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写文学史"的浪潮中遭到贬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主题先行"。对于《子夜》的"主题先行",论者大多以1939年6月茅盾对《子夜》的主题的阐释——"回答托派"作为主要论据之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回答托派"的阐释自1933年1月《子夜》出版至1939年6月《〈子夜〉是怎样写成的》发表之前,茅盾没有在任何文章中提及。那么,1939年茅盾对《子夜》主题的阐释,是否是作家本人的真实写作意图?其主题阐释是否经过了作家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记忆修改?把它作为“主题先行”的主要论据之一是否合适?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简介:悯秋的生命是一幅长长的灰绸子,喑哑的美丽.如果用在巴黎的时装会上,那是顶上等顶高贵的颜色,可是,如果生不逢时,沦落在乡村小镇的杂货店里,那也只好灰尘满面,等待一位两鬓如霜的老太太,买回家去做寿衣.
简介:王艮因现实政治的刺激、非法贩盐的恐惧和孝亲的伦理精神,而提出"明哲保身说"。此说的积极意义在于纠正当时士人因一些不正当的观念和理由而做出枉顾性命的偏激行为,提醒士人以保重身体性命为首要任务。王艮的论证策略是提升个人身体的重要性,将身与道合一化,再以"一体之仁"开拓出保身爱人的伦理行为。可是,论证中出现了一些在逻辑上较为勉强的失误,比如"能爱身,不敢不爱人";"能爱人,则人必爱我"和"保身而不知爱人,则利己害人"。这些失误让我们看到王艮"执本而用末"的"保身"原则在积极意义上维护了道德的完满性,而在负面意义上又丧失了道德的实用性。简言之,王艮的"保身说"在历史背景下有其救正道德时弊的审美感,却容易成为不道德的庇护所。
简介:目前学界对叶维廉比较诗学存有误读,本文旨在对其比较诗学所阐明的新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路径进行重审与再研究。首先以叶维廉诗学中“同”、“异”、“模子”概念的重新剖析作为起点,探讨他是如何以这三个基本概念作为根基构建起中西比较诗学理论体系;其次,探讨叶维廉在道家关学和现象学;r-通研究中,如何实践其比较诗学基本思路,以此作为观照视野重新阐释中国古典诗歌。叶维廉超越传统的概念化比较方式,在现象学“境遇域”式的理解视域中展开比较研究;同时,道家美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现象学的比较视域,为叶维廉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审视中国传统关学及其观照下的中国古典诗歌,叶维廉也由此建构了纯任自然的诗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