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美国伦道夫·梅肯学院的教授,福克纳研究专家M.托马斯·英奇选了莫言作为研究对象,写了一篇题为《莫言和福克纳:影响和汇合》的文章。英奇认为,莫言毕竟不是一般的作家。在从福克纳这样的大作家那儿得到灵感的启发后,他不是简单效法,而是极力开拓自己的写作路子。英奇花了很长篇幅从比较的观点分析了莫言的系列小说《红高粱》。他认为,可以从莫言的叙述技巧,人物的怀旧情绪及用叙述家族历史的方法反映过去的历史的方法中,看出福克纳对莫言的影响。但同时他也指出,即使莫言没有读过福克纳,他也很可能会写出同样的内容。因为两位作家有着类似的以农村大地为生活背景的经历,并且承受了二十世纪的政治、工业变化带来的类似的影响。不管是汇合还是影响,英奇指出,对于莫言来说,重要的是福克纳的启示,即对传统的讲故事方法的挑战和改变的自觉精神,他的那种通过叙述关于某个特定地区的故事反映全人类的普遍性问题的能力以及那种相信人类即使在最艰难的条件下也能生存、忍耐并延续下去的信心,而不是照搬他的内容和技巧。比较研究:莫言与福克纳@M.托马斯·英奇@金衡山

  • 标签: 比较研究 研究莫言 莫言福克纳
  • 简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发地频繁。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具有很多古典文学作品;韩国作为中国的邻居,在韩国古典文学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中国古典文学与韩国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在国际上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为进一步研究中韩古典文学,笔者以《中韩古典文学比较研究》为课题,从比较中韩古典文学的意义入手,对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促进中韩古典文学发展的策略。

  • 标签: 中韩古典文学 比较 意义 策略
  • 简介:鲁迅与郭沫若创作历史小说几乎是同步的。鲁迅始于1922年10月发表短篇《不周山》(后改名《补天》);郭沫若于1923年7、8月先后发表短篇《(宛鸟)》(后改名《漆园吏游梁》)、《函谷关》(后改名《柱下史入关》)。鲁迅于1936年1月出版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郭沫若于同年10月出版历史小说集《豕蹄》。有的外国学者据此

  • 标签: 豕蹄 《故事新编》 历史小说 讽谕 创作动机 小说题材
  • 简介:近期我研读了钟求是的六部中篇小说,分别是《两个人的电影》《愿意清单》《未完成的夏天》《你的影子无处不在》《远离天堂的日子》和《雪房子》。我阅读的先后顺序也正是上面所列小说名字的顺序。这个名单顺序十分重要,因为我的阅读感受是递进式地前进着,一步步地感到震撼,终于被钟求是的小说所征服,看到了我一直想看到的可以与国外经典小说相提并论的中国小说。

  • 标签: 中篇小说 求是 阅读感受 中国小说 经典小说 递进式
  • 简介:话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同属表演艺术范畴。二者关系十分密切,既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处。将二者进行一番比较研究,既有助于认识二者的共性,又有助于弄清二者的个性。对二者来说,无论是在表演理论的研究上,还是在表演艺术的实践上,都大有裨益。为此,笔者根据个人多年来的话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艺术实践与理性思辨,对此进行一点尝试,以就教于专家和同行。一、话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相同点

  • 标签: 比较研究 表演比较 话剧表演
  • 简介:鲁迅是20世纪最具时代意义和代表性的作家,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不了解鲁迅,就难以理解上一个100年时代思潮所达到的深度.作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始终采取的是开放的文化态度,既吸纳异域文化营养,又培植本国文学新人,同时也成就了东西方文化撞击下的文学大师.

  • 标签: 《比较文化研究中的鲁迅》 文学研究 现代文学 比较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作为宋代成就最高的女作家,李清照的一生富于传奇色彩,她的词作更是千古传诵,值得细细品味。李清照出身名门,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母亲也是状元之女,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成长,李清照很早就表现出过人的才气,名动京师。李清照词的创作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作清新秀丽,表现少女情怀和夫妻情谊。她的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他们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生活较为安适。后期国破家亡,丈夫病故,

  • 标签: 醉花阴 《声声慢》 赵明诚 李清照词 靖康之变 千古传诵
  • 简介:  一、词作风格:温词香浓艳丽韦词清丽疏淡  温词香浓艳丽.在敦煌曲子词未被发现之前,词一般是经过文士整理、缩定成集后流传到后世的作品.……

  • 标签: 比较研究 温庭筠 筠韦庄
  • 简介:孔唐·丹白准美于18世纪创作了《水树格言》。迄今为止,国内外对《水树格言》的英译仅有两个版本,分别是国内的李正栓译本和国外的美国译本。目前,国内学界有对李正栓译本展开研究的,美国译本尚未被评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从翻译风格、译文忠实性和文化传递三方面对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以期让目标读者对不同的英译本有更深入的理解,让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

  • 标签: 《水树格言》 英译本 比较研究
  • 简介:红学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并随着海外红学的发展,日益成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跨国界的世界性文化行为,这正与比较文学研究的特性相契合。以比较文学视域展开的红学研究已经成为红学发展的全新思路和有效实践:一是通过翻译传播而形成的翻译研究促成了红楼译评;二是以西方文艺理论诠释中国文学的阐发研究不断生成着红楼新意;三是平行研究将《红楼梦》与世界文学作品置放于同一平台而探究共同的审美价值;四是影响研究以及海外红学的发展则不断促进了《红楼梦》的跨文化对话。

  • 标签: 《红楼梦》 红学 比较文学
  • 简介:在加缪和王小波的作品中我们似乎都可以看到有一个“局外人”的形象,加缪笔下的局外人默尔索虽说似乎始终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但他在日常中并没有刻意地摆脱现实或是被社会拒绝,而王小波笔下的王二则是主动或被动地进行逃离,并在逃离中最终获得了一个“局外人”的视角。因此本文将从加缪与王小波对“局外人”的书写入手,探寻他们书写“局外人”形象的价值。

  • 标签: 加缪 王小波 局外人
  • 简介:博尔赫斯全名为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年8月24日出生于阿根廷,1986年6月14日去世,著名的诗人、作家、翻译家,代表作有《老虎的金黄》《小径分岔的花园》等。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十八岁出门远行》等,余华在创作作品时,既借鉴了博尔赫斯的创作手法,又融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 标签: 博尔赫斯 文学作品 创作手法 相似性 余华小说 小说创作
  • 简介:目前我国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方面的教材和著作,大都全盘接受美国学派的观点,不加区别地把所有"跨学科研究"都视为比较文学,导致了比较文学学科范围的无节制地扩大与膨胀.本文认为,"跨学科研究"必须同时又是跨语言、跨文化、跨民族的研究,才是比较文学,并由此提出"超文学研究"这一新概念."超文学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方法与"跨学科研究"不同.它不是总体地描述文学与其它学科的一般关系,而是要在一定的范围内,从具体的问题出发,将某些国际性,世界性的社会事件、历史现象、文化思潮,如政治、经济、军事(战争)、宗教哲学思想等,作为研究文学的角度,切入点或参照系,来研究某一文学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 标签: 比较文学 跨学科 超文学研究
  • 简介:摘要博物馆作为一个非营利性、非强制性的学习场所,无论是在丰富国民科学知识还是在提高国民精神素质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性比,我国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还远远没得到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有名无实的现象比比皆是。通过理解博物馆教育的含义,对比中西博物馆教育之间的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几点有利于促进我国博物馆教育工作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 标签:
  • 简介:"以"、"及"、"而"、"且"在先秦典籍中,用法极其丰富,其中,它们均可作连词使用.作为连词,它们在句法中的语法功能是有不同的.语法功能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它们在句法中分布的差异造成.所谓分布,就是指语言成分或语言单位所出现的语言环境,即语言单位在语言组合中所处的各种位置.一个词的语法特征,关键是看它的语法分布特征.语法分布特征是指在语言的线性序列中语言单位和与它有组合关系的相邻的其他成分之间的相互选择关系.下面,我们通过考察中"以"、"及"、"而"、"且"的连词使用状况,以揭示先秦时期,它们作为连词的语法差异.

  • 标签: 比较研究 用法比较 诗经连词
  • 简介:美国华裔文学与新移民文学同处于美国的写作背景下,在创作主题、书写侧重、文化认同等方面却各自有其不同的特征;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比较文学角度看,它们包含了比较的多重性;从流散写作角度看,它们体现了流散的典型性。因此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认识海外华人文学及中西文化。

  • 标签: 美国华裔文学 新移民文学 比较 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