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2 个结果
  • 简介:1.引子早就听说,伊春林区的乌马河林业局,有一支六七百人的采伐队走出国门.到俄罗斯打工伐木,年采伐量近50万立方米.相当于现在十个乌马河林业局本土一年的采伐量。很想知道这些伐木工人为什么要去异国伐木?他们在国外是怎么工作、生活的?挣着钱了吗?乌马河林业局对俄办事处提供了一次前去采访的机会。从2008年10月27日至11月11日,我和乌马河林业局的剧作家、原林业局老干部科科长宫德福同志.在乌马河对俄办事处杨振国主任、赴俄采伐队苏克拜后山江北采伐队队长刘长林的陪同下,对这支采伐队进行了16天的跟踪采访。

  • 标签: 俄罗斯 乌马河林业局 跟踪采访 采伐量 伊春林区 办事处
  • 简介:[译者按]:《蚕豆公主》的剧本发表于1993年,影片摄于1997年。剧本发表时就获1993年俄罗斯“塔夫尔电影节”最佳剧本奖。1997年影片在“俄罗斯电影颂电影节”上获“观众最喜爱的影片”奖。同年,俄罗斯《苏联银幕》杂志的读者评选影片中尼娜的扮演者叶列娜·萨丰诺娃为1997年最佳女演员。本片由乌克兰的敖德萨电影制片厂与俄罗斯的“电视中心”合拍。但编剧和大多数演员都是俄罗斯人。影片反映的也是发生在莫斯科的故事。青年女编剧玛莉娜·玛列耶娃和青年导演维林·诺瓦克把情节剧的样式与童话故事的样式揉合到了一起。影片很真实地反映了俄罗斯各阶层的人在大动荡的现实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影片中既有苦涩,也有眼泪和欢笑

  • 标签: 女侍者 女伙伴 小伙子 乌兹别克人 自动电梯 母亲
  • 简介: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的故事是上帝设定的,搭上界了就是有大故事,躲也躲不过;搭不上界的怎么也扯不上,忽悠也是白扯。中国与俄罗斯的故事就是如此。今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该讲关于俄罗斯的故事了。

  • 标签: 另一个国家 俄罗斯文学 对我说 自由飞翔 我自己 在乡下
  • 简介:《跳舞者的时代》摄于1997年。影片于1997年在俄罗斯“塔夫尔电影节”获最佳编剧奖,并与《窃贼》、《兄弟》等两片同获该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该片还获俄罗斯电影工作者一年一度评选的1997年“尼卡”奖的最佳编剧奖。编剧阿历克山德尔·明达泽与导演瓦吉姆·阿勃德拉什托夫从1976年合作拍摄第一部影片《辩护词》以来,一直是经久的创作搭档,《跳舞者的时代》是他们合作的第十部影片。影片《跳舞者的时代》表现了三个同乡朋友在北 高加索地区的人生经历与命运,片中有真诚的友谊,感人的爱情,也有复仇与宽容。影片中的主人公生活在一个政治与经济双重危机的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这是一个既是胜利者、又是失败者的时代,也就是跳舞者的时代。编剧阿·明达泽在他的每一个剧本中都能令人信服地、详尽地把生活在当今世界中的现代人描绘出来;而导演瓦·阿勃德拉什托夫是一个始终对一些本质性的问题感兴趣的电影艺术家,他关心人应该怎样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矛盾中究竟是谁的过错?

  • 标签: 电影 文学剧本 俄罗斯作者
  • 简介:  因工作的关系,我曾几次踏上俄罗斯的土地.在与俄罗斯人的近距离接触当中.我领略了俄罗斯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尤其是俄罗斯人善良、坦诚和牢固的公德意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标签: 俄罗斯处世 处世事
  • 简介:编者按:文学与政治的互喻、互动关系,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在理解上已经不存在太大的障碍。如果我们把“政治”理解为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关系,那么,任何文学,不论怎样“纯粹”,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利益关系的框架内展开的,并以

  • 标签: 张捷 《俄罗斯作家的昨天和今天》 俄罗斯文学 艺术风格 民族文化
  • 简介:饱尝着家园沦丧的痛感.亲历着女性的种种磨难,使沦陷时期东北女作家的第一声歌唱便呜咽着绵长的痛楚。这一绵长的痛楚与当时作为文学主导模式的民族主义话语及男性书写所裹挟着的阳刚、浪漫、诗意相背离。正是这一背离使人们对东北沦陷时期女作家的写作存在着双重的误读:要么为民族

  • 标签: 东北沦陷区 女性作家 民族主义话语 现代文学 男性写作 性别文本
  • 简介:张捷的新著出版后,在思想、文化界引起了广泛注意,2001年1月17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中国文联出版社、杂志社、杂志社等五家单位联合召开了该书出版座谈会.贺敬之、叶水夫、王夫棠、徐非光、马蓥伯、丁振海、严昭柱、蔡毅、王泽洲、李正忠、涂武生、陈飞龙、祝东力、于林、陈燊、李辉凡、曾镇南、田力、孙雁行等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共计三十余人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会长郑伯农主持.

  • 标签: 张捷 《俄罗斯作家的昨天和今天》 俄罗斯文学 社会背景 艺术风格
  • 简介:一个多月前,我给远在澳洲的倪蕊琴教授打了个电话,约她为即将举行的“纪念列夫·托尔斯泰逝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写份发言稿。倪老师答应了,并说她最近也想为托尔斯泰的这个纪念日写点东西。稿子很快就发到了我的邮箱,名为《重读(给一个中国人的信)》。打开一看,还是倪老师的风格,感情充沛,思维活跃,文章从托尔斯泰的东方情结谈到了托尔斯泰思想在当下的意义,发人深思。

  • 标签: 俄罗斯文学 教授 托尔斯泰 学问 良知 随笔
  • 简介:民族志作品中存在着由于些作者性别、种族差异等特点呈现出表述方式多样性的特点。女性民族志作者文本中更多采用复调式的叙述方式来建构一种让渡式作者权威,特别在少数族裔女性学者民族志文本中,常采用第一人称复数的主体表述,给予受访人声音的同时,也将女性身份与族裔身份相关联,具有明显的实验性写作特征。

  • 标签: 第一人称复数 复调 民族志作品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保障。它立足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又切合当代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是我们民族团结工作在未来更加和谐发展的重要指向标。创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团结教育,需要更加凸显和彰显两者间的内在逻辑性,找准出发点、突破点和落脚点,实现两者教育活动间的交融呈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创新发展。本文将主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团结教育中的途径进行论述。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团结教育 路径
  • 简介:1920年代,一批作家将目光转向了民众,主要是农民身上,由此开辟了一个更为新鲜和广阔的视域。乡土小说作为一股持久的创作潮流,不仅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清新的泥土气息,也拓展了新文学的题材,泥土气息一直蔓延着整个现代文坛。长期以来,受启蒙主义的影响,一般认为1920年代乡土小说的价值在于批判乡村社会的落后愚昧以及反人性的原始习俗,和鲁迅一样改造国民性是这些小说的重要主题。但是也有论者对乡土小说的国民性批判在美学上的“分离”现象提出质疑,即这些作家在讲述“别人”的时候,是否掩盖了另一种形式的傲慢。

  • 标签: 国民性批判 乡土小说 个人主义 民族寓言 重读 改造国民性
  • 简介:身为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美学家、艺术理论家以及社会批评家,约翰·罗斯金(JohnRuskin)的成就跨越了艺术、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其观念对列夫·托尔斯泰、普鲁斯特(MarcelProust)以及甘地(MohandasKaramchandGandhi)等人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是,受到十九世纪自然主义、科学主义以及道德主义等观念的影响,罗斯金的审美体系中存在着自身难以解决的悖论。朱光潜在他的美学论著中曾多次谈及罗斯金及其美学问题,由此引发美学研究史上的一段“公案”。

  • 标签: 美学观念 罗斯金 朱光潜 约翰 艺术理论家 分歧
  • 简介:<正>武汉大学学报1989年第二期刊载骆家彦的论文《民族化与中华文艺的振兴》。文章一开始就指出当今艺术论坛形成一种否定民族化或民族性的理论,似乎一提它,便是“老调重弹”、“向后转”。作者认为对民族化问题的分歧,本质上是对民族性问题的分歧。提出“民族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由于民族的存在和它的创造而导致的艺术的一种特殊属性”。所谓“世界

  • 标签: 民族自主性 民族化 民族性问题 艺术 武汉大学学报 特殊属性
  • 简介:老舍的创作思想受到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也形成了多种创作方向。在保守主义的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他的启蒙主义的创作方向,坚持了国民性批判的主题,代表作有《二马》、《赵子曰》、《猫城记》等;在平民主义和平等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他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对黑暗、堕落的城市生活进行批判,代表作有《骆驼祥子》等。在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影响下,形成了他的革命古典主义的创作方向,坚持为民族兴亡而写作,代表作有《四世同堂》以及抗战中、解放后的那些不那么成功的作品等。老舍创作的多向性,非常典型地揭示了社会转型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矛盾、彷徨以及最后的归宿。

  • 标签: 老舍 启蒙主义 现实主义 革命古典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