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艾芜艾芜百年诞辰,在喧闹的市声中来做这样的考释,不过是要以此告慰寂寞的亡灵.一祖籍:湖北麻城还是湖南武冈1943年,艾芜在桂林写下一文,记叙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和叔父谈论家谱的事.父亲的话表明他们家族是从湖北麻城县来的,而且"谱上明明白白写着的"①.1948年,艾芜在重庆写下,称汤家第一个到四川的祖先"原是生长在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的"②.研究艾芜的学者都采用了这一说法,如谭兴国的③、张效民的④、廉正祥的⑤等.对此,李义让、庄巨川的提出过异议,他们认为"艾芜入川前的先祖定居在湖南武冈,……而决不应是湖北麻城县."⑥但其后谭兴国的⑦、廉正祥的⑧等,还是认为艾芜的祖籍是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其它一些学术专著如李怡的⑨、孙晓芬的⑩还是说艾芜的祖籍是湖北麻城孝感乡.那么,入川前艾芜的先祖是湖北麻城人还是湖南武冈人?对此,再做必要的考释.
简介:五年前,为搜集整理著名诗人、东方美术史学家常任侠先生文稿,编辑《常任侠文集》之需,曾向常先生生前亲朋友好广泛征集、查寻其诗文、佚稿,得到众多热情人的帮助,其中有南京艺术学院孙原平先生提供令尊、著名现代文学作家孙望教授精心珍藏的三、四十年代间常任侠书信十一通书,另有诗稿一首,这部分信札及诗稿见证了孙、常二位长达近六十年的友谊,补充了常任侠文稿的内容,从一个侧面为后人了解、研究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社团组织和文化圈内的人事交游、不同的创作主张等提供了一手材料,其研究参考价值自不待言。由于种种原因,业已出版的《常任侠文集》中不含书信卷,这是颇感遗憾的事情。时值常任侠先生百年诞辰之际,特征得原平先生同意,将此十一通信整理刊发,以飨读者。同时也藉以表达我对常任侠先生深深的缅怀之情。
简介:作为甲骨文字考释的大家,郭沫若的一些文字释读思想在今天来看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讨论了《商周古文字类纂》中的一个不常被注意的释读意见,结合现在甲骨文研究的一些看法,说明郭老当年的想法是合理的,对我们通读卜辞具有极大帮助。
简介:当代红学研究者引《慈竹居零墨》等清人文献一般都是为了追溯“红学”一词的起源,很少追问为什么其中涉及的朱昌鼎会从“经学”转向“红学”。本文结合新发现的清人陈忠倚所辑《皇朝经世文三编》中收录的朱昌鼎“经学”范文《格致公例》,尤其是光绪二十三年《万国公报》上刊载的朱昌鼎《(中东战纪本末)序》,对此问题进行辨析,进而阐释“红学”诞生时的文化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