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新加坡的电影学者认为新加坡电影似乎乏善可陈。不过当电影走过百岁生日之后,作为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大众文化影视节目俨然地成为了国家、民族与外界交往的名片,影片《鸡缘巧合》,在2001年也登上了新加坡十大卖座榜的榜首。影片在剧作上采取了讽刺幽默的喜剧语言,同时将小贩等生活于最底层人们的生存状况、语言环境与莎士比亚外来文化进行比较并通过两个家庭对比着穿插描写,可以看到东方的土著文化是如何与西方经典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也可以看到几代人的代沟是如何通过学校的教育、大众文化的熏陶而达到新的和谐。同时,还可以看到听到剧作家设置的妙趣横生的新加坡派生的英语、英式十四行诗的莎士比亚英语和流行英语的大拼盘。剧家家用这种方式帮助观众解读新加坡。
简介:<正>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从先秦至两汉,其核心都还是“言志”说,诗作为一种美感文学,除了其语言、形式之外,与应用的文学尚无明显的本质区别。虽然屈原的《惜诵》中已首出“抒情”一语,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序》中的为屈原“露才扬己”作了辩护,《诗大序》中也出现了“吟咏情性”之说,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已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把握,但是对于“情”在诗中独特审美意义和价值,尚未成为诗人自觉的意识。要说“温柔敦厚”也是一种情感状态,具有“中和”之美的话,那也成了服庸政教功能的一种情感规范,《诗大序》说“发乎情,止乎礼义”,就将情感的审美指向半途截断了。真正能体现诗歌作为一种对情感进行审美的独特文体,从而使诗人在创作构思时获得一种有别于理性认知的新的思维方式,再在他们的作品中突破窒息情感审美的政教规范,表现出种种“放荡”的境界,那是直到陆机在《文赋》中“第一次铸成‘诗缘情
简介:清代江南士林的文字缘可以从文字饮、文字业、文字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三个方面体现了文人以文字为媒、以文字为事、以文字为器的总体状况,也表现出他们对“文字——文学”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文化功能、社会作用的体认。文字缘现象不是清代,也不是江南所独有的,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古代各地文人群体的共相,但清代社会与历史的复杂性,江南文人群体的聚集度,使得这种对“文字——文学”的偏好演化为一种文化崇拜的心理。尤其在社会大变局中,相对于物质的力量,他们似乎更相信文字凿破天地、创化世界的伟力。文字缘与文字崇拜,体现了江南文人对本土文化符号的审美体验和价值发现,显示出对文学话语场域的扩大和对道义目的性的追求。
简介:我的父亲汪洋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任职三十五年中,他的朋友李 为北影厂写了四个电影剧本,六十年代的《耕云播雨》、《龙马精神》,“文革”后的《大河奔流》、《双雄会》,都搬上了银幕。李 和北影的成功合作,表明李 和北影是很有缘分的,李 和父亲汪洋也是很有缘分的。父亲在五十年代就认识了李 。李 告诉我,他写作的恩师是邵荃麟,而真正引导他写电影剧本的是上海电影厂的导演沈浮。当时电影界中流传着“南徐北汪”的说法,也就是说电影界南方有上影厂的徐桑楚厂长,北方有北影厂的汪洋厂长。李 是他们两位的好朋友,他为这两个厂连写带改近二十个电影剧本,他在电影界可以称为多产作家。李军与父亲的接触更多还是在开文代会、电影会
简介:写下这个题目,我是惴惴不安的,作为一个鲁迅的崇拜者,我生怕自己不够谨严的推论会伤害他,那怕是只言片语的、违背本意的.但转而一想,鲁迅本就不该被置于"佛龛"而加以神化或异化,他是一个生活、思考、战斗、挣扎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本真率性的人,他有恋母之心,有兄弟之义,有儿女情长;他有情欲、有赤诚、有沮丧、有神经质……,自然他就可能有割舍不了的恋情或是私德上的某些"疵点".于是我想起了羽太信子.这么个普普通通的日本女子,因为她与周氏兄弟发生了关系,因而也就当然地与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发生了关系.虽然在此之前,我的耳膜里一直被灌输的是对于她的不屑或轻贱的话语,但我还是固执地记住了这位幸运地、无意间走进中国历史的日本女子,尽管她是导致周氏兄弟反目成仇的最直接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