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早两年,便听和煜说要写《大劈棺》,这比当年听他说要写屈原更叫我吃惊。《山鬼》出来后,我就大吃一惊,他居然有这份能耐。这次,我知道他必有新招,但这个题材,写的人太多了。徐棻的川剧《田姐与庄周》,北京人艺上演的一位台湾剧作家的《蝴蝶梦》,还有便是原来的同事、现为英国人苏立群的英文版的、由中央实验话剧院用英语演出的《庄周试妻》,更别说解放前的京剧和电影了。何况还有明人小说。和煜决不会重复他人,但他又能在何处做文章?真有些为他犯难。他自己也很发愁。几次问他,都只说还是那一页稿纸。后来,居然写成了,讨来稿子一读,不禁连连点头称是。又是意中,又是意外。
简介: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之前,为解脱人生之苦曾度过了长达六年外道禁欲苦行生活。这段经历与佛陀后世极力推行的"中道"原则不无关系。佛教提倡的苦修方式——头陀行,正是对外道苦行的破斥与修正。以"本生故事"、"佛传故事"为途径,使得佛教教义广传,且相应的主题作品造就了佛教艺术的辉煌。然而,关于释迦苦行主题的早期造像极少,仅在犍陀罗地区有所发掘。印度佛教艺术东传后,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国石窟造像艺术。苦行像在中国敦煌莫高窟、炳灵寺石窟等地均有发现,雕像虽总体呈中国本土化样貌,但源头无疑可追溯到印度西北部。鉴于苦行像稀有且珍贵,而且力压犍陀罗地区典型的希腊造像风格而成为典范。因此,笔者试图从苦行的渊源、苦行主题的早期造像及苦行像的中国化这三个方面进行解析与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