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9 个结果
  • 简介:  米芾(1051~1108)初名黻,宋元祐六年(1091年)改名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火正后人、襄阳漫仕、海岳外史等.世称"米南宫"、"米襄阳"、"米颠"等.湖北襄阳(今襄樊)人,后迁居丹徒(今江苏镇江).其家藏古法帖甚富,而以晋代为最,故斋名取为"宝晋斋".……

  • 标签: 先生尺牍 尺牍赏析 窦先生
  • 简介:唐代是我国书法发展史上的第二座丰碑,其书风承魏晋余韵下启宋意先河,常为世人以“法”概而言之。从魏晋的尚韵到唐之讲求法度,使极端工整的楷书和纵横神逸的草书在同一时代皆奏出历史的最强音,并且书法理论与之同时辉煌,揭开了书法史上最为灿烂的篇章,也成为书法史上一个奇特的现象。书法是一个包罗众多的文化范畴,因此,“法”作为一种规律、规范、规则,

  • 标签: 唐代 书风 书法理论 文化范畴 “法” 书法史
  • 简介:一我国汉字书法,在其发展史上经历了篆隶、草、行、正几次大的书体嬗变。汉字是实用的,随着社会生活内容日益繁杂,在汉字书法便产生了"便捷"要求,这一要求是书体嬗变的最基本原因,它使字之构形笔画日趋约易,书法用笔的贯气日益加强,作为书体重要成分的点画形态也随着而发生变化。

  • 标签: 汉字书法 篆隶 社会生活内容 回锋 科斗书 荐季直表
  • 简介:佛教在公元前后传人中国,与此同时梵文佛教典籍开始大量汉译,在这些佛教经典中有很多提倡写经功德的内容,《妙法莲花经》卷七《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中称:“若有受持读译、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者。当知斯人。则见释迦牟尼。如从佛口闻此经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持经功德分第十五》亦说:“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诵读、为人解说。”。正由于以上众经典中的倡导,所以中国佛教十分注重书法的修养,把书法作为佛教的外学缮抄经卷,以作功德,在隋代所制定译师应具的“八备”中也把善书作为其一,因而在中国手书佛经大量流传。尤其在印刷术广泛应用之前,书法更是与佛教经典紧紧结合在一起。

  • 标签: 墨迹 禅宗 日本 佛教经典 《法华经》 佛教典籍
  • 简介:中国古典书论中常借用"算子"作喻研究书法,在当代,"算子"一词则渐次淡出了书法研究者的视野.那么,这一现象是一个特定的古典语境下的词语现象?抑或是中国古典艺术独特性之体现?甚或是聚集了中国先民面对书法艺术的原初境遇的本真呈现?因此,本文试图对此现象加以分析,以期揭示其中所包含的现象学问题.

  • 标签: 现象学分析 算子 中国古典艺术 书法艺术 中国先民 研究者
  • 简介:线描是人类最初的绘画表现形式,这种简洁概括的表现手法,具有浓厚的绘画情趣和极其丰富的表现力。所以,对线条的研究和运用历来都为中外画家所重视。在我国传统绘画中被称为“白描”的线描技法,更是作为基础和骨架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绘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大艺术特色。

  • 标签: 中国传统绘画 绘画表现 线描技法 表现手法 中国绘画 艺术特色
  • 简介:邮票的名画晓辛我从小喜欢集邮,这些花花绿绿、设计得十分精美的邮票,不仅是一枚枚微型艺术品,也是我的无言的导师。我的许多美术方面的知识,有谁知道,最初、竟是从邮票中得到的呢?如果说,邮票本身的设计使其位忝艺术品之列的话,那未,邮票刊载的绘画作品便是...

  • 标签: 绘画作品 出版定价 首次发行 创作年代 伦勃朗 江苏美术出版社
  • 简介:一1960年代初,当我在澳大利亚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批评家时.遥远的纽约似乎已建立起一种真正的帝国文化,它继承了罗马和巴黎的地位,为世界的一切艺术规定了评论的标准.这种帝国的角色(以及它在世界各地引起的反响)的意义,不久以后概括在欧文·桑德勒论抽象表现主义的名著的标题之中,《美国绘画的胜利》。在1945年到1970年之间.目睹纽约画派的兴起和繁荣的四分之一世纪,三代著各的画家和雕塑家看来已甩

  • 标签: 抽象表现主义 艺术语言 塞尚 四分之一世纪 马蒂斯 布格罗
  • 简介:印章的章法分朱白,布虚实。章法构图要安稳、变化、和谐。安稳是章法构图的基本要求,它可以给人带来祥和、愉悦的感觉。平方正直、匀落、对称、欹侧平衡、加界格边栏是安稳的常用手法。横平竖直,外形方整,自然就平方正直,稳重端庄。匀落是通过挪让、伸缩、联合的方法使笔画粗细基本相同,间距大致相等,自然匀和,落落大方。两两相对,又有相同的因素,可形成对称而安稳均衡。对称可以是右对称、上下对称或斜角对称。平方正直、匀落、对称都是在平和中求安稳(图1)。欹侧平衡则是在印文线条的歪歪斜斜中,通过各种力的互相支持和抵消,歪歪得正,取得安稳(图2)。有时,印中各字比较活脱,可用边栏界格加以框,求得安稳(图3)。在章法构图中,我们还要调动朱白、虚实、粗细、疏密、奇正等各种对比变化来丰富印面。如图4“夺得天工”印,“工”字疏,“夺”字密;“夺得”和“工”以横为主,“天”则以竖取势,对比鲜明。主要对比醒目,微妙的对比变化则使之更细腻,更耐看。长短对比能形成参差错落,间隔远近能显出松紧,粗与细能量出轻重,曲与直能比出刚柔……在主要对比和微妙变化间,中间层次的对比变化更不可少。仍以前印为例,“夺”字最密,但其左下及右边留红,使其密中有疏;“得”...

  • 标签: 篆刻章法
  • 简介:潘伯鹰(1882-1967),原名式,字伯鹰,后以字行,别署孤云。号凫公、有发翁等,安徽怀宁人。幼习经史,1899年赴上海学习英、法、拉丁文。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留学北美,游学德国,后又留学日本。后潜心考据、义理之学,研究古代哲学、佛学、文学等。1939年夏,在四川筹设复性书院任院长兼主讲。1953年任浙江文史馆馆长,1964年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潘伯鹰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他精诗词,书法多山林气,篆刻崇尚汉印。一生著述宏富,在书法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中国书法简论》、《中国的书法》、《朱子读书法》、《观画录》、《观古纪馀》等。潘伯鹰的《书法杂论》一文,从执笔、临习、用墨、出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这对我们在书法的学习和探索,可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标签: 书法杂论
  • 简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带给我们的是生活出行的便捷和物质欲望的无限膨胀和满足。我们的城市每天都在变化,已不再是记忆里的那座城,快的连我们自己都无法辨认。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停的处在拆和建的动态过程之中,人的记忆也快速地被刷新,我们就是这群没有记忆的人,生活在这日新月异、

  • 标签: 无法辨认 物质欲望 动态过程 社会经济 系列小说 精神家园
  • 简介:郑板桥(1693—1765)是清代中叶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在书、画、诗文诸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徐悲鸿先生跋郑板桥《兰竹石》轴中曾言:“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其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

  • 标签: 诗文 人物 仁慈 扬州盐商 郑板桥 清代中叶
  • 简介:在油画创作的道路上,探索适合于自己的创作风格是不言而喻的事,然而创作风格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创作风格与作者的气质和修养密切相关,风格更多地体现在画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和艺术气质,在运用富有个性的艺术语言时所形成不同于他人的艺术风貌。创作风格的形成也是艺术创作成熟的重要标志,而恪调则是这种个人的艺术风貌所具有的美学品格,是渗透在作品中的意蕴和情调。

  • 标签: 创作风格 油画创作 艺术气质 艺术风貌 生活感受 艺术语言
  • 简介:“韵”字始见于汉魏之际,蔡邕《琴赋》:“繁弦既抑,雅韵乃扬。”《文心雕龙·声律》:“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可知早期“韵”与音乐相关,可会意为“味道”、“韵味”、“蕴藉”之意。在中国书法史上,明董其昌首次提出“晋人书取韵”(《容台别集》),赵宦光亦云:“不学晋字无韵”(《寒山帚谈》),周星莲:“晋人取韵”(《临池管见》),清人梁谳在《评书帖》中系统总结为:“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1]

  • 标签: “韵” 技术因素 考论 中国书法史 汉魏之际 《琴赋》
  • 简介:藤原行成是当时的右近卫少将义孝之子,曾祖是摄政藤原伊尹。藤原行成也是摄政家藤原氏家族的一员。伊尹(924—972)作为摄政太政大臣,是一位掌握宫廷权力的实力派人物,然而遗憾的是在藤原行成出生那年的年底,伊尹便遁入他界。而在藤原行成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义孝也因病辞逝,时年不过21岁。藤原行成只能靠外曾祖父

  • 标签: 书法流派 兼白氏 形成兼
  • 简介: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历代名画记》是中国古代书画理论、文献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典籍。张彦远对自己的这两部著作也颇为自负,谓“得此二书,书画之事毕矣。”[1]自唐以降,对《法书要录》之翻刻、传钞与讨论从未中断。现存刻本有明嘉靖本、王氏书苑本(金陵本)、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四库全书本;钞本有两种,皆藏于国家图书馆,一为吴岫(字方山、号濠南居士、室名尘外轩、嘉靖年间苏州人)钞本;另一种则因破损严重,难以稽核。

  • 标签: 《历代名画记》 书画理论 国家图书馆 文献研究 嘉靖年间 张彦远
  • 简介:韩天衡先生曾有个比喻,说为书画大师刻印,好比是给一件独特的衣服配纽扣。必须要注意与大师的作品风格和谐统一,既要强调"我",也要强调"我"中有"你"。前不久在参观"金石齐寿——金石家书画铭刻特辰"吴昌硕、吴湖帆以及谢稚柳、陈佩秋夫妇的自用印,确有这种感受。

  • 标签: 韩天衡 陈佩秋 吴昌硕 大师作品 作品风格 谢稚柳
  • 简介:古代称瓦背向上的滴水瓦的瓦头为瓦当。据目前考古所知它始于西周,最初为半圆形,后演变为圆形。主要是为了抵御风吹、日晒、雨淋,保护木构的屋架部分,延长建筑寿命。自古人发明瓦当后,就锦上添花在当面饰以图案或文字,以增强其特有的美感。典雅大方、均称多变的瓦当成为了古代建筑的重要装饰艺术。图案的题材以祥瑞为主,

  • 标签: 装饰艺术 瓦当 古代建筑 圆形 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