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曹禺先生的代表剧作以《雷雨》和《北京人》两部剧作成就为最高,而对于这两部剧作学界关注也最多。《雷雨》作为曹禺先生早期向西方先进文化学习模仿的成果,表现的是一种西方传统式的命运悲剧观念的“中国式”转化,而曹禺先生中年之后创作的《北京人》则相反,这部剧作所呈现的恰恰是在西方外来文明的强势挑战下,中国传统文化及文人所面临的悲剧困境。从《雷雨》到《北京人》的创作历程,反映了曹禺先生创作心态和思想的转变历程,而其剧作所思索的命题也由早期的“命运困境”转变为“文化困境”。

  • 标签: 曹禺 《雷雨》 命运悲剧 《北京人》 文化悲剧
  • 简介:《史记》最撼人心魄的悲剧主人公是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此外还有中国古代悲剧文学史上少见的具有英雄素质的恶人(如李斯)。司马迁总是力图挖掘悲剧人物失败的内在原因,认为死力拽拉着他们滑向灾难深渊的力量,往往来自于他们自身的思想性格缺陷。司马迁悲剧审美观的基调不是“悲”而是“愤”。

  • 标签: 悲剧艺术 英雄 悲剧文学 主人公 悲剧人物 思想性格
  • 简介:<正>一悲剧往何处去,这是当代英美戏剧界热烈讨论的问题之一。早在一九五七年,美国著名戏剧理论家约翰·加斯纳在《近代悲剧的可能和危难》中开头就说:“当前是否能写出悲剧,自从易卜生那个时代放弃浪漫主义以来是否真能创作悲剧,这是一个不断地激动着文艺界的问

  • 标签: 英美戏剧 浪漫主义 戏剧理论 易卜生 文艺界 英雄人物
  • 简介:约翰·列农(JohnLennon)(1940.10.9~1980.12.8):甲壳虫乐队(TheBeatles)解散近30年,但在多年来举行的“世界最伟大音乐人”或“最伟大流行乐手”之类的选举中,它都入围。约翰·列农,这个令世界乐迷们絮絮不已的巨星名字,也从没有销声匿迹过一天。1980年那沉痛的一天,约翰·列农被一个疯狂的歌迷枪杀,足以说明一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标签: 摇滚音乐 音乐艺术 艺术家 悲剧人物
  • 简介: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的日子里,我重读弗兰茨·梅林的两卷集《马克思传》,以及四卷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缅怀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的缔造者,全世界共产党人的真正导师。一些年来,形形色色“冒牌货”不同程度地败坏了他们的伟大学说。全世界依然坚信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终将实现的人们,正在就新的情况更加深入地研究并锐意发展马克思主义。

  • 标签: 《马克思传》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悲剧理论 鸦片战争
  • 简介:画史称王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为清初"四王",又与恽寿平、吴历合称为"清六家",享有"五百年来从未之见"[1]的"画圣"美誉。但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在"革王画的命"口号下,讨伐之声振聋发聩,"王画"被打入了地狱,论之色变。然而,

  • 标签: 绘画风格 新文化运动 王时敏 王原祁 恽寿平 王鉴
  • 简介:柳宗元《江雪》一诗的意境之美,在于一种“冷寂”的艺术特质。由“孤寂”、“寒寂”、“静寂”、“空寂”、“禅寂”五重境界,构成了这一艺术特质,并与柳公的人生际遇、精神处境融合到一处,产生了史诗般的悲剧精神,以至《江雪》无可厚非地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最短离骚”。

  • 标签: 柳宗元 《江雪》 冷寂 意境美 悲剧精神
  • 简介:<正>十八世纪法国思想界泰斗、大文豪伏尔。泰一生热爱中国。他讴歌中国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崇尚中国思想、中国文化,这在我国比较文学界已是有口皆碑的了。伏尔泰不仅在他的哲学、历史著作中不断地宣传中国,而且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亦不乏借鉴、改编中国戏剧、故事的作品。早在1939年,方重先生就曾撰文介绍了伏尔泰以我国“庄子劈棺”的故事为原型,创作其小

  • 标签: 伏尔泰 文学创作 思想界 庄子劈棺 文学界 历史著作
  • 简介:设计品位是设计师透过设计品所呈现的设计触觉与关感,来自自身专业素养和阅历的积淀,是设计师对设计品风格的整体定位。而市场定位则是营销领域针对消费者来定的产品整体形象包装,两者的立足点不同。本文旨在讨论设计品位与市场定位的平衡点和利益关系,并通过平面广告创意实例来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说明设计作品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对影响受众的心理、社会、文化及历史因素做透彻的分析。

  • 标签: 设计品位 市场定位 平面广告
  • 简介:古希腊悲剧的作者对戏剧和戏剧性的理解与今人大不相同,其创作上的技巧和手段追求一种非常原始的、纯粹的和崇高的意境美.同时利用先行事件在歌剧中的强化戏剧情境、凝聚人物情感作用以及仪式化场面等来拉动全剧的整体意图获得成功,而现今的歌剧尤其是军旅歌剧恰好需要这样的意图.

  • 标签: 古希腊悲剧 军旅歌剧 歌剧创作 参考点 戏剧情境 先行事件
  • 简介:“电视剧中的悲剧性”是指在电视剧中体现的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对与大众文化互相影响的电视剧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表现价值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为人生的魅力,把握价值客体的思想之光和深邃之处,探索电视剧语言表达形式上的突破,从而提升电视剧的艺术品格,夯实电视剧的艺术地位。

  • 标签: 电视剧 艺术品格 悲剧性 价值
  • 简介:王杰(浙江大学特聘教授):在具体语境中对具体作品进行分析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前沿方法。当代艺术理论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我们对电影的讨论并不能仅仅局限于电影本身,而是希望通过讨论来激活当代理论。

  • 标签: 电影 悲剧精神 嫌疑人 献身 变异 再生
  • 简介:历史剧《风中绯樱》以著名的原住民抗日的雾社事件为主要情节,以影视史学与口述历史交替的方式还原历史真相。该剧以私史与大历史相互映衬的视角,借着雾社事件抗日反殖的悲怆史诗探寻原住民的存在问题。

  • 标签: 《风中绯樱》 雾社事件 原住民 历史剧
  • 简介:《夜宴》作为中国版“王子复仇记”,与莎翁《哈姆莱特)最大的区别是皇(王)后的叙事地位不同。从表面上看,〈夜宴》的情节结构、人物关系及故事结局皆未超出原著,但在故事内核层面,编剧和导演作了“伤筋动骨”的改编。原著中的绝对主角是“王子”,莎翁通过他的复仇,更重要的是写出了这位有着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思想的王子孤独忧郁、徘徊延宕的内心世界:而《夜宴》则将重心转移到太(王)子的“母后”,刻画了一个对爱情和权力都充满强烈欲望的女性。加之冯小刚在叙事的置换中,将人物身份从《哈姆莱特》中王子的“母后”挪移成《夜宴》里太子的“母后”兼“后母”,从而使太子与婉后之间感情的纯洁性和道德层面隐约可见的乱伦感奇妙地交织在一起,给了影片铺陈渲染人物情感世界争取到广阔的想象与阐释空间。由此,冯小刚也就将莎翁这部充满人文思考的千古悲剧“创新”成了一部充斥着中国式权谋倾轧的“古装言情大片”。

  • 标签: 《夜宴》 “爱情” 悲剧性 情感表现 《哈姆莱特》 追求
  • 简介:作为我国当代回族文学的一朵奇葩,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成功地表现了回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向我们展现了一系列回族民俗。尤其是民国初期的回族婚嫁民俗,它的规范功能像一只无形的手,发挥着让人无法察觉而又强大的社会力量,规范着回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给《穆斯林的葬礼》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带来了爱情婚姻的悲剧

  • 标签: 《穆斯林的葬礼》 婚嫁民俗 规范功能 爱情婚姻悲剧
  • 简介:哲学与音乐在最高境界上其实是相通的。叔本华思想是尼采悲剧思想的源头,但瓦格纳音乐对尼采的悲剧哲学之形成有重要影响,它在神话因素与音乐灵魂两个方面直接铸成了尼采悲剧哲学思想的重要根源。但是,瓦格纳对理论的需要与尼采对思想的追求存在不同的认识,尼采悲剧思想中的希腊世界也拒绝西方基督教传统的禁欲主义,包括瓦格纳音乐中潜藏的浪漫主义意识,最终导致了两人友谊的决裂。“瓦格纳事件”的本质是酒神哲学和音乐灵魂的一场悲剧之会。

  • 标签: 酒神哲学 音乐灵魂 悲剧的诞生 禁欲主义
  • 简介:西方文学悲剧精神的审美风格之一,表现为“卡塔西斯”的心灵自由。“卡塔西斯”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认识历吏必然的“卡塔西斯”,二是超越历史必然的“卡塔西斯”。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审美风格之一,表现为天理昭彰的情感释放。天理昭彰的情感释放有两个方面内涵:一是现实因果机制或人事逆转的善恶报应;二是超现实的报仇雪恨。

  • 标签: 中西悲剧 悲剧精神 审美风格 历史必然 现实报应 超现实报仇
  • 简介:电影产业的成熟,不仅包括电影艺术本身,更广延至影片的包装、宣传、销售等"一条龙"服务。诚然,走向市场化运作并不是电影艺术创作者和工作者所擅长,或者说他们所能左右的。所以,市场和消费对电影人来说,是一种"无意识"。而他们的精力和热情所在,是电影艺术本身。

  • 标签: 电影人 电影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