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马来西亚华文独中初中《华文》首次将'读写一体'教学法引入海外华文教学的教材编写之中,是一项创举。对'读写一体'教学法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该教学法在初中《华文》编写中的体现,认为初中《华文》引入'读写一体'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值得充分肯定。但是调查也发现,该教材对'读写一体'教学法的运用还有一些局限性:编者对'读写一体'做狭义理解,导致'读写一体'单元比重太小;由于编者没有严格以体裁、分体裁为纲安排单元,而是以自己确定的知识点为据,而且不少知识点是跨体裁的,结果导致'读写一体'单元内有大量同单元不同体裁选文的情况,大大影响了'读写一体'理念的贯彻效果;此外,全书还有不少其他单元间的交叠现象,也影响了'读写一体'理念的全面贯彻。体裁在'读写一体'教学法中具有核心作用,基于这一认识,给初中《华文》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
简介:“近T”结构是由“近”加上表示时间的语素、词、词组构成的结构体(如近日、近一两天)。表示时间的词语,以说话时间为分界点,有的表过去时间(如昨天、上周四),有的表未来时间(如明天、下周四),有的可表过去也可表未来(如最近、周四)。表过去的称作后指的,表未来的称作前指的。不论后指的还是前指的,它们自身都有方向上的规定性,称作有向的。既能指过去又能指未来的,它们自身没有方向上的规定性,是无向的。“前指、后指、有向、无向”都是时间词语的指向属性。以指向属性为依据,“近T”结构可分为两类:有向后指的和无向的。“近T”结构原本都是有向后指的,后来分化为有向后指的和无向的两类。“近T”结构有时会造成歧义,导致歧义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近”的多义性,二是某些“近T”结构的无向性。
简介:如何识别向心结构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认为向心结构不是根据其定义识别的,布龙菲尔德的向心结构定义是根据形式类下的,根据他的定义,由两个名词构成的结构就成了双核心的向心结构,如汉语的“木头桌子”,而“这本书的出版”就成了离心结构,这都与事实和语感相抵牾。向心结构也不是根据Lyons、朱德熙修正后的定义来识别的,他们的定义是根据语法功能下的,比布氏定义的解释力强,但如果根据他们的定义,任何结构都可以看作向心结构,因为任何结构的整体都有部分的语法功能与其直接成分相同。文章认为向心结构是借助替换法来识别的,用替换法识别向心结构有语法和语义的基础。文章还分析了使用替换法识别向心结构的条件及其局限性。