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弗里德里希·丹尼尔·恩斯特·施莱马赫(FriedrichDanielErnestSchleiermacher.1768~1834)是18、19世纪之交时期德国著名的基督教新教哲学家、神学家、古典语言学家,重要的浪漫派人物和热忱的爱国主义牧师。

  • 标签: 施莱尔马赫 DANIEL 基督教新教 19世纪 语言学家 爱国主义
  • 简介:1987年6月14日,在联邦德国波恩社会民主党举行特别党代会,汉斯——约亨·福格以404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主席,成为自舒马赫、奥伦豪和勃兰特之后的第四任联邦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

  • 标签: 福格尔 汉斯 德国社会民主党 主人 联邦德国 党代会
  • 简介:记忆和遗忘不可分割,相辅相成。文化记忆研究学者莱达·斯曼的《遗忘的形式》以记忆和遗忘的关系为框架,探讨了遗忘在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中的各类形式、技术,并通过分析了七个社会遗忘案例指出了遗忘可以成为福音或诅咒,对个体或者群体拥有建构性或者破坏性功能。

  • 标签: 阿莱达·阿斯曼 遗忘 技术 形式 功能
  • 简介:康拉德·登纳(konradAdenauer)(1876-1967)是联邦德国著名政治家,近代和现代德国历史上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他1917—1933年任科隆市市长,曾兼任普鲁士议会议长,纳粹时期被撤去全部职务,几度被捕,战后复任科隆市市长,1945年任基督教民主联盟(CDU)主席后积极参与筹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49年9月首任联邦德国总理;1951—55年兼任联邦外交部部长。

  • 标签: 阿登纳 康拉德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小传 联邦德国 1949年
  • 简介:纳·冯·西门子(WernervonSiemens1816~1892)的父亲出资使他免于在麦克伦堡服兵役,这样他就可以申请在普鲁士进入马格德堡炮兵学校。他想成为工程师,但如在柏林建筑科学院学习,对他父母亲来说费用太昂贵了。所以他开始通过军事教育实现走上理工专业的生活道路。在1835年秋天,他就接到柏林工程师和炮兵联合学校去的命令。

  • 标签: 西门子 维尔纳 SIEMENS 生活道路 军事教育 工程师
  • 简介:战后,西德经济从极度困境中崛起,登纳作为当时的总理,为此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当时,他在总结旧德国情况的基础上,提出,“经济权力分散的原则”,同时,他采纳了路德维希·艾哈德博士完整的“社会市场经济”思想,并起用艾哈德任联邦政府经济部长。

  • 标签: 经济复兴 阿登纳 战后 社会市场经济 权力分散 路德维希
  • 简介:德国汉斯·赛德基金会(简称“赛会”)自从1983年以来便与我国在职业教育、管理培训等领域开展了颇具规模的合作。15年来,中德双方在各个合作项目上,探索出了一条将德国“双元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道路,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职业学校,培养了大量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及企业管理人员

  • 标签: “双元制” 职业教育 在华发展 培训中心 职业学校 基金会
  • 简介:卡特政党模式是西方政党类型学研究的突出成果,其显著特点是政党与国家的结合以及政党之间的频繁联盟。因此,卡特政党最大的理论贡献在于对政党作为治理工具特性的强化,以及对传统西方以“选举竞争”为基础政党理论的颠覆。从组织结构、社会基础、财政资助和政党竞争等四个维度出发,卡特政党模式显然已经在德国兴起。本文认为,选民代际更替和新社会运动对政党功能的部分替代是德国政党卡特化的结构性原因;主要政党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结盟而非竞争的方式进行运作则是行动者因素;德国国内治理问题、外部环境压力以及政治文化的改变也是影响德国政党卡特化的情境因素。

  • 标签: 政党类型学 卡特尔政党 德国政党
  • 简介:约翰·图秀斯(JohannesAlthusius1557-1638年)是德国早期的资产阶级思想理论家,他对于国家的形成、国家主权以及国家政治管理的叙述不仅仅构成了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史上的重要一章,而且集中地深刻地反映了1618年爆发的“三十年战争”前夕德意志社会的政治状况。图秀斯的理论表现了当时德国与欧洲其他较先进的国家之间的差异,因此,研究图秀斯的著作有助于了解十六世纪下半叶的德意志。

  • 标签: 国家学说 政治学说 约翰 资产阶级思想 三十年战争 政治管理
  • 简介:德林与一些18世纪德国作家相似,通过关于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阶段的历史发展模式表达历史哲学观与诗学观。万有和谐的理念构成其三阶段历史发展模式的鲜明特征,历史的发展演进遵循由过去的和谐与繁荣转为现代社会的异化与不和谐,再转向未来更高层次的万有和谐。本文结合荷德林的代表作,分析梳理他对三阶段历史发展模式的演绎。

  • 标签: 荷尔德林 三阶段历史发展模式 和谐观 诗艺理想主义
  • 简介:汉斯-乌利希·特莱谢发表于1998年的自传体小说《失踪者》映射了莱达·斯曼所指出的德国社会在2000年前后所经历的“记忆的回流”,从一个经历了二战末期逃难的普通家庭的创伤记忆出发,以文学的形式展现了德国人在战后长期被压抑和排挤的受害者记忆。本文将分析《失踪者》中家庭创伤记忆的生成、传播和固化以及叙述者如何通过受害者回忆叙事找寻自我身份认同。

  • 标签: 家庭创伤 身份认同 受害者记忆
  • 简介:“敞开者”/“敞开”(DasOffene)在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与海德格的存在主义哲学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当里尔克将“敞开”这一在世状态赋予缺乏意识的沉郁的动物时,海德格则在动物的封闭中看到了其“贫乏于世”的属性。阿甘本在他的著作《敞开:人与动物》中对“敞开”概念进行了新的思考,以终结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的“人类学机器”,为理解人与动物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标签: 敞开 动物 人类学机器
  • 简介:格里高·萨姆萨(GregorSamsa)的变形使他成为无用的寄生虫,身体的形变被社会和家庭增添了经济上的债和道德的罪等诸多隐喻;但变形也是身体的主动出击,是身体先于精神的觉醒,变身动物体现了身体对实用性思想的反抗,身体的消亡是对规训意志的冷嘲热讽。

  • 标签: 《变形记》 卡夫卡 隐喻 身体 动物生成
  • 简介:本文选择德国表现主义诗歌中的经典之作格奥尔格·姆的《战争》一诗为例详细分析了其中的战争仪式,结合文化学中的仪式理论为解读该诗提供新的尝试。

  • 标签: 战争 仪式 表现主义
  • 简介:德国学者学术层面的中国研究始于17世纪,除了入华传教士以欧洲语言撰写的著作,该地区中国研究的开展还得益于中文图书的西传。作为早期中国研究的先驱人物,克里斯蒂安·门采以一册名为《小儿论》的中文图书为蓝本,编撰完成《中国古今帝王世系年表》,面向德语区读者普及中国文化历史知识。

  • 标签: 门采尔 中国研究 《小儿论》 中文图书 《中国古今帝王世系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