,就是狂草也不是真的疯狂。但现时代与古时代到底不同了,中国书法家日益显示出在公众面前的自信,原本书法是室内雅赏,尺幅不大,而大字是写店招用的,现在书法成为展览,而且展示空间一再扩大,一个书法家的展览,没有一些如墙尺幅的骇人听闻作品,就说不过去了,不大不惊人(当然,现在书法也是以尺定价,大的价高,那是另一回事)。在这个商业发达、经济繁茂的时期,书法也日见时尚,身不由己地脱离了传统样式。
简介:青年朋友登门,常诉说不得名师指导为憾。我说,古代名碑刻迹便是最好的老师。来者说,名碑刻迹无以言传。我说,那“碑”与“迹”的存在就标志着身教,就意味着言传,不过要学习者去深入体察、辨别,取其所当取者,弃其所不必取者,把“无言”的字帖当成一位活生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刚好手头一篇培根(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大思想家)的名文《论读书》,里面有这样的话:“……然而学问本身不会教给人们它的用途:致用之道在于书外,超乎书上,只有细心观察才能获得。”照培根的哲学思想体系,他说的“书外”与“书上”非它,最基本的一条是实践,他所说的“细心观察”是经验———理性———经验的过程,也全然离不开实践的。从事书法创作要讲悟性、灵气、天分,可是离开了刻苦锻炼,一切都将落空。古人名碑刻迹如何在我们心中活起来,眼前之竹怎样成为胸中之竹,又怎样化为笔底之竹,这里有一个相互转化即如何实践的问题。众所周知,临摹早已成为公认的重要方法,读帖也被肯定为有益的途径。但是,如何临摹与读帖又是需要进一步具体化、深化的问题。“实践”只要不是盲目的,那不断具体化与深化的过程便无止境。倘若学帖而不遵帖,又倘若学帖而惟帖是从,都一样得不到古人的精髓,也没有真...
简介:一、引言李叔同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早年在音乐、美术等方面所作出的开创性业绩至今犹被人们铭记。他的书法,无论是出家前的李叔同时期,还是出家后的弘一法师时期,同样为世人所称道。评说赞美他书法的人很多,用丰子恺的话来概括:"他的字,功夫尤深,早年学黄山谷,中年专研北碑,得力于《张猛龙碑》尤多。晚年写佛经,脱胎换骨,自成一家,轻描淡写,毫无烟火气。"[1]叶圣陶则评价说:"就全幅看,许多字是相互亲和的,好比一堂谦恭温良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就一个字看,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只觉得每一画都落在最适当的位置,移动一丝一毫不得。再就一笔一画看,无不教人起充实之感,立体之感。
简介: 学习书法有兴趣、有刻苦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明理善学,重视正确的方法.我们的方法对头,学习起来便容易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此问题,略谈一二,不当之处恳请同道指教.……
简介:小明道友的这件隶书对联可以说是一件较成功的作品,从结体的随意、用笔的灵活、墨色的变化,可看出作者在隶书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其作品格调亦不俗。如说不足,我认为似乎作者在“度”的把握上尚不够完美。此作品可以说在规矩中求灵动、灵动中求规矩两个方面均未能合适地靠近一方,目前的情况是讲规矩不够,讲灵动亦有欠缺。作者似乎应该明确指向,有所侧重,这样成功的可能性或许会更大些。一个艺术家贵在有“思想”,但“思想”的落实亦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相信周小明同志经过调整一定会走向成功。□成立同志的楷书中堂写得颇秀气,明显地有褚楷意韵。作品最大的不足是点画、结体不能到位。作者写这件作品时似乎思想很放松,但放松的前提必须是书法基础的雄厚,否则必难以经得住久久的品味。作品中“好”、“节”等字偏斜不稳,“风”字的竖弯钩则夸张过度,“寻”字的字势又感觉既不舒展亦欠稳妥。我认为成立同志的当务之急是真正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从点画、结体的基础工作做起。楷书如点画、结体的关未过,其作品最终亦难达佳境。□书印点评@赵鉴钺
简介:金华同学的这副隶书对联作品,粗看结体平正古扑,用笔娴熟,已具有一些书法基础。但由于作者临帖不师古人,用笔结字能力不够,看不出作品有多少古法,经不起细看。其不足有以下几点。1.用笔草率。作品行笔速度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