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正>富贵不淫贫贱乐:《贫富兴衰记》简介:无名氏作品。末本,四折一楔子。山西蒲城书生徐伯株,父亡家贫,虽有满腹诗书,却为进京赶考的盘缠犯了愁。伯株叔叔徐员外是大财

  • 标签: 元杂剧 末本 折一 妒妇 金锁 四婵娟
  • 简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门”并非一个少见的意象。“门”的形成和意象化象征了自我和社会两个世界的区分和隔离。而在士大夫文人的笔下,“门虽设而常关”(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寄寓着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自甘寂寞,自珍操守,抗拒尘嚣俗流,注重素心默契的士大夫情怀。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还有“闺门”的意象,表现为对女性操守的规范,所谓“女处闺门,少令出户”(唐·宋若华《女论语》)。多少女性在闺房内“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欧阳修《蝶恋花》)。“蓬门自珍”和“闺门谨守”象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自律操守和压抑自然人性的局限。

  • 标签: 意象化 象征 元杂剧 自然人性 杜甫 陶渊明
  • 简介:本文主要就元杂剧《赵氏孤儿》与史书《左传》《史记》中所记载的故事做对比,解析了《赵氏孤儿》这一剧作主题从“重恩仇”到“重忠奸”的跨越,同时从受众的角度通过剧作细节的分析展示了这一杂剧在艺术上的魅力。

  • 标签: 恩仇 忠奸 惊险
  • 简介:中国的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形成过程,到了元代,终于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出现了较为完整的戏曲形式——北杂剧。在元代,城市和乡村广泛演出杂剧,涌现出许多一流的戏班和优秀的作家、演员,他们对杂剧的兴盛繁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城市,还出现了玉京书会和元贞书会那样的下层文中国的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形成过程,到了元代,终于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出现了较为完整的戏曲形式——北杂剧。在元代,城市和乡村广泛演出杂剧,涌现出许多一流的戏班和优秀的作家、演员,他们对杂剧的兴盛繁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城市,还出现了玉京书会和元贞书会那样的下层文人和民间艺人交流创作经验的通俗文艺群众组织,作家的创作才能和艺人的舞台实践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既有高度文学价值、又适合舞台演出的优秀剧本。在短短的九十年间,即出现七百三四十种杂剧,有姓名的作家二百多人。元代可称为中国戏剧创作演出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为什么戏剧发展到元代能臻于成熟,并出现初步繁盛的局面?这有戏剧发展本身的原因和社会的原因。首先,它是各种技艺和泛戏剧形态发展和融合的结果。在前面的几篇文章中,笔者曾述说过唐以前存在多种多样的技艺表演和泛戏剧形态,到宋金时期,又出现或偏重歌

  • 标签: 元杂剧 表演特点 元代 杂剧演出 体制结构 戏曲形式
  • 简介:首次对《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的用韵进行了研究,认为其所收92种元杂剧的用韵反映了元代语音的实际情况。从语音史研究的角度看,《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的元杂剧比《元刊杂剧三十种》及《元曲选》更具语料使用价值。

  • 标签: 脉本 杂剧 用韵
  • 简介:英国早期现代戏剧家使用医学话语"刺肤",把复仇定义为一种手术过程,展示复仇暴力在剧本世界和观众世界中的伦理效果。复仇归因于暴君由"血液过剩"生发的"性欲",当"性交"不能让暴君彻底根除"强暴"行为时,复仇者必须向暴君"刺肤"放血,弑杀暴君以根治国家疾病。考虑到"坏血"与"好血"难以分开,被强暴后的臣民之妻女的纯血被暴君的"坏血"所污染,唯有给她们"刺肤"致使其血液流尽,家族才能重获健康;对邪恶复仇者来说,只有让他们"刺肤"死去,自己的血液洗清复仇罪恶时王国才能新生。

  • 标签: 复仇剧 刺肤 血液过剩 医学伦理 国家疾病
  • 简介:  序幕  慕尼黑  与大多数以线条流畅、设计巧妙为特点的现代自动步枪比起来,卡拉什尼可夫自动步枪看起来敦实坚固.这种被正式命名为AK47的攻击步枪,据说是由一位西伯利亚农民发明的.至少围绕着这种世界上最流行的武器的传说是这样.……

  • 标签:
  • 简介:两周前,亚伯.莫斯科维茨死于心脏病,然后转世成一只龙虾。他在缅因州的海岸落网,被运送到曼哈顿,进入了上东城一家高档海鲜餐馆的水缸。水缸里还有几只龙虾,其中一只认出了莫斯科维茨。“亚伯,是你吗?”那只龙虾扬着触须问。“谁?谁在和我说话?”莫斯科维茨说,突然变成了甲壳纲动物令他莫名其妙。“是我,莫.西尔弗曼。”那只龙虾回答。“噢,我的天哪!”莫斯科维茨叫起来,那是一起玩金拉米纸牌游戏的老伙伴的声音,“发生了什么事?”“我们重获新生了,”西尔弗曼说,“成了两个长着钳子的家伙。”“龙虾?这就是我正直人生的结局?在第三大街一家餐馆的水缸里?”“上帝的旨意我们无法预料,”西尔弗曼回答,“比如菲尔.平查克,那家伙死于动脉瘤,现在成了仓鼠,整天蹬那个愚蠢的轮子。他可是当了那么多年耶鲁的教授。我觉得他是真的喜欢那个轮子,他不停地蹬啊蹬,脸上始终挂着微笑。”莫斯科维茨一点儿也不满意自己的现状。为什么像他这样体面的公民,一位受人尊敬的牙医,本该变成苍穹中翱翔的雄鹰,或者是某位性感名媛大腿上的宠物,任由她抚摸皮毛,此刻却不光彩地沦为菜单上的一道主菜,等待他的残酷命运竟是与烤土豆和餐后甜点一起被端上餐桌。两只龙虾开始讨论玄学、宗教以及...

  • 标签: 龙虾复仇记
  • 简介:《悲悼》通过对希腊悲剧《俄瑞斯忒亚斯》的置换,无论在人物的关系上还是在复仇的性质上,都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的伦理问题。在《悲悼》中,达维德和玛丽亚.卜兰脱姆的儿子卜兰特是伦理混乱的产物。从艾比.孟南同弟弟达维德争妻开始到艾斯拉.孟南的女儿莱维妮亚的犯罪为止,孟南家族一直陷于伦理混乱。克莉斯丁背叛自己的丈夫同卜兰特私通,没有在女儿的劝阻下回归理性,任凭情欲推动自己一步步走进伦理犯罪的深渊。克莉斯丁谋害丈夫的罪行还同其它伦理犯罪联系在一起。例如,克莉斯丁犯罪后,她的儿子奥林和女儿莱维妮亚团结在一起,共同为父复仇,又演化成另一场为父复仇的乱伦罪行。《悲悼》通过描写乱伦的悲剧为人类提出警示。

  • 标签: 尤金·奥尼尔 《悲悼》 《俄瑞斯忒亚斯》 乱伦
  • 简介:<正>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在欧洲广为人知的东方诗人,恐怕就是《鲁巴依亚特》的作者奥玛·卡伊亚姆和被传为李太白的李白二人吧。我孤陋寡闻,李白的名声在欧洲传开的时候,我还不知道他是谁,他的诗怎样译成德语的也所知甚少。直到巴黎1862年出版艾路巴伊·山·道尼(Hervey-Saint-Denys)的《唐地》和1867年出版丘约特·高奇(JudithGautier)的《硬玉书》,才知道欧洲最早出现中国诗歌集的来由以及诗人李白在欧洲知名的原因。这时,我也很想收集李白的著作。以后,丘约特·高奇的女儿浪漫派诗人朵菲露·高奇和西园寺公望合作翻译了《蜻蛉诗》一书,《硬玉书》也公开出版发行,不光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各国也受到广泛注意。日本也在大正十一

  • 标签: 李白诗 近代诗 中国诗歌 二十世纪 浪漫派 所知
  • 简介:<正>近一年来,在北京的话剧舞台上,演出了三部莎士比亚的戏剧。它们是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威尼斯商人》、中国戏剧学院导演班的《麦克白》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请君入瓮》。这些演出不仅标志着我国话剧界出现的上演外国戏剧的新风气,为首都舞台增添了色彩,而且反映了我国莎士比亚研究工作的发展和深入。三台演出,从对剧本的理解、人物的塑造到舞台设计、道具的使用都各有特色,开创了向我国观众介绍这位十六世纪英国伟大人文主义戏剧家的著作的新道路。

  • 标签: 观众 戏剧家 莎士比亚研究 话剧舞台 外国戏剧 舞台设计
  • 简介:陆圻(1614—1667后),字丽京、景宣,晚号讲山,明末清初杭州著名遗民,曾与陈子龙等创"登楼社",为"西泠十子"之首。陆圻曾受庄廷"明史案"株连,几全家罹祸,后得清白,旋出家,不知所终。陆圻与当时的戏曲名家李渔、洪升、沈谦、范性华、毛奇龄交善。关于陆圻戏曲方面的著作,现有曲籍较少记载,笔者仅见邓绍基主编《中国古代戏曲文学辞典》云:"陆圻……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康熙钱塘县志》著录其著作有《威凤堂文集》二十卷,诗集十四卷,剧作有传奇四种,剧名已不可知,剧作已佚。"这种说法仍有待于修正。事实上,《康熙钱塘县志》并未记载其作有四种传奇,

  • 标签: 杂剧 戏曲文学 明末清初 陈子龙 明史案 毛奇龄
  • 简介:<正>十九世纪初叶,在欧罗巴旧大陆陷入绝境的人,听说美国街道都是黄金铺的,纷纷从汉堡、不来梅、哈佛尔港、那不勒斯和利物浦乘船,赴大洋彼岸金光闪烁的“乐土”。经过几周的海上颠簸,他们被运至离

  • 标签: 《美国梦》 现代剧 十九世纪初 陷入绝境 光闪烁 旧大陆
  • 简介:《原野》中的复仇故事与基督教的原罪与救赎的思想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文试图通过对仇虎在复仇过程中善与恶之间关系的分析,来考察《原野》中的基督教意识,以及由此给作品的艺术品质所带来的影响。

  • 标签: 复仇 善与恶 暴力 道德意识
  • 简介:<正>人物欧根木尔茨一米鲁丁门房邦茨阿格纳斯莱蒙特图书馆员主教神甫巴士考莱特寡妇(女店主人)妇女男人甲男人乙税吏甲税吏乙酒徒甲酒徒乙

  • 标签: 广播剧 图书馆员 僧侣 神甫 寡妇 巴士
  • 简介:“我”从一场可怕的求生运动中挣扎出来,黑沉沉的原始森林包围着我,孤独的山坡上有我所不理解的,似乎要吃人的野兽。而那座沐浴着阳光的山峰是那么高不可攀,拒人于千里之外。我应该干什么?答案隐没在朦胧之中。

  • 标签: 《神曲》 自由意志 幽默 原始森林 “我” 吃人
  • 简介:历史剧中的人物形象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主要聚焦点。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中运用“浮雕式”、连贯性、类型与个性以及情境中的动态映衬等多种方法,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构建了一座历史的艺术大厦。莎士比亚在这方面的探索,对后世乃至中国当代历史题材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 标签: 莎士比亚历史剧 人物塑造“浮雕式” 连贯性 类型与个性 动态映衬
  • 简介:<正>9月20日,’94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SHANGHAIINTERNA-TIONALSHAKESPEAREFE-STNAL)在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院隆重开幕。这次历时一周的盛会,是1984年“中莎会”成立和1986年首次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以来,在中国莎学研究、莎演出历史上的又一创举,有着继往开来的深远意义。本次戏剧节的中心活动是莎演出。参加本次演出的,主要有九个节目,它们是上海人艺的《奥赛罗》、上海戏院学院的《亨利四世》、上海儿艺的《威尼斯商人》、哈尔滨歌剧院的《特罗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上海越剧院的《王子复仇记》、古蔽屏风表演班与上海现代人社合演的《哈姆雷特》,以及英国索尔兹伯里剧团与爱丁堡皇家书院剧团合演的《第十二夜》,英国利兹大学戏剧系演出的《麦克白》和德国纽伦堡青年剧团演出的《罗密欧与朱利叶》。

  • 标签: 莎士比亚戏剧 莎剧 《哈姆雷特》 莎学研究 《麦克白》 《威尼斯商人》
  • 简介:随着文化产品市场化的到来,当前有些热播电视偏离了经典化的叙事传统,为追求"上座率""收视率",而俯就部分女性受众,在电视产品里或显在或潜在地积淀着弱化女性自觉意识的文化惰性,导致部分女性受众从过去思辨式的"逆向"接受,向当今感官式的"顺向"接受滑动,呈现出社会转型期的某种浮躁心态。

  • 标签: 热播剧 女性 市场效应 文化惰性
  • 简介: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十部英国历史,它们讲述了一个完整的"英国故事":莎士比亚首先讲述了这个故事的后半部分(第一四联),然后追叙了它的前半部分(第二四联),并且在中间插入了一个新的开端(《约翰王》)从而重新演绎了这个"英国故事",其中"亨利三部曲"同时构成了它的孪生故事;最后,他以《亨利八世》结束了这个"英国故事"。讲述它的成长历程和最后胜利,即构成了戏剧诗人-政治哲人莎士比亚的"作者之意"。

  • 标签: 莎士比亚 英国历史剧 都铎神话 英国故事 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