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从马克主义哲学产生的现实基础,弘扬马克主义哲学基本精神的现实意义以及马克主义哲学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马克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产生,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也是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准确把握和大力弘扬马克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环境问题严重困扰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今天。只有马克主义哲学才能为我们认识现代社会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实基础 基本精神的意义 现代社会发展
  • 简介:<正>最近几年,“西方马克主义”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受到我国理论界的重视.报刊上发表了不少专题论文,也有专著出版.但目前国内对“西方马克主义”的介绍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学、哲学、社会学领域,对它的归宿——美学、文艺理论的介绍和研究,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冯宪光同志的《西方马克主义文艺美学思想》(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出版),作为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和研究西方马克主义文艺美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艺美学思想 发展马克思主义 卢卡契 文艺理论 马尔库塞
  • 简介:<正>《文汇报》81年11月3日,发表艾夜《什么是“马克主义的人道主义”》,对长篇小说《人啊,人!》进行批评。文章指出:在文艺复兴时代,当人们用后来被历史学家称为“人文主义”世界观以反对神道和君权的时候,无论是人性论还是“人类之爱”,

  • 标签: 人道主义 马克思主义 人文主义 世界观 人类之爱 文艺复兴
  • 简介:<正>1究竟怎样确立马克主义的文艺本质观?时下,国内外理论界观点各异,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不同意见。一种以苏联学者波斯彼洛夫、卡岗和我国的陈涌、陆梅林为代表,主张“艺术认识本性论”,或曰“意识形态本性论”,认为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一种以苏联学者万斯洛夫、齐斯和我国的钱中文等为代表,主张“艺术审美本性论”,或曰“审美的意识形态论”,认为“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它的最根本特性应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结合”,由此,文学艺术是

  • 标签: 社会生活 艺术审美 客体 心理学 艺术本质 意识形态性
  • 简介:<正>“五四”新文化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酝酿和发展起来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早在“五四”前几年,由于1911年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未能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交迫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新的阶级力量增强的历史条件下,痛感旧文化旧思想是社会改革的严重障碍,便创办刊物,奔走呼

  • 标签: 抗战文艺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文艺工作 街头诗 《新青年》 为社会主义服务
  • 简介:<正>余飘的二十五万字新著——《周恩来对马克主义文艺理论的贡献》.最近由华夏出版社出版.本书材料翔实,系统介绍了周恩来在各个时期对文艺问题的论述.作者认为,周恩来的文艺论述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它是以一个伟大的马克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修养为坚实基础的,因此表现出一般文艺理论家难以达到的思想深度.二、它是在长期领导革命文艺工作,与作家艺术家亲密交往中产生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周恩来 文艺问题 亲密交往 文艺理论家 作家艺术家
  • 简介:<正>最近,笔者为《马克主义文艺学大辞典》写了“马克主义美学”辞条,补充了自己过去探讨之不足.同时,有感于过去读过的一些论著,在讲到马克主义美学实现的革命变革时,大都语焉不详.因此,将它敷衍成文,围绕着马克主义美学实现的根本性变革,谈了以下几个问题:马克主义美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生产劳动美学、文艺美学、生活美学三大分支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美学研究 文艺作品 艺术思维 生活美学 掌握方式
  • 简介:<正>1990年1月6日《文艺报》发表朱辉军《马克主义文艺理论与现代中国文学》一文,文末指出:马克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现实中国民族传统结合之后,一方面使它更有效地指导了中国文艺的创作实践,另一方面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那就是实际上是根据理论家们对中国现实和传统的理解,从马克主义文艺理论中获取他们在现实中所需要的,这就势必会突出马克主义文艺原理的某些方面并发展它们,而同时忽视了它的另一些方面。由于对文艺大众化的强调,对恩格斯提出的典型性就相对忽略了。除了现实主义以及相应的文学真实性、文学典型性原则,以及现实主义的倾向性,党性原则,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以及文艺大众化原则等之外,马克主义文艺理论还有更多的内容。如同时

  • 标签: 现实主义 典型性 民族传统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创作实践 劳动人民
  • 简介:<正>泛义地说:“西方马克主义”概括了主要流布于西欧、北美的所谓马克主义思潮。现今所用的这一名称,最早是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在一九五五年《辩证法的历险》一书中使用的,他并且将这一传统追溯至卢卡契一九二三年问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根据马克主义的历史考察原则,对一种思潮的把握,有必要从现实的和历史的以及理论的内在的两个层

  • 标签: 卢卡契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现代主义 三十年代 阶级意识 美学
  • 简介:马克从来没有把文学艺术看做是孤立的现象,他在考察文学现象时与考察其他社会现象有着大体一致的思维方法或思想路径——从抽象到具体。这一方法在文学上主要表现在:首先,作家们应该以历史的观点去观察时代和社会,创造出足以体现时代趋势和社会本质的典型人物形象;其次,在具体写作中,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地把人物形象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当然,马克主义文论并不是片面强调“抽象”和“具体”的某一个方面,而是希望这两者在具体作品中能达到有机融合和辩证统一。

  • 标签: 抽象具体 马克思主义文论 思想路径
  • 简介:本文旨在讨论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直接回应最近的见刊论述以及2014年上海复旦大学专题研讨会中与身体美学相联系的四种观点。这些观点是:1)身体美学是一个学科,犹如经济学一样的研究领域,不同流派彼此阐发但学科本身仍然有待于历史学者与其它形式的批判加以论述;2)身体美学不是一种实用主义;3)身体美学研究促进赋型(embodiment身体化),可以成为身心互融的强有力手段,以及4)正如已有的种种马克主义式学科如马克主义经济学说一样,也会有马克主义身体美学。然而,当我们将舒斯特曼的论著与马克主义学说联系起来,我们也许要将以上四种主张全都摒弃。我的论证是,舒斯特曼的美学从理论到实践都可谓是资产阶级的、非历史的、实用主义的,因此他的美学,从坏的角度看,代表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结晶,从好的角度看,是这种意识形态的一种应对策略。马克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生产、异化、剥削等诸方面能促成虚假意识形态的形成,由此出发,我们可论证的是,身体美学则促成一种去型(disembodiment去身体化)。其结果便是,舒斯特曼所提出的身体美学究其本质是与马克主义彼此不容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美学 身体美学 实用主义
  • 简介:<正>郑季翘同志在十三年前所写的《文艺领域里必须坚持马克主义的认识论》一文中,认为形象思维“是反马克主义认识论”的。在毛主席肯定形象思维以后,他在《文艺研究》79年1期发表的《必须用马克主义认识论解释文艺创作》这篇文章中,则强调“毛主席所说的形象思维”和他“所批判的‘形象思维论,各有其不同的含义,”

  • 标签: 思维方式 毛主席 形象思维 十三年 思想 学文
  • 简介:《一间自己的房间》集中体现了弗吉尼亚·伍尔夫早期的女权主义主张,而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也成为女权主义运动最具号召力的旗帜之一。笔者拟通过作品中的一些关键词来梳理作者的女权主义主张,以及其与马克主义千丝万缕的联系。

  • 标签: 女权主义 马克思主义 一间房
  • 简介:2009年,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是值得特别书写的。这一年,新中国迎来了她的第一个甲子华诞。作为新中国成长历程一部分的马克主义文艺理论,总结自身60年峥嵘岁月,寻找面对纷繁复杂现实的言说方式,进而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道路,成为学者们最为关注的话题,马克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在这一年有了许多新的进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文艺理论研究 2009年 成长历程 言说方式 新中国
  • 简介:在英国马克主义文学批评史上,首先把马克主义理论原创性地应用于文学领域,为英国传统的确立开辟新的生长点的是考德威尔。其后,经过汤普森、雷蒙·威廉斯、斯图亚特·霍尔、理查德·霍加特、特里·伊格尔顿、佩里·安德森等理论家的努力,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英国 20世纪 马克思主义理论 悲剧 文学批评史
  • 简介:马克主义者往往忽视形式研究的重要性,而杰姆逊教授却认为形式问题对于马克主义尤为重要,并且用“马克主义与形式”来概括他的学术研究。因此,笔者以此为主题,围绕他学术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对杰姆逊教授进行了访谈,以期对中国马克主义文学理论和美学研究有所借鉴和启发。

  • 标签: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 马克思主义 形式
  • 简介:本文立论的出发点是马克按生产方式划分的历史阶段划分法与福柯的认识论分期法下的知识型阶段的综合,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杰姆逊有关意识形态要素的论述。杰姆逊可见的理论弱点是,对于那些若非乌托邦也起码是积极的元素未加论述,而这些元素或许对解构或拆解历史进程中的意识形态要素具有工具价值。本文进而提出,其未加论述之理论进途或许能成为既是超认知的又是超历史的具体的普遍。我们有理由认为要在中国语言与哲学传统内部寻求具体的普遍。本文所基的理由包括本雅明“意象辩证法”的观念构想,最终落实到作为中国理想的“和”的概念。这一运思带来一个饶有趣味的论点。当代中国官方思维和宣传中的“和”正是意识形态要素的典范。本文认为这绝非巧合,反而能打开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批判性讨论。目前,意识形态要素可说是正在一个新转向的边缘,这样的讨论尤其能触及当前的意识形态要素。

  • 标签: 马克思主义阐释学 辩证法 历史主义 认识论
  • 简介:2013年度中国马克主义文艺理论是指中国学者在该年度内研究马克主义文艺理论的相关成果,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对经典马克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第二,对中国化马克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第三,对西方马克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包括译介。以下分别论述。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国学者 中国化 译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