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7 个结果
  • 简介:动画作为虚拟影像,也有反映现实与记录现实的特性。在人类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所创作的动画人文记录影像,具有现实依据与现实表象基础,此时它的“虚拟性”已经成为了像文字一样的记载“工具”,所谓的“虚拟”只是它的视觉表现语言,而隐藏在“虚拟”视觉语言中的叙述内容才是他真实的“化身”。如果它的内容即文化、即民族志影像记录、即对人类文化的“复原再现”,那么其人类影像价值即得到了体现。国际上多个国家已拍摄了多部人类动画电影和采用人类手法表象的动画电影。动画中的人类民族志影像的记录与表述,显示出了其内在优势和巨大潜力,并且这类影片也逐渐自成体系。动画作为影视人类的表象手段,必将成为影视人类的新场域。

  • 标签: 视觉人类学 动画 动画纪录片 人类学动画电影
  • 简介:作为人类的一个分支学科,从欧美学术界引入的“VisualAnthropology”一词在中国被通译为影视人类,并在影像民族志实践领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学科的继续拓展,“影视”这一限定词逐渐束缚了这一学科的多元实践与理论建构能力,并在某种程度上将其锁定在工具或方法的学术维度,缺乏与主体人类对话的理论平台,因此,理应建立影视人类影像人类与视觉人类三个层次的分支学科,既坚守影像民族志摄制与研究之传统壁垒,又将人类视觉文化纳入到学术研究的视阈之中,才能为该学科发展开辟一条“由术及道”的学术道路。

  • 标签: 视觉人类学 影视人类学 影像 学科主体性
  • 简介:城市边缘群体的边缘性表现之一就在于其生活的社会空间受到挤压和扭曲。这种空间的挤压又使得该人群被进一步边缘化。借助影像的直观性、易读性、共享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参与式影像实践可以拓展边缘群体的社会空间,建构其自身的主体认同。城市社区中的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拍摄培训、影像创作和影像分享等一系列影像实践活动,来帮助边缘群体积累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建构自身主体性的精神空间,从而以这种平民化艺术生产方式扩展和再造了边缘群体的社会空间。但是,边缘群体的流动性以及组织自身资源的相对缺乏也使得这一社会空间难以长期维持。

  • 标签: 影像 视觉人类学 边缘群体 社会空间的生产 社会组织
  • 简介:劝解他人学书习字首先考虑的恐怕就是帮助确定临池标准字。即是解决向谁学习的问题,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选帖。有人不禁要问: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是否一定要通过选帖来确定自己的临池标准字呢?回答是必须的,因为对其做到合乎理性的科学选择不但是书之首务,而且可使临池手摹心逐,取得渴望的学习效果。清代著名书学理论家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揭示书法的艺术本质时说:“笔性墨情皆以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这一论述指出了书法艺术

  • 标签: 书学 手摹 《艺概》 熙载 学习效果 周星莲
  • 简介:《地层1》还有将要制作完成的《地层2》无疑是很特别的。你无法将它们归类至中国当下现有的名目里去。纪录片?不像。实验影像?很实验,但同时又没有那种惯常的影像语法操作。丛峰将纪录影像的触角深入周边生活,也没有刻意挑选的人物或话题,就这么开始了这次特殊的创作。这是一次消解类型,没有剧本框架,完全就地取材的创作。

  • 标签: 艺术创作
  • 简介:一匈牙利女批评家伊芙特·皮洛认为,电影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从社会和集体的日常事件中,创造出没有修饰的仪式,并且把那些改变我们生活的重要仪式呈现了出来。

  • 标签: 影像 批评家 匈牙利 仪式 电影
  • 简介:影像收藏在当代艺术品收藏中逐渐得到藏家和投资者的重视,国内一些拍卖行也早于五年前进行了照片等影像艺术品的拍卖尝试,但我们今天的影像艺术品收藏仍然没有获得突破性的发展。从收藏价值来看,影像作品具有历史文献价值和视听审美价值。所以,从整个影像收藏拍卖市场来看,

  • 标签: 艺术品收藏 影像作品 版权问题 历史文献价值 收藏价值 审美价值
  • 简介:作为当下中国文化的典型文本,影片《金陵十三钗》中各种看与被看的视线建构了复杂的主体与他者的关系、隐喻了西方与东方之间的凝视与想象。本文梳理了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各种视点镜头,并作了细分:女性之间的看与被看、男女之间的看与被看、西方与东方之间的看与被看;并指出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南京屠城影像与西方视角之间的凝视与想象,几乎成为这一题材影片的惯例。

  • 标签: 南京屠城影像 《金陵十三钗》 视点镜头 凝视 想象
  • 简介:王小帅一直不愿意被归入中国"第六代"导演的行列,他希望导演因个性而独立,并非因时代而被归类。他的最新作品《我11》坚持着他一贯的影像风格,用更加平实的态度来书写自己的致幼青春。本文试从影像结构与风格的角度分析《我11》,结合电影中的典型片段,从视与听的角度来分析这部电影。

  • 标签: 王小帅 风格 影像 结构
  • 简介:电影中的DV影像作为一种媒介中的媒介形式,其传播形态具有完整性,但它的这种寄生关系决定了它在寄主媒介中不可能将其传播特性完全展现出来。电影中的DV影像正在创造着另一种具有表现力的电影修辞格一一电影引用修辞。DV影像与电影的同质性是其可以成为电影引用修辞的基础,它在电影中出现时常通过一个拍摄者引入,纪录性强的DV影像一般被处理成原生内视觉聚焦,抽象性强的DV影像则极具思想性。

  • 标签: DV影像 电影 创作
  • 简介:“故夫画……上形太极混元之前,却列将来未萌之事。”曹植,《画赞》去年过世的德国艺术家哈伦·法罗基留下了一个影像知识论的纪念碑。它向今后的创作者问道:如何让制造影像的行动同时成为对影像本身的评论?我想,如何演示他的精神与其肖像,或者以相反的方向回推这个操演:让影像评论搅动影像的边界,亦即,让评论创造影像

  • 标签: 重叠图像 幅画 绘画作品 艺术欣赏
  • 简介:任何艺术表达形式都有其鲜明的审美价值,纪录电影影像叙事取材于真实,通过影像叙事的方式记录和表现人类与自然的各种现象,并借介这些纪录电影的影像叙事方式,更深层次地了解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使观众认为就是自己生活的世界。这种直观真实、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审美价值的表现形式,拥有较多的观众群。

  • 标签: 纪录电影 美学经验 影像叙事
  • 简介:奥利弗·斯通说:“一部影片首先是一种观点.其他的只是陪衬。”尽管黑泽明强调他讨厌阐述电影的主题,认为电影的本质在于其美感,但是其作品却毋庸置疑地强烈传达出他个人的观点和主题。岩崎昶在《日本电影史》中这样评价和分析黑泽明:“黑泽明的作风却纯粹从观念出发……他拍的许多影片都是自成一系的、甚至有时以一个字作为主题。

  • 标签: 黑泽明 电影史 影片 阐述 作品 主题
  • 简介: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故事电影从主题呈现和创作者叙述角度上,分为三个层面进行讨论,即控诉、救赎和反思。从国内的电影创作或学术领域来看,对于大屠杀或者抗战题材的影片的讨论,显然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发展思路或脉络,即关注的焦点已然从陈述和控诉"大屠杀"的层面上升到反思历史、反思人性的阶梯。

  • 标签: 南京大屠杀 战争控诉 生命救赎 文化反思
  • 简介:本文阐述了设计美学的内涵以及北欧设计美学特征,分析我国设计美学的发展方向应该设计本土化,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分析,创造性地去运用它的因素和理念,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时代性。

  • 标签: 设计美学 斯堪的纳维亚 传统美学 设计本土化
  • 简介:影像解放"是时代不可逆的结果,但其在令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同时也导致了审美的幼稚化和同质化,人们被影像制造的新偶像包围,影像反过来又制约着人们的生活。在影像中,人虽然是表现的中心,但作为整体和主体的人却被作为碎片和影像的人所取代,人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成为"类人"或"非人";这既是影像导致的异化,也是审美意识形态的欺诈。电影作为大众艺术,大众被利用,却以趣味的形式呈现出来;趣味超越个性最终成为某种符号:美或者不美;而一旦影像的制作和接受变成此类二元对立间的选择时,剩下的就只有悲哀和感叹,而不仅仅是个性的表现之有无了。

  • 标签: 商业电影 影像解放 影像的二重性
  • 简介:作为中国第五代电影的主要代表,张艺谋电影引起评论界的关注是自然而然的事。综观迄今为止的张艺谋电影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方面:(1)从文化寻根的角度探寻张艺谋电影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沉和对民族劣根性的反思,认为他的电影是“民族寓言”或“民族神话”;(2)把张艺谋电影放在中西文化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对张艺谋电影是否有意迎合西方人口味的问题而争论不休;(3)从是电影史的角度评价张艺谋电影的史学地位及其贡献;(4)从影像构图、光、声、色等具体角度对张艺谋电影进行考察。应该说,以上四种研究都取得了

  • 标签: 张艺谋电影 像空间 幽闭世界 影像世界 中国第五代电影 家族势力
  • 简介:观念摄影的都市化叙事策略,商业性消费叙事策略和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化叙事策略让观念摄影渐渐固化成摄影的一种新类型,其表意方式与传统摄影主要体现在符号化表意、电影化表意、传播数字化表意特征

  • 标签: 观念摄影 叙事策略 影像表意
  • 简介:本文所述的红色影像,主要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逐步形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并对新中国的摄影理念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影像体系。红色影像之所以成为体系,是因其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队伍成规模、有建制、管理有序,并且形成特有的拍摄风格。中国红色影像的迅速成型并迅猛发展,主要始自1937年,沙飞是中国红色影像的重要开拓者。

  • 标签: 中国共产党领导 影像 摄影 抗日根据地 1937年 解放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