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作者重读中国西方语言文化大师赋宁先生的论著,提出赋宁先生外语教学思想中有如下几条重要的原则:1)外语教育家也应是博古通今的人文学者及外语教学理论的实践者;2)外语学习者必须首先有本族语的文化自信,在学好本族语言和本族文化的基础上方能有效地形成外语技能和外语思维能力;3)语言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学习外语要自上而下,建立系统的观念和学习视野;4)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进行大量的外语阅读是学好外语的关键,也是锻炼扎实的外语写作能力的先决条件;5)充分注重笔头练习,使外语的能力准确地落实到写作中去;6)良好的翻译能力是一种掌握“语言炼金炉”的能力,表现在译者吃透原文后能够综合应用优美地道的母语传达原文的思想、意境和气韵。在外语学习日趋数字信息化,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都有长足进步的今天,赋宁先生的这些外语教学思想对我国的外语学习仍具有根本的实践指导意义。

  • 标签: 人文英语 汉语基础作用 语言整体观 书面表达力 综合翻译能力
  • 简介:近日翻阅《浙江省译家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发现作者将书中所收68位译家分作了两类并在目录中分别名之为“大传译家”和“小传译家”。让我们诧异的是,之藻和善兰等也被纳入了“小传译家”之列。在我们看来,不论从哪方面(译作数量、译作质量、译作价值及影响)来讲,前述二恐怕都绝非“小”字辈。对于他们俩,以下说法也许才名副其实:之藻乃明清科技翻译之开先河者,善兰乃该次翻译活动之集大成者。

  • 标签: 翻译家 “小” 李善 浙江大学出版社 印象 科技翻译
  • 简介:从莎士比亚悲剧《尔王》的中译文的“孝”字的翻译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在《尔王》的中译文形成的伦理意义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西方伦理中不存在中国意义的“孝”,因此,译文中不宜过多使用“孝”,而应该使用“爱”等词语,以免造成对《尔王》悲剧意义的曲解。

  • 标签: 莎士比亚 《李尔王》 孝爱 伦理
  • 简介:根据亲自改编的丝弦剧《尔王》,探讨了莎剧改编特别是丝弦戏改编《尔王》的得与失。

  • 标签: 莎剧 丝弦剧 改编
  • 简介:多年以来,我对北外的《英语学习》杂志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可以一直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那时候我父亲被开除党籍军籍,在老家的一个砖瓦厂里劳动改造。我们住在一间黑乎乎的小屋里,煤卫之类是完全谈不上了,墙上有好些小洞和裂缝,冬天风呜呜地进来,夏天又有各种小动物爬进爬出,抓蟋蟀都不用跑到门外去。不过呢,在所有倒霉的人里面,我们的生活应该不算特别恶劣。

  • 标签: 李赋宁 王佐良 开除党籍 惯用法 英美文学 语法问题
  • 简介:可以说,戏剧是一种对话的艺术,因此,借助语用理论对戏剧进行分析应当是很有可行性的.本文在这方面做了一个尝试.在言语行为理论和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的框架下,本文分析了中几个主要人物的言语行为.本文指出,这几个主要人物的言语行为违反了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而言语行为上的失误是导致尔王和考狄丽娅悲剧的部分原因或直接原因.同时,通过对剧中主要人物话语的语用分析,本文揭示了他们不同的品格和个性.本文证明,作为一种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话语分析方法,语用学的一些原理可以用于文学作品,特别是戏剧作品的分析.

  • 标签: 言语行为 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 说者 听者 语用学
  • 简介:自传、传记文学是华裔美国文学的主要特征之一。以健孙的家族回忆录《追寻赫本》为例,探讨华裔自传、传记作家关注家族、民族史书写的原因,家族回忆录的书写与少数族裔身份建构之间、历史记忆与族裔认同之间、历史记忆与华裔自传、传记文学之间的关系,历史记忆的书写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特殊性等问题。

  • 标签: 历史记忆 文化记忆 族裔身份 华裔自传 传记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