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或许高淑珍并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但她的行动却是这句话在当代的体现.高淑珍只是唐山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一名普通农家妇女.高淑珍的儿子王立国因身体残疾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进校读书,附近村庄里也有一些肢残儿童存在着不能入学的问题.为了满足这类特殊儿童的上学愿望,1998年4月,高淑珍在自家小院里办起了"肢残儿童学习班".

  • 标签: 回春浩浩 火燃 燃回春
  • 简介:“把烧红的煤砂罐放到一个事先放着生松枝的炉坑里,烫出的青烟,就可以给烧制好的罐子釉上黑釉。”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艺传习所举行的煤砂罐燻烧开炉仪式上,四把镇四把社区三堆屯66岁的民间工匠吴昌术向村民们传授从寻找原料、碾粉、配料到制坯、煅烧、过釉等煤砂罐制作技艺,点燃仫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星火,深受欢迎。

  • 标签: 煤砂 罗城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制作技艺 仫佬族 开炉
  • 简介:D.H.劳伦斯诗六首徐崇亮译童真有时这生命从我的眼底看穿在我说出的话语里颤动象其他人的生命一样悄悄流逝,我惊奇得透不过气。于是我未知的双乳开始苏醒,双乳下面激起一股湍急细弱的涟漪开始律动,我寂静沉睡的下腹顷刻间躁动起来。我柔软、沉寂的下腹,带着一股冲...

  • 标签: D.H.劳伦斯 偶像崇拜 杂技演员 槲寄生 天爷 内心充满
  • 简介:当代美国作家约瑟夫·奥尼尔在小说《地之国》中以板球为线索,再现外来移民在后“9·11”社会对抗虚无、重构秩序的历程.本文从虚无主义视角出发,借助身份认同理论分析板球运动在解决身份认同危机中的作用,反思美国霸权主义文化逻辑下的族裔关系以及秩序重构策略.本文认为,奥尼尔试图借助板球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运动形式对抗后“9·11”时代的虚无,重构民主新秩序,虽然这一设想在霸权主义语境下难以实现,但是小说秉承了乌托邦的“希望原则”,其倡导的新型民族关系和多元文化对于后“9·11”秩序重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标签: 约瑟夫·奥尼尔 《地之国》 后“9·11” 虚无主义 秩序重构
  • 简介:路途遥远,座位硬邦邦的不舒适,克利多斯·巴都尔感到疲劳而烦躁。今年三十岁的他是一名纺织技师,一直在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市的一家工厂工作。这时,心神不定的他从衬农口袋里掏出一封电报。这封“父病速归”的电报他已看过无数次了。他叹息着,同时环顾着自己乘坐的这辆破旧的长途公共汽车。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尽管道路高低不平,汽车不停地颠簸,但车上的旅客都在沉沉酣睡。

  • 标签: 织布机 长途公共汽车 尼日利亚 电报 纺织
  • 简介:“不是我,而是风……”——读D.H.劳伦斯的诗徐崇亮D.H.劳伦斯所取得的文学成就有目共睹,但也许正是诸如小说、文论、游记、书信和戏剧方面的巨大成功抵消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地位。劳伦斯共写了近1,000首诗,有十来个诗集:《爱情诗及其它》、‘Amore...

  • 标签: D.H.劳伦斯 三色堇 爱情诗 韵律 早期诗歌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 简介:<正>D.H.劳伦斯的中短篇小说全集(海盗版)共有三卷本之多,其中有几部十分出色的中篇,如《瓢虫》、《狐狸》和《圣莫尔》等。《上尉的偶像》是其中最有代表牲的作品,它不仅仅体现了作者一如始终的创作思想,探讨人类情爱关系以及两性之间心灵曲折的磨难,而且在叙事手法上进一步拓展、丰富和完善了劳伦斯的艺术风格。如果说《瓢虫》的成功取决于维系了一个庄重而又崇高、严肃而又富于预言性的诗意,《狐狸》则以其完美的叙述呈现出了普通人家的生活理想,那么我们也许可以说,《上尉的偶像》体现了劳伦斯创造艺术的灵活性:显然与众不同的语气氛围和在其作品中鲜见的幽默与讽刺。《上尉的偶像》宛若一出高度文明化的喜剧,具有热烈活泼的气氛而又不乏其应有的庄重与谐趣。运用大量的对话场景是《上尉的偶像》不同于劳伦斯其它作品的主要特征。故事开始就是对话,而且在整篇故事的十几个场景中,对话占了相当大的篇幅,整体上给人一种戏剧化的印象。从开场的对话中我们立刻就注意到,惜墨如金的劳伦斯对对话具有相当的艺术鉴赏力,而且运用得非常娴熟、得体,对剧情的发展和人物个性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这场对话使整个场景变得轻松活泼,极富生活气息:两个有教养的德国女贵族亲密无间地相会。她们的谈话中心是汉列娜手

  • 标签: D.H.劳伦斯
  • 简介:9·11后产生新的社会形态与个人及文化想象的互动,为9·11小说的创伤叙事文本注入了新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9·11小说创伤叙事对9·11事件作为跨国的“疾病的隐喻”给予了充分再现,是对美国集体创伤及集体记忆的构建,同时9·11小说自身就是具有治愈功能的叙事,通过文本叙事伦理自身所具有的治愈功能实现.此外,9·11小说还再现了政治事件对个人空间的介入及其影响,在构建文化创伤的过程中,9·11小说家既无意识地迎合了美国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也对美国政治进行了反思.

  • 标签: 11小说 创伤叙事 治愈 政治指向
  • 简介:恐怖主义,尤其是9·11事件给各国民众带来了恐惧和创伤,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猜忌,进而引发了关于恐怖主义的思考。当代美国印第安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在其短篇小说《我能找证人吗?》、《飞逸范式》及长篇小说《飞逸》中先借用了主流媒体的刻板思维,继而以族裔视角,对恐怖主义进行了"语境化"、"亲历性"处理,使作品中的人物对恐怖主义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关爱、友谊、信任、背叛等进行了深度思考,使他们获得人生的顿悟,意识到恐惧和制造恐怖事件都是不可取的行为,仇恨和狭隘的民族主义不能解决民族矛盾,只有爱心和宽容才是正道,从而使人物趋向理解、和谐与融合的成长方向,实现了心智的成长。

  • 标签: 谢尔曼·阿莱克西 恐怖主义 语境化 亲历性
  • 简介:对诗歌辞采的追求,从建安时代已经开始了,太康时期,风骨和个性逐渐消隐,诗坛对诗歌技艺的热情空前高涨,被称为“太康之英,,(钟嵘《诗品》上)的陆是这个潮流中的代表人物。

  • 标签: 诗歌形式 陆机 西晋 艺术特点 中国 文学研究
  • 简介:“避暑”——是这个季节的关键词,一座城市如果要被称为“避暑胜地”,必须首先要具备足够舒适的温度。当然,温度还不能代表全部,还必须拥有足够的魅力才能令人流连忘返,中国的贵阳就是这样一个“避暑胜地”。

  • 标签: 贵阳 世界 避暑胜地 关键词 温度 城市
  • 简介:约翰·厄普代克因擅长描写白人中产阶级生活而被称为社会历史变迁的准确记录者。然而,他的后"9·11"小说《恐怖分子》却一改其一贯的创作内容、主题和风格,通过描写18岁中学生艾哈迈德由一名单纯美国青年转变成狂热恐怖分子的过程,揭示恐怖主义源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宗教信仰及人性善恶的冲突。所有这些冲突皆可归结为后"9·11"时代的文明冲突。

  • 标签: 约翰·厄普代克 《恐怖分子》 后“9·11”时代 文明冲突
  • 简介:<正>1938年4月22日,《大公报》(汉口版)以三分之一的版面报道了英国诗人奥登受到中国文艺界人士接待的消息,报道中附有奥登的一首题为《中国兵》的十四行诗的手迹和译文,并有戏剧家田汉的和诗一首,曰:

  • 标签: 中国抗日战争 奥登 中日战争 组诗 《大公报》 四行诗
  • 简介:关于文学的世代之说,在20世纪末台湾常出现“新人类”“新新人类”“新世代小说”“新世代诗人”“新世代作家”的提法。到了新世纪,这些“新世代作家”巳成为中生代或中坚代了,于是台湾文坛另张新帜,从英美文学杂志得到灵感而吹起“年级热”,即转向了作者的出生年份:“民国”50年代出生即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被命名为“五年”,1970年以后出生的被命名为“六年”,1981年至1990年出生的被命名为“七年”。

  • 标签: 台湾文坛 六年级 作家 乡土 “新新人类” 20世纪
  • 简介:全民抗战时期,儿童也是抗战中被宣传动员的重要对象。“中国儿童号”献事件是全面抗战后全国儿童共同参与的集体性事件,具有儿童群体在抗战中被宣传鼓动用行动抗日爱国的代表性。不同类型的报刊都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和宣传,《抗战儿童》还出刊《儿童号献特辑》对广大儿童进行宣传鼓动。以此事件为例,通过对比解读不同类型媒体对此事件报道的文本,可以分析战时媒体对儿童抗战动员活动的宣传鼓动特点和意义。

  • 标签: 抗战 献机 宣传鼓动 儿童
  • 简介:近日在北京举行的嘉德2010年春季拍卖会上,著录于《石渠宝笈》的清官旧藏、国家一文物《宋人摹郭忠恕四猎骑图》以7952万元成交。

  • 标签: 文物 国家 宋人 天价 《石渠宝笈》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