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英国的艾略特,作为新批评派而轰动西方文坛,在今天仍有影响。伍蠡甫在《现代西方文学批评的若干流派》(《文艺报》85年3期)一文中,指出他的理论主要有三点:“非人格化”“客观对应物”和“有机形式主义”。文章指出:首先,诗的问题乃形式表现或媒介运动的问题,而非形式、媒介所服务的内容问题,其关键在于必须首先排除与内容密切关联的作家人格、作家个性、方能突出艺术形式的重要性、决定性。其次,关于形式表现的途径,艾略特作如下论述:“用艺术形式来表现感情的唯一途径,就是探寻一个‘客观对应物’。换句话说,一系列的物、一种情景、一连串的事件,都应作为那特殊感情的程式;由于这些外在事物必然以感觉经验为终点而宣告结束,所以它们一经提出,感情立刻被唤起了。”艾略特以艺术形式为前提,在客观世界中找寻“对应物”,从而通过“状物”达到“写情”。但
简介:<正>文学的批评不等于批判,更不是悬在作家头上的“棍子”,我国古代的确有此理解。“批评”原是“批”和“评”的复合词,属并列结构,“批”当然有批判、抨击之义,但这只是其中的一面,批点、批改则可兼褒、贬二义;而“评”则是评改、审定的意思,好则说好,坏则说坏,并非专属贬意,如获奖优秀文学作品的评定,是广大读者和专家批评的结果,这类批评,非但不贬,反有褒意。因此,严格地说,“批评”一词是中性字眼,其中可以包含现在意义的批评或批判,而同时也允许有表扬与颂美,有“美”有“刺”,这才是全面的批评。一部贯通数千年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其称“批评”云者,就是既有对于拙劣作家作品及其错误创作倾向的批评或批判,但更多的是对于古今优秀作家作品的欣赏和总结,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美刺并兴而不悖。文学的进步,作家求提高,是离不开批评的。古代文学运动要获得健康发展,就必须培养一大批青年作
简介:摘要教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主导因素。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教师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发展的潜力与境界。处在这样一个知识日新月异、信息传递快捷的时代里,教育的理念、内容、手段与方法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急剧的变革,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教师扮演的只是一个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现如今,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现代教育体系正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过去的这种教学方式早已不再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要。在这样的新形势下,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需要教师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所以,顺应时代要求,打造学习型教师,已成为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