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白天刚刚接到你的来信,知道你去参加了一场音乐会,你说,这是你在京城里最后的也是最奢侈的一次艺术观礼。票是你的同学给的,每张要八百元呢!(天哪,这个价格令我也咋舌!)你说,你刚读完了傅雷翻译的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音乐会曲目中有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你要去听一听这命运的敲门声!你说音乐会结束回到学校,你无法入睡,长久地徘徊在校园的林阴路上,那天夜里月色很好。你说你不知为什么流了泪,甚至从心底发出一种深沉的呜咽,你说你好孤独!雪妮,我仿佛看见月光下你苍白的脸上晶莹的泪珠儿……此刻是深夜。轻柔的海风拂动着窗帘,带来大海潮润的气息,窗外的月季花和灌木丛散发着清爽的香味,案头那
简介:从20世纪90年代起,"种族、性别和阶级"这一术语出现在美国学界并被频频使用。这一批评范式是由谁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呢?其意义何在?本文通过学理考据揭示"交错性"批评范式的历史渊源、代表人物以及对非裔女性诗学的影响。黑人女性特质被妖魔化、符码化,反映出多元"交错性"压迫的社会建构过程。修辞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法再现了黑人妇女所遭受的"交错性"压迫,彰显出黑人女性书写"诗意的璀璨"。
简介:本文追溯小说非个性化叙述的缘起、发展和趋势,阐明了非个性化叙述策略的哲学思想基础。文章认为,所谓纯客观化的叙述是不存在的,操纵非个性化叙述行为的仍然是作者那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之手,作者的道德和价值判断无时不在作品中以各种方式泄露出来。非个性化叙述在极大地丰富了小说艺术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20世纪小说的发展,致使20世纪相当数量的小说呈现出高度形式化的写作倾向。笔者对小说极端形式主义的倾向进行了批评,认为小说的写作实验不能背离这一艺术样式的基本特征。小说的本质是讲述,其灵魂是情节,其价值在于对人生进行道德层面的和审美层面的双向把握。小说“非个性化”叙述行为背后流露的也必然是主体的道德选择及其与读者的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