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8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年代,这一时期对理想的大力提倡和尽情讴歌触目可见,后来人们耳熟能详的“四有新人”的提法,即产生于80年代初。“四有”尽管前后出现过不同版本,却都对“理想”和“道德”予以高度重视,且把“有理想”放在首位。作为政治文化领域‘拨乱反正”的具体表现,“四有”口号的提出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并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 标签: 理想主义 知青作家 20世纪80年代 梁晓声 张承志 青春
  • 简介:霞谷郑齐斗被认为是韩国阳明学者中最为突出的一位。然而形式上他援用了朱子学用语来构建自己的学问体系,这一点是与中国阳明学的不同之处,也是霞谷学最大的特点。朱子学是通过格物穷理来发现天理的,实现道德理想,而郑齐斗提出'生理学',认为'生理'乃是实现仁义礼智的根由,并且'生理'与孟子的'养气说'有着承续关系。霞谷学对于现代社会道德价值观的树立也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郑齐斗 霞谷学 浩然之气 生理说
  • 简介:本文选择若干日耳曼学者个案群体,即区分作为北大出身的冯至(通过纵向的时段线索)和清华背景的季羡林、李长之、杨业治等,来探讨现代中国荷尔德林接受史的一个面相,进而从荷尔德林的中国结缘讨论德文学科史的深层问题,强调学者学术趣味形成受到学术语境和生性选择的双重制约;学术传承的代际迁变、中外激荡氛围里的刺激成长和中国日耳曼学传统的初步建构的关系;中国日耳曼学的建构形成最终和本土问题引发的主体意识之形成密切相关。

  • 标签: 荷尔德林 冯至 季羡林 李长之 杨业治 接受史
  • 简介:晚清驻法公使曾纪泽留有一部长达5年多的使法日记。尽管它多记录“平凡琐屑”的日常生活、公务,但若从语词入手,仍可从中勾勒出一幅鲜活的法兰西形象。语词是构成形象最基本的元素,由此切入,却有可能牵连出历史、思想、精神等深层次问题。本文从这部流水账似的使法日记中选取两词,尝试从词源、语义及翻译等方面进行研究,考察这位晚清外交官如何言说法国、建构法国形象.同时展示出中国传统观念、语言文字围绕这两个词的“现代化”进程。

  • 标签: 曾纪泽 法兰西 语词 形象研究
  • 简介:透过经学诠释学的视域,儒家“思无邪”中心的《诗》教观,是历代儒士在《诗》之为“义之府”的前理解中,对《诗》教意义在此时当下的筹划、构建及修正。作为第一位自觉的《诗》学诠释者,孔子断章取义,引《诗》论《诗》,“思无邪”本文的字面意义对《诗》教的意义予以概括性的规定;《毛诗序》则将“思无邪”的整体意义规定为一种政教类型,视《诗》本文一个内在一致的统一体,“美刺”言诗,形成从整体到部分融贯一致的封闭的诠释循环系统:朱熹则以对本文实际真理的肯定修正“美刺说”.并在“劝善戒恶”的层面,重新构建了“思无邪”之“使人得其情性之正”的去邪归正的《诗》教观。

  • 标签: 经学诠释学 《诗》教 思无邪 诠释学循环 完全性的先把握
  • 简介:1920年代创刊于中国大连的《亚》被公认是体现了日本现代主义诗歌特点的重要杂志,而同期创刊于广州的《铜锣》则被视为具有无政府主义色彩的重要杂志,代表了日本1920年代广义上的现代主义诗歌的另一个谱系。本文《亚》和《铜锣》中心,从两者创刊时的历史语境、不同的都市背景,以及杂志中心人物安西冬卫与草野心平各自不同的越境体验等方面,论述日本现代主义诗歌与中国的至深关联。

  • 标签: 现代主义诗歌 大连 广州 安西冬卫 草野心平
  • 简介:《维摩诘经》是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在佛教般若思想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维摩诘是梵语音译,“维摩”意为“无污染”,“诘”就是“名声”或“评价”,故玄奘大师将其译为“无垢称”。维摩诘居士是《维摩诘经》中实际的说法者,他深通大乘佛法,倡导解脱的关键在于主观修养而不在于出家苦修。

  • 标签: 《维摩诘经》 《世说新语》 士人 东晋 大乘佛教 般若思想
  • 简介:由于明初士人的诗学理论具有易代之际典型的过渡特点——即立足于理学的大背景之下,与朝代初兴所推行的风雅政教观念有所应合,但又受到祧宋归唐思想的影响,带有文学审美性质的反理学倾向;因此,明初士人对李白诗歌风雅正音内涵的挖掘,以及对李诗豪放飘逸之艺术个性的无法回避,出现了理论上的矛盾交错,这使得明初对李白的理论评价,呈现出比元代更为明显的理学与文学相融通的特征以及艺术审美趋向。

  • 标签: 李白诗歌 明初 审美类型 选诗 批评 艺术个性
  • 简介:《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型机关报。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同年10月25日迁至重庆出版,1947年2月28日被迫停刊,连续出版了9年零1月又28天,共3231期。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喉舌,其存续期间在宣传中共方针、政策,塑造中共正面形象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标签: 《新华日报》 《讲话》精神 中心论 中国共产党 诗歌 变通
  • 简介:“赋”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文体,形成于秦,兴盛于两汉。《诠赋》是《文心雕龙》中关于文体论的第三篇,在《明经》与《乐府》之后,可见刘勰对其重视及它作为文体的重要作用。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 标签: 《文心雕龙》 刘勰 批评 流变 赋体 宋元戏曲
  • 简介:要论及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影响最大的事件,则非新文化运动期间对于白话文的大力提倡莫属.在那一时期,陈独秀力倡要“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 标签: 文学论 白话文 语体文 钱基博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新文化运动
  • 简介:日本著名古典随笔《枕草子》中运用了大量的色彩描写,堪称色彩盛宴。本文通过该作品中"紫"色用例,分析了日本平安王朝女性作家的贵族审美倾向,并试与中国的古典色彩审美相比较。

  • 标签: 《枕草子》 紫色 色彩 审美 贵族 王室
  • 简介:在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中,深圳文学一直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存在。这不仅仅因为它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重镇而诞生和成长,更重要的是,它一直一种充满活力的姿态活跃于中国当代文坛,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某种程度上引领着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几个重要领域。20世纪80年代,深圳文学在“打工文学”的名义诱发了一股写作潮流的同时,也将自身对一个城市的书写载入中国文学的历程。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生态 写作倾向 深圳 20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
  • 简介:西藏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和长期遗世独立的神秘色彩契合了英国文学中久已存在的超现实传统。作为一个畅销书作家,“洛桑然巴”的“自传”写作所构建的西藏神秘形象迎合了西方人对西藏的集体想象。“神秘的西藏”实质上是西方书写的创造物。

  • 标签: 英国文学 西藏 神秘形象 《第三只眼睛》
  • 简介:小说,作为一种叙事的艺术,既是虚构,也来自对真实的人生与命运的体察。而真实的人生充斥着“寻找”,寻找的对象抑或是抽象的价值、自我理想、真理、自由等,抑或是具体的物件或生命。

  • 标签: 长篇小说 叙事 范小青 王村 自我理想 人生
  • 简介:明代心学盛极一时,证入道体者或深或浅,亦多得力于禅门思想资源的濡染,显示了"三教合一"的历史发展潮流。其中最突出者即为王阳明,其对禅宗思想资源的批判性吸收,不仅有裨于心学思想世界的建构与拓展,而且强化了中国文化生态结构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体现了儒学吸收消化异质宗教后特有的形上智慧与生命气象。明代心学学派是儒佛合流的思想文化典范,但本质上仍充满了人间秩序关怀的儒家正统学派。

  • 标签: 王阳明 儒学 禅宗 三教合一 心学世界
  • 简介:张爱玲的《金锁记》和日本德富芦花的《不如归》虽然并不存在着直接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在刻画曹七巧和庆子这两位婆婆的时候却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对恶魔婆婆这一形象都做了成功的描写。通过对作品进行类比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拥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两个国家的不同作家,是如何理解和看待婆婆这一角色,其中又隐藏了哪些异同点。

  • 标签: 恶魔婆婆 曹七巧 庆子 比较
  • 简介:知音,作为音乐生活中的一种特有现象,很早就被各类文献典籍注意到,留下了数量可观的文字记载。虽然就其广义而论,涵盖一切音乐理解现象,但就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及相关文论而言,却主要指文人高士之间由乐而心的交互、印契,乐者与听者相知故,彼此引为知音。这就是说,知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而是一种有着鲜明特征与特殊意义的高文化的文人音乐家为主要参与者的交互主体性行为,这就是知音的专指范畴。对其进行专门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士人群体审美价值观及文化生活方式有着较大的意义。

  • 标签: 古代音乐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士人群体 知音 现象研究 交互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