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正>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陶渊明《杂诗》:“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注:“孤影,指月亮。”按:此注不妥。古诗文中,“孤影”往往是指自己孤独的身影。《后汉书·列女传·

  • 标签: 茕茕 初中语文课本 列女传 杂诗 古诗文 后汉书
  • 简介:“草马”之类的“草”,有表示雌性的意思,其语义来源,我曾写短文《“草马”探源》(见《中国语文)2001年第3期)。后来很高兴看到了汪化云、张志华先生《“草”的词源和俗词源》一文(见《汉字文化)2002年第4期),对拙文提出质疑,认为“曾文的论证凡三个环节,看似有理,实则有两点不妥”。本人拜读了之后,并不同意汪、张二位先生的观点,这里愿就这一学术问题再作进一步阐述,以就教于二位先生和广大读者。

  • 标签: “草” 中国语文 汉字文化 学术问题 词源学 语义
  • 简介:“嵒”与“喦”是两个不同的汉字,但因为形体相似,所以在流传过程中常有混淆的现象。《汉语大字典》在处理这两个字时就存在字形误认、音义错位的问题,所以需要从字形、注音、释义等方面进行辨正。

  • 标签: 注音 《说文解字》 《广韵》
  • 简介:<正>古文《醉翁亭记》篇中,有“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一句,其中“渔”和“鱼”,是两个音同义不同的词。前者是捕鱼的意思,或谋取不应得的东西的意思,后者是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两者在古文中较易区分。在现代汉语中,两词意思未变,也能明显区分。然而,有些报刊在使用这两个词的时候,常常搞错,特别是把“渔轮”、“渔场”、“渔港”、“渔捞”、“渔业”、“渔民”等中的“渔”写成“鱼”,造成明显的错误。诚然,“渔”和“鱼”有时也通用,如“渔鼓”、“渔具”、“渔网”、“渔讯”等,也可以、写成“鱼鼓”、“鱼具”、“鱼网”、

  • 标签: 渔鼓 《醉翁亭记》 渔捞 鱼具 渔网 鱼网
  • 简介:某报社的实习编辑小麻,在校对报纸发排清样时,看到了这么一个句子:“……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今已成了明日黄花。”他反复思忖,觉得“明日黄花”一词不妥,便认为是原作者的笔误,于是迳自改为“昨日黄花”。报纸印出来后,小麻原想“改错”而导致的“错改”,受到了总编的批评。

  • 标签: 分析理解 句子 成语 比喻 苏东坡 原作者
  • 简介: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个时代都存在着文字同形的现象。这些偏旁首先可能来源不同,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或讹变、或省简等,这些字形渐渐趋于相同,这就给后来的释字带来一些难度。

  • 标签: 文字学 同形 讹变 字形
  • 简介:<正>自郭璞在《尔雅注》里提出词汇中有“义相反而兼通者”,其间靠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名”之后,训诂学家很重视对反训词的研究。十三经的注疏者们多注明反训词的正反两义;一些著名的训诂学家,象过念孙、郝懿行、段玉裁、朱骏声等,也都注意吸收有关研究成果,在给字词释义时,都尽力保存反训词的正反两义,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专辟一节,论“美恶同辞例”。由于反训涉及到的问题比较复杂,所以从古到今,对一些词的具体解释,包括某词是否属反训,存在着不同见解,但这不意味着从根本上否认反训词的存在。宋人贾昌朝在《群经音》卷七曾说:“经典大体以乱为不理,亦或为理。理乱之义,善恶相反,而以理训乱,可惑焉。若以古文《尚书》考之,似乿、亂(简化为乱)

  • 标签: 反训词 美恶同辞 段玉裁 战国策 古代汉语 说文通训定声
  • 简介:从战国至唐代,古书中大量的“坑”(阬)字经常被人们理解为“活埋”的意思,文章分析了大量例证,认为在当时“坑(阬)”字并不表示“活埋”,其词义特点有二:一是不分臧否轻重地全部屠杀,一是要通过这种从严从重的手段“惩后”。由此推论,秦始皇“坑儒”也并不是活埋儒生。

  • 标签: 训诂 坑(阬) 词义
  • 简介:本文着重辨析了竹枝词研究史上一直聚讼纷纭的几个基本问题:起源时间与地域、功用以及不时夹有“竹枝”、“女儿”之语的现象,认为关于起源时间的“两晋说”、“齐梁说”和关于起源地域的“楚说”皆不足为凭,竹枝词最晚至隋代就已经在巴渝产生,赛神乃是竹枝词原始、本质的功用,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古代民间竹枝演唱活动的主要内容。

  • 标签: 竹枝词 文学评论 古代文学 赛神
  • 简介:对一个字词或句子,在一段话中变换其意义,前面用甲义,后面用乙义,使之发生变化的语言手法,修辞学上叫做换义。其情形有二:

  • 标签: 换义 双关 修辞学 句子 语言
  • 简介:汉代以后的许多历史文献都说汉代有一种叫作“巴渝舞”的舞蹈。如:[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云:“汉高帝灭秦,为汉王,王巴、蜀。阆中人范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说帝,为募发民,要与共定秦,秦地既定,封目为长安建章乡候。帝将讨关东,民皆思归;帝嘉其...

  • 标签: 《巴渝舞》 《风俗通义》 名称考 《史记》 《上林赋》 《文选》
  • 简介:作为目前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红校本”《红楼梦》,采用参校本“己卯本”中明显错录的“酡?”,甚而以讹传讹认定为颜色词,殊为不解,特求教方家。

  • 标签: 酡? 酡绒 驼绒 《红楼梦》 颜色词
  • 简介:本文就古今聚讼纷纭的庄子籍贯故里这一疑难问题作了较全面系统的梳理、审视和考,认为历史上“宋蒙”说提出最早,证据最多,最为可信,其余“梁蒙”、“齐蒙”、“楚蒙”诸说,都不足置信;而以“楚蒙”旧说为前提,近年来颇为盛行的“安徽蒙城”说,乃集学术史上因异代异地同名据後为说、蒙前假冒、歪曲误解、断章取义乃至“指鹿为马”等错误之大成,亦根本不能成立。文章申发庄子籍里为宋之蒙邑即今河南商丘之说,并对此作了补证。

  • 标签: 庄子 籍贯 历史考证 思想家
  • 简介:历来有不少学者把后置词“行”看作是蒙古语格助词的译词。本文把宋元明文献中有后置词“行”的句子分为A式和B式两种,A式:动/介+N行(+VP);B式:N行+VP。通过对方位词“上、下”用法的历史考察,发现N上和N下有跟N行A式相同的用法,其语法意义也相同,因而认为:从句型的角度看,A式是汉语自古就有的,B式是元代汉语受蒙古语语序影响而出现的新句型。文章进而对山东、山西诸多方言点“上”字的白读音进行了调查和横向比较,认为后置词“行”是“上”的白读音的变音,也就是说,“行”的本字是“上”,其身份原本是个汉语词。

  • 标签: 后置词 “行” “上” 语法意义 方位词 蒙古语
  • 简介:<正>《有子之言似子》是《礼记·檀弓》中的一节。此节首句中“问丧于夫子”据陆德明《经典释文》说:“问丧,问,或作闻”。此后作注者多采用“闻丧”。如元代陈澔《礼记集说》云“问,音闻。”请代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亦注曰:“问,作闻。”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不但引日本山井鼎《七经孟子考文》所述“古本‘问’作‘闻’”,而且据扎颖达正义中的文字考证“正义经文本作‘闻丧’”,为“闻丧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这样一来,自宋以降的所有善本均无法与此说抗衡。且“闻丧”于上下文似乎也更为通顺:若有子问的是“闻丧于夫子乎?”曾子回答“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

  • 标签: 礼记·檀弓 孔疏 失位 经文 郑注 孔子教
  • 简介:古汉语宾语前置议陈焕良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较为突出的特殊语序,与现代汉语形成颇大的差异。如果对这种特殊语序辨析不清,就会妨碍正确理解古书文意,因此它历来为研究古代汉语语法者所重视。但至今还存在分歧的意见,或者存在不尽完善、不够严密的问题。有感于此,笔...

  • 标签: 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 结构助词 介宾结构 否定句 前置宾语
  • 简介:《汉书·蒯伍江息夫传》“臣愿披心腹,堕肝胆”。师古注“堕,毁也。”王念孙据《史记·淮阴侯列传》“披心腹,输肝胆”,改训“堕”为“输”,取“输”有“献、送”义。在“披心腹、堕肝胆”一结构中,披、堕为互文,义当相关,然若依王说则披(裂开)与堕(输送)实不...

  • 标签: 《史记·淮阴侯列传》 肝胆 变换说法 《行路难》 公羊春秋 《郑笺》
  • 简介:诗词中的“平”字释魏耕原“平”字本来平平无奇,在散文中使用频率不大,其义一望即知。但在诗词中不仅频频露脸,而且含义丰富,而诗词注本每多略而不注。如王维《观猪》“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唐诗和王诗的选本,均缺略无注,似待之常见义。但若用其“平静”、...

  • 标签: 引申义 刘禹锡 《唐宋词鉴赏辞典》 陈子昂 《九家集注杜诗》 故国平居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