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编辑同志:近几年来,我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的习作寄给各个文学刊物,也一次又一次地收到了他们的退稿。在简短的复信中,不少编辑都指出我的小说写得概念、干瘪。为什么会这样呢?有的编辑说是由于我的习作中缺乏生动、典型的细节描写。编辑同志,您们能否就这个问题,诸如细节描写的意义、细节描写的具体对象等方面,作一些较详尽的说明呢?河北读者马羚马羚同志:您所提出的关于细节描写问题,是许多年来已经被不少小说家、理论家所深刻论述过,但迄今为止——也许还会直到永远,却仍然使不少初习小说创作的文学青年大感困惑的一个普通而又重要的问题。既然您是一个爱好文学的青年,且已经
简介:清初遗民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鲜明的易代特色,即有意将一些历史人物按照小说作家想要表达遗民意识的意图进行重新书写。其中,在人物结局描写方面,更加突出小说作家内心丰富复杂的遗民情结,包括对篡国者及其追随者、专权误国者的痛恨,以及对忠心故国者的褒扬。蔡京、铁铉、姚广孝、李自成四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分别代表了专权误国者、忠心故国者、篡国追随者、篡国者等四种主要人物类型。小说在描写这些人物结局时,或依据史实增加相应情节,或改造史实、添加虚构,或对前人小说中故事情节进行改造与增删,但他们创作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表明自己的遗民心态,表达自己的遗民情怀。
简介:“哥特”一词最初来自于日尔曼民族的一个部落名称,以野蛮、剽悍著称,后用其指称中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高耸的尖项,厚重的石壁,狭窄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阴森的地道甚至还有地下藏尸所等”。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在文艺复兴思想家的影响下,“哥特”一词被赋予了“野蛮、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种含义”。小说家们从现实生活的哥特式建筑中获得了创作灵感,进而在18世纪中后期,“哥特”一词成了一种新的小说样式的名称。哥特式小说通常以古堡、寺院、废墟或荒野为背景,故事往往发生在中世纪或异域;情节恐怖刺激,充斥着暴力与凶杀,甚至常常有鬼怪精灵或其他超自然现象的出现;小说的气氛阴森、神秘、恐怖,充满着悬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