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作为中世纪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园子”以自己独特而诗意的方式,表达出中世纪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在对于“园子”的勾勒中,诗人们往往采用一个古老的文学图景“风景宜人之地”(10CUSamoenus)。此外,中世纪文学中的“园子”还尤其从《旧约·创世纪》与《旧约·雅歌》中汲取了深厚的宗教内涵。中世纪诗歌与艺术作品中对“灵园”与“爱欲园”的描摹也揭示出中世纪欧洲,尤其是12世纪以来,虔诚的宗教信仰与世俗爱欲两种看似相悖的价值景观共存的有趣现象。以上这些思考会集中体现在我对12世纪的诗人哈特曼·冯·奥埃的亚瑟王叙事诗《埃里克》的分析中。亚瑟王骑士埃里克的最后一次冒险“宫廷之乐”(Joiedelacurt)在全书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在这一次冒险中出现的“林园”(Baumgarten)是中世纪诗歌“园子勾勒”的一个典例,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出“风景宜人之地”作为传统文学图景的的“新生”,甚至包括《荷马史诗》中园子与爱欲的关系以及奥维德笔下以“优美之地”为背景而创作的“恐怖之事”。同样重要的是,《埃里克》作为中世纪的叙事诗,深受《雅歌》与《创世纪》中的“园子”形象的影响,尤其是《雅歌》中的“封闭的园子”关涉圣母玛利亚的神学阐释也融汇到了哈特曼对于“园子”的想象和描摹中。哈特曼笔下的“园子”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以“伊甸园”和“玛利亚园”为模板的“灵园”,另一方面是承载着中世纪宫廷爱情(minne)的深受世俗文化影响的“爱欲园”。同时,在这篇论文中,我也以“园子”为中心,探讨了中世纪文学中与此紧密相关的概念和主题:如“冒险”(aventiure)与“骑士爱情”(minne)。

  • 标签: 灵之园 爱欲之园 优美之地(10cus amoenus) 封闭的园子(hortus conclusus)
  • 简介:冷战后德国的北约战略呈现一种基调未变、自主性增强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德国继续将北约视作本国安全的基本工具,在美国和欧洲大陆盟国间维持一种稍微“亲”的大体均衡;另一方面,随着安全情势的整体好转,德国基于本国立场,逐步构筑一种相对独立、扩大发言权的同盟战略姿态。在同盟内部,历任德国总理都重视同美国维系总体上的合作关系,但在诸如伊拉克战争等域外行动问题上,德关系也曾纷争不断,甚至严重恶化,其负面效应尽显。德国的北约战略处于一种本国诉求提升、能力略显不足而又依赖于美国的有限运作空间,德安全关系继续保持一种美国占据主动权的不均衡态势。

  • 标签: 德国 北约 北约战略 德美关系
  • 简介:本文以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为背景,探讨德关系互动的主要特征。两极国际格局下德关系经历了从依附到被依附、到中间冷淡、再到后来双方共求合作这样一条发展脉络。当然从历史发展的主线来看,战后的德关系仍然是一种主仆依附关系,随着西德经济实力的提升、外交政策的更新及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退,两极国际格局开始发生衰变,由此也导致了两国关系逐步开始发生变化,德国力求完全打破对美国的依附关系,而建立一种相对平等的伙伴关系。

  • 标签: 两极格局 德美关系 德国外交政策 美国外交政策
  • 简介:本文尝试诠释歌德《浮士德:一部悲剧》的“天上序曲”。其重点放在神性(自然)与人的关系,即现代西方的认识论问题之上。由于“天上序曲”的首席位置,必然具有全面叙事的功能,它为整部悲剧文本设定了框架和条件,悲剧的产生正是因为主人公浮士德试图突破这些神性(自然)所予的界限。

  • 标签: 浮士德 天上序曲 人与神性 人本主义批判
  • 简介:周日和节日的历史渊源在德国与基督教信仰有着极密切的联系,这赋予了周日和节日宗教语境下的特殊含义。在美国法中这属于BlueLaw(蓝色规范)的特殊领域,在德国《基本法》中用来规范周日和节日问题的是Art.140GGi.V.m.Art.139WRV(第140条魏玛宪法第139条)。这一条款正是通过对魏玛宪法中归属于宗教事务项下的一揽子条款的整体接受才最终进入到《基本法》之中;而且周日和节日保护的宪法目标也清楚表明了其所具有的宗教(或文化)和社会的双重含义。以此宪法规定为基础,德国联邦和州在一般法层面上具体形塑出了对周日、节日进行法律保护的整体框架。

  • 标签: 周日及节日法律保护 宗教自由 国家保护义务 限制正当性
  • 简介:默克尔总理领导的大联合政府执政一年闯将改善德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一个重点,对德国的对政策进行了调整。这一调整主要表现在默克尔在寻找独立自主外交的同时,实现同美国的和解与接近,并平衡德国对欧政策和对政策这两个外交支柱,以达到追求本国利益的目的。

  • 标签: 德国 联邦政府 默克尔 外交政策 对美政策
  • 简介:Ichwei,daBlumennievonselbstausofnenFensternfalen.NamentlichnichtbeiNacht.Aberdarumhandeltessichnicht.Kurz,dieroteRoselagpltz...

  • 标签: 文学作品 玫瑰花 写字台 瓷玫瑰 爱情 作品意义
  • 简介:汉德语言对比(一)汉德音位对比管见钱文彩大家都知道音素本身并不包含意义,它是用来构成语素、词、短语和句子的物质外壳,但是不同的音素在组成语素或词时,就产生了不同的意义。如汉语的“鲁”lu和“吕”lu,两个词中辅音相同,声调也相同,只是元音不同,一个...

  • 标签: 辅音音位 语言对比 元音音位 音位系统 汉语 德语
  • 简介:德国作家E.T.A.霍夫曼以一种独特的黑暗美学,对教育、想象、虚构、魔鬼、机械等19世纪初的一些核心思考命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维度。在来自内心的黑暗冲动、想象和现实的暧昧不明、身体和机器的彼此填补中,呈现出的是19世纪初的人的心理图景。这种图景已经不再沉浸在古典主义的完美理想中,而是为未来的断裂和延异敞开了门户。

  • 标签: 恶的美学 教育 想象 机器
  • 简介:中德古典文学名著中所蕴含的经济意识与观念有着明显的差异,同时也有着相通之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往往表现了轻商重仕、轻利重义的观点,在唐诗中、在“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等古典小说中,商人形象往往被塑造成卑劣的、丑陋的,商业活动往往被描述成不义的。而在德国古典文学名著中如歌德的诗、格林童话,其商人形象往往是令人愉快的,商业行为也是美好的。这种差异源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之差异,这种差异拒历史上直至现在均影响着各自社会的经济生产活动。站在人类全部文化成果上去反思与展望我国的一些文化与经济问题也许是有益的。

  • 标签: 古典文学名著 经济观念 中德 文化心理结构 异同 经济生产活动
  • 简介:德国联邦政府在"9·11"事件之后明确地站到了美国一边.在联合国主持下,德国还牵头在波恩彼得斯贝格召开了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并提供了约3.4亿欧元的人道援助.但红绿政府第二任期伊始,德以绝不参与任何攻打伊拉克的战争以及不赞成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的立场使德关系陷入了一场深刻危机之中.本文旨在通过比较红绿联盟政府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问题上的不同态度来探讨德外交政策差异的深层次原因.

  • 标签: 德国 阿富汗 伊拉克 外交政策 美国
  • 简介:本文以属于早期宫廷抒情诗的《屈伦贝格诗》为引子,探讨了该文中三次出现的鹰母题,结合中世纪的文学、历史、宗教文献,论述了中世纪宫廷文化中贵族女性的地位。结论是典型的宫廷抒情诗中所体现的女性形象是理想化的,并不是现实的体现,而恰是现实的反面。

  • 标签: 宫廷抒情诗 宫廷文化 性别关系 中世纪 中古德语
  • 简介:歌德《浮士德·第二部》最后一场“山谷”是古希腊悲剧形式和德意志浪漫精神的完美结合。尽管浮士德全场缺席,然而他却无处不在,其中诸男性形象均为浮士德的本质性变形。他在向往神性的过程中走完此在的最后瞬间,不断向上意味着原先的无神论人本主义者浮士德的神性皈依,承认并敬仰在人之上的更高存在,最终成为崇拜圣母玛丽亚的博士。

  • 标签: 歌德 浮士德 变形 神性
  • 简介:霍夫曼斯塔尔早期作品体现的颓废美学是以世纪末的现代性反思为重要背景的。这些作品中与自我相连的空间隐喻是其重要表征之一。本文通过重建这些空间形象在世纪末的思想关联,指出霍夫曼斯塔尔是在尼采和马赫为代表的现代自我的危机话语语境中来表达新的主体意识的。另一方面,本文也强调霍夫曼斯塔尔以自我的空无本质为出发点进行的美学创造展示出了新的存在思考和体验诗学。霍夫曼斯塔尔因而并没有陷入虚无主义而是提供了一种新的主体想象和文学理解。

  • 标签: 世纪末 空间 主体 霍夫曼斯塔尔
  • 简介:德国学者学术层面的中国研究始于17世纪,除了入华传教士以欧洲语言撰写的著作,该地区中国研究的开展还得益于中文图书的西传。作为早期中国研究的先驱人物,克里斯蒂安·门采尔以一册名为《小儿论》的中文图书为蓝本,编撰完成《中国古今帝王世系年表》,面向德语区读者普及中国文化历史知识。

  • 标签: 门采尔 中国研究 《小儿论》 中文图书 《中国古今帝王世系年表》
  • 简介:财政平衡是德国基本法规定的“社会国家”原则之一。本文试图从联邦宪法法院1999年对“财政平衡法”规范审查案的判决,分析德国财政平衡法规范查案背景,德国国内对此的反响夏判决带来的思考。

  • 标签: 德国基本法 中国宪法 比较法学 财政平衡 分税制 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