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当代水墨画界存在着两个迷信,一是过于相信笔墨或笔墨的表现力,二是自以为是地相信一些画面形象的意义,如混沌意象的宇宙感、方与圆的阴阳哲学或者矫柔造作变形后得到的所谓的深刻性,等等。当代中国画太缺乏观念和方法论上的突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谷文达为代表的"宇宙流"水墨画将传统积墨法与西方现代派绘画(特别是超现实主义)相结合,

  • 标签: 中国当代 新方法论 水墨画 八十年代 痕迹 迷信
  • 简介:经历了数年有关所谓世界主义和全球视觉文化后的胡扯闲谈后,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和学术对象,又绝地反击,重新同到了视野之中。这个春天(或者更确切地说,这个学期)迎来了两本有关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新著作,两者可能都最适用于学院里。历史学家和策展人巫鸿的新书《中国当代艺术》带来了一个从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的直观历史回顾,囊括了近五年来的新正统历史,例如对上世纪70年代中期无名画会的回顾、对离散群体更为广泛的认识,以及千年后的所谓“标准化”的时代,还有一些可能在几年前会被标准历史撰写所遗漏的关键事件。

  • 标签: 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 作品风格 艺术家
  • 简介:"创意"是现代设计艺术评价中的核心关键词,而"巧"是中国古代设计艺术的重要原则。同样是对物的鉴别和欣赏,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关联。在当下的设计中,将"创意"与"巧"两者的优良因子进行融合,从中探索一条达成心、物平衡的"巧创意"之路,是很有意义的。而"巧创意"具有其现实可能性,是当代的新型设计思路。

  • 标签: 创意 巧创意 设计艺术
  • 简介:中国当前流行的三电影批评倾向:知识本位、观念至上和趣味主义都存在自身的问题,本文在批判和超越这三倾向的前提下,提出电影批评的真正基础存在于电影本身的特性之中,只有植根于这种基础,并从欣赏作品的过程性中提炼审美体验和意义启示,才能真正揭示影片所潜藏的审美能量。

  • 标签: 知识本位 观念至上 趣味主义 电影批评
  • 简介:中国观众对《阿凡达》主题的解读主要是围绕生态、爱情、殖民而展开的。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观众对电影的各种解读不是对电影情节刻板地摹写,而是与制作者共同合作,一起完成对电影的最后创作。针对大众对近期好莱坞大片《阿凡达》的诸多评论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探讨观众在电影鉴赏中的作用和意义。

  • 标签: 《阿凡达》 接受美学 再创造
  • 简介:我有两位学物理的夫妻朋友,他们经常来往于中国和美国之间。原因是美国有他们钟爱的女儿,中国有他们眷恋的土地,他们两者都不愿舍弃。因此,在中国时,他们每天会久久注视着墙上女儿的照片,期待着远方的飞鸿;而在美国,他们又每天盯着电视机,不放过电视中播出的每一个中国节目。我曾经问过他们:在美国,你们最喜欢看中国什么内容的电视?他们说经常看的是36、66两个每天有两小时中国节目的频道,其中又最喜欢在这两个小时中出现最多的张也和她的歌。我又问他们,是不是因为张也是家乡人之故?他们说,通过电视收视率调查,张也的歌不仅他们这些从中国大陆来美国探亲的中国人喜欢,久住在美国的华侨也喜欢,连他们的一些高鼻子、红头发的美国邻居在和他们交谈时总是对他们说:“中国的张也,OK!OK!”。这件事引起了我久久的思考,为什么张也

  • 标签: 声乐教育 湖南省 中国民族 艺术学校 美国 中国大陆
  • 简介:当代中国艺术中的宗教精神体现出三形态及其相应的可能性:其一是对中国传统“审美代宗教”的创造性转换,体现为新的修身或修性的方式,这些艺术家并没有某种明确的佛教和禅家身份,但是通过修禅一般的劳作,把创作的生活和虚无感结合起来,以新的工作或者工夫的方式来做艺术品,体现出一经过转换的新的平淡意境。其二是中国的基督教艺术,这是少数基督徒艺术家自觉以基督教信仰为理念来创作自己的作品,

  • 标签: 基督教艺术 宗教精神 中国艺术 自由感 创造性转换 基督教信仰
  • 简介:批评是一理论和实践、理性和感性兼具的活动。批评者不仅要掌握批评对象的规则、技巧等形式方面的内容,还要对表现媒介有充分认知,更重要的是能对批评对象投入“灿烂的感性”,用自身的生命经验去和对象构成某种互文,才能激发“一个经验”的价值——如果我们认同艺术是“一个经验”的话,那么批评就是用一经验激发另一经验的价值。

  • 标签: 生命经验 价值 激发 批评对象 批评者 感性
  • 简介:一在《拱廊计划》里,本雅明精彩描述了用皮带牵着乌龟漫步的习惯,这是19世纪中期的一减速方法,专心观看城市景观,也接受别人的凝视。牵一只乌龟散步,抵消工业速度和交通的力量;不是根据城市交通系统的抽象快节奏,而是根据人体的缓慢节奏,穿梭并标记了这座现代城市。

  • 标签: 珍妮特 声音效果 赞美诗
  • 简介:春末夏初的两场喜雨,将锡林郭勒草原提前润绿,孕育着一个风调雨顺的年景期待。微风吹拂的夜晚,新建的剧场里上演了一台舞剧,名为《草原记忆》。一个尘封的故事被重新讲起,用的是现代舞蹈语汇,预示锡林郭勒一个崭新的文化气象。

  • 标签: 换方式 方式记忆
  • 简介:  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前所未有的文化生产规模和文化消费能力,带给了人们太多的生活享受,能享受绘画之乐的人反而少了.对于绘画来说,这未始不是件好事,因为只有排除喧嚣与浮华,而植根于真正需要艺术生活的人,他才会将视觉符号升华为活生生的生命状态,才能载负形形色色的心绪、欲念和人生经验,才有希望切入那条确实指向当代、指向此刻,因而必然引向未来的历史发展长链.……

  • 标签: 艺术生活
  • 简介:在美国的10年,可以说是非常艰涩的10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求自由、求解放的过程。我在现实之中是完全败北了的,但是我逐渐接近了答案,这10年的生活是珍贵的,无论何种生活、遭遇和环境,我们所求的答案都是相似的。生命一点点将它

  • 标签: 里? 可思议 喧闹的音乐 西方文明 门舌 血色
  • 简介:20世纪80年代王广义曾经是一个标准的文化乌托邦主义者,他曾相信一健康、理性和强有力的文明可以拯救丧失信仰的文化。他早期的作品如“凝固的北方极地”系列也的确达到了他幻觉中的这种文明的风格:富于秩序,冷峻和简练。然而,这种理想化的风格很快就被一强烈的分析性图像所代替,在“后古典”系列、《黑色理性》、《被工业快干漆覆盖的名画》中,

  • 标签: 乌托邦 文化 意识形态 广义 作品 唯物主义
  • 简介:此次发表的是我的油画作品,这是以前没有想到过的。我大学时学的是中国画专业,中国画的影响早已渗透到骨子里,那种不可遗忘难以割舍的中国禅道情怀始终在我的心中萦绕。可西画的那种"素描"底子,又促使我对其他材料的喜爱。于是画了多年的水彩,但水彩的运用并没有阻止我对油画材料的探索。

  • 标签: 生活形式 中国画专业 青铜 油画材料 油画作品 水彩
  • 简介:认识贾俭林是先从他的画儿开始的。一家颇具规模的酒店挂满了他的水墨作品,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大饱眼福。接下来我就有了两感受:一是惊喜,二是期盼。惊的是我们的城市里也有如此不俗的画家,盼的是有机会很想认识一下画家本人。

  • 标签: 颓废 水墨作品 画家
  • 简介:在欧洲举办的中国艺术展中,中国当代艺术展的数量明显增多,已超过中国古代艺术展。这说明,在当今的世界,中国当代文化和艺术正以其所蕴含着的当代中国的巨大能量,在国际文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学者乔舒亚·库珀·雷默在《淡色中国》中,描述了中国的现实国情与国家形象的差别,

  • 标签: 中国形象 中国文明 中国当代文化 艺术展 当代中国 文化交往
  • 简介:20世纪以来,传统绘画曾经历了三次大的危机和转化。一是在世纪之初西方文化的强大冲击下,使原有体系发生裂变,形成以齐白石、黄宾虹为代表的借古开今和以徐悲鸿、林风眠为代表借洋兴中两大系统;二是在建国后以政治功利为目标的强制性改造“旧国画”,改造的结果便是以放弃传统笔墨为代价,以歌颂为模式的“现实主义新国画”的出现;三是随改革开放而来的现代思潮的冲击。它的明确旗号是“反传统”,既反文人画旧传统,也反现实主义新传统,其目标还随社会的转型建立一新型的“现代水墨”。但这种新型的“现代水墨”在80年代形成的实验与

  • 标签: 现代水墨 现实主义 水墨画 表现主义 新传统 传统绘画
  • 简介:一、第三话语的提出:从电视镜头说起话语(discourse),从字面义上看就是讲述、论说。电视体现了第三话语,这一提法的缘由在于,我们先已肯定了有两话语存在,即口头话语和书面话语。前者是在当下的言说语境中发挥作用的,后者则可以脱离当下状况,大范围、长时段地产生影响。口头话语和书面话语体现了人类文明时代的两主要的话语形式,在两已有话语形式的基础上,电视的出现标志着第三话语的兴起。

  • 标签: 书面话语 话语权力 电视节目 语境 话语形式 罗兰·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